程宇航
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新技術的使用,如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以及虛擬現實等使新聞的生產模式發生了變革,對人們的思維方式也產生了較大影響,在新技術的驅使下,傳統新聞生產模式受到了較大沖擊,新聞生產逐漸向著網絡化、人性化以及高效率的方向發展。而在此背景下,新聞生產的環節也急需進行重組和構建。
關鍵詞:新技術環境;新聞生產模式;高效率
在當前社會發展的狀態下,新聞生產者不可避免的會受到新技術的影響,在注重職業素養提升的同時,也需要了解在新技術環境背景下,自身所面臨的挑戰,做好新聞生產變革的準備,這樣才能對新聞生產的模式不斷進行變革的創新[1]。
一、新聞生產結構發生了變革
(一)新聞生產者逐漸放權
在新技術環境下,新聞生產者的生產方式已經從傳統組織化向社會化轉變。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都有著強大的信息傳播能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新聞生產者的生產邊界。因此新聞生產者應該不提升認知能力,積極實現角色轉換,使傳統的新聞生產模式能夠盡快得到轉變。在生產內容時,意識到放權的重要性,在提升生產速度的同時,更需要注重新聞生產的真實性和質量,適當放權。除此之外,也需要加強對新聞形式的關注,拓展形式,使新聞形式更滿足大眾的實際需要。如可視新聞、數字化新聞等。
(二)賦予智能生產以權利
在新技術環境下,逐漸加大了對人工智能的使用程度,媒體的智能化使新聞生產被賦予了更廣泛的權利,也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效果。而人工智能的核心內容是對數據的獲取,在獲取數據之后,在計算的同時對數據進行整體分析,而這種方式的使用能夠對大眾的喜好進行準確定位[2]。從2017年開始,推行了“媒體大腦”這是一個人工智能平臺,主要建立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以及人工智能的基礎之上,實現對新聞采訪、分發、策劃、生產等的全面覆蓋。這種方式的使用使傳統新聞生產者的在大腦上得到了解放,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人工智能的賦權是一種趨勢。
二、新技術環境下新聞生產模式的變革路徑
(一)大眾參與新聞生產與議論
參與式新聞主要是指一個或者是一群公民,對新聞和信息進行搜集、分析、報道和散播等,主要目的是實現民主,并且為民主提供準確可信、符合實際需要,而且廣泛的信息內容。在新技術背景下的媒體和傳統媒體方式相比,更能吸引大眾的注意力,也能生產更多具有趣味性且,滿足大眾需要的新聞內容,并且引起社會的廣泛議論[3]。在新聞生產的過程中,需要大眾廣泛參與,有傳統的被動接受,變為議程的主動參與者,進而在新聞生產中獲得一定滿足感,對公共生活的內容更滿意。
(二)加強對反向議程的使用
反向議程主要是指新聞生產者能夠對想象或者是實際的公共利益提出自身看法、做出相關回應。從某種程度上講,公共議程能夠視為是媒體議程的基礎。而反向議程主要是指傳統媒體在進行議程設置時,仍然有一定的影響力,大眾的想法和觀點仍然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反映出來,對于傳統的媒體的新聞生產有重要影響,同時也對傳統媒體的關注的焦點問題起著較大作用。微博是當前社會中使用的一種重要社交媒體,對新聞生產模式的變革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而反向議程中設置的議題內容,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大眾的共鳴。
(三)設置個性化議題內容
在設置議題時,無論議題的設置是專業生產者還是非專業生產者,都需要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進行個性化議題的設置,而在設置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如新聞內容、新聞傳播以及新聞制作等和大眾之間的互動關系。在新技術環境下的新聞生產和傳統新聞生產相比,對于內容的重視程度有所下降,更重視新聞的個性化,因此在進行變革的過程中應該看清和適應當前的主要發展趨勢,實現新聞生產模式的創新[4]。對于當前的新聞生產來講,個性化管理模式的實施比較重要。但是在實現議題創新的過程中,并不是建立在原有模式上進行細微的調整,而是需要在內容和包裝的設置上共同創新,使大眾在看到新聞之后有更深刻的感受。促進新聞質量的提升,使大眾更真切的感受到新聞的本質,而這些問題的實現需要新聞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更認真細致。
(四)實現人集合一
在今后的新聞生產中,生產的格局會超越傳統模式,能夠在技術上創造出和人類思維更符合的工具,人類不再是新聞生產的唯一中心,而是實現人機合一的一種全新模式[5]。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提取、篩選,生產出更有價值的新聞,并且在個人興趣愛好的基礎之上對新聞內容進行推送,在2017年的“媒體大腦”中,運用了人工智能機器生產了新聞,相信這也是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這種新聞生產的主要流程是利用攝像頭、無人機以及傳感器等對數據、視頻等信息進行獲取,利用識別技術對信息的內容和價值進行理解和判斷,當然需要關注其中涉及到新聞的道德性、真實性以及倫理性等。因此專業人員需要做好把關工作,對于新聞生產進行專業、嚴格的把關。
(五)突出社會化生產特點
對于新聞的生產流程來講,需要在生產理念上發生轉變,盡量符合社會化生產的需要,這樣才能使新聞生產逐漸發展壯大起來,逐漸形成新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但是在實際生產的過程中也需要加強對一些內容的關注,如個性化新聞的設置,新聞的包容性、多元性,實現專業與非專業的共同合作。
三、結束語
總之,在新技術背景下,新的新聞生產模式對傳統的生產模式造成了不小的沖擊。但是新聞生產者應該抓住機遇,積極對傳統生產模式進行變革,將單純的注重內容向內容與形式的共同發展上轉變,發揮技術上的優勢,使生產的新聞更高效,充滿個性化,符合社會化生產的基本需要,促進生產流程的不斷優化。
參考文獻:
[1]范葉妮.媒體變遷視閾下新聞生產模式的變化及其成因[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39 (4):152-155.
[2]方朝暉,程江濤.《人民日報》新聞生產流程再造的實踐與啟示——以2016年里約奧運微信紅包為例[J].青年記者,2017 (20):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