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聰宇
摘要: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是青少年特殊的網絡表現形式,互聯網時代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的擴散具有擴散范圍廣、虛假信息泛濫、危害性強等鮮明的特征。因此對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的矯正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社會及各職能部門齊抓共管、共同努力,這對于促進我國青少年全面發展、建設健康的網絡秩序、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網絡偏差行為;擴散;矯治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到2018年12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為59.6%,網民規模達8.29億,其中10-19歲群體占總體網民的17.5%,(1)青少年作為網絡龐大的目標群體,是上網的主體力量,但青少年正處于身體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心理和人格結構尚不成熟、社會適應能力較弱、在網絡中缺乏自我約束力,因此極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
一、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擴散的特征
(一)擴散范圍廣
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是以互聯網為傳播媒介,借助互聯網進行傳播和擴散,比傳統媒體更容易到達一般受眾,擴散范圍非常廣,可以將內容傳播到非常遙遠的地方,信息的擴散也遠遠超過了傳統口耳相傳的擴散范圍,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夠在短時間內傳遍所有上網的青少年,當青少年把接收到的這種偏差行為及時轉發給自己的同學朋友時,就變成了二級傳播甚至是多級傳播,使得社會信息流通中更多的人際傳播參與進來,突破了傳統的線性傳播,傳播的范圍也變得更大,它不再是沿著某一種單一的方向流動,而是在網絡中呈輻射狀向多個方向擴散。
美國犯罪學家薩塞蘭德在20世紀提出“差異交往理論”,該理論認為所有人都要經歷一種社會化的過程,但是,他們到底學到了什么取決于他們在社會化過程中與什么人交往。(2)它著重強調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如果已經有很多青少年做出某種偏差行為后,就會加劇其他青少年接受偏差行為或者做出某種偏差行為的傾向程度,隨著周圍人做出網絡偏差行為的比例增加,就會形成一種網絡效應,使得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的擴散范圍變得越來越廣。
(二)虛假信息泛濫
由于互聯網時代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匿名性,網絡實名制未普遍推行,網民的身份識別、信源追蹤就相對困難,人在匿名的狀態下更容易擺脫社會環境關系的束縛,表現為個體情緒化特征,缺乏責任的約束,沖動、非理性的行為更容易被激發,從而在隱蔽狀態下的傳播行為就更加大膽,對于生活中不愿或不敢表露出的意見,在網絡空間中更加容易被表現出來,虛假信息的反復傳播就會對青少年造成極大的心理暗示,在這種狀態下,青少年往往會無所適從,青少年就會模仿周圍人的行為,往往會做出趨同群體的選擇,虛假信息不斷增加。
同時互聯網傳播速度非???,一件事件的所有信息被公開均需要一定時間,因此其中必然會出現信息模糊或不清晰的階段,充斥著一些虛假的信息或謠言,而且非理性和情緒化的意見很容易通過社交媒體找到立場、觀點相同的群體,產生“回聲效應”,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在擴散的過程中就極易滋生謠言,發生變質,傳播的信息更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一條虛假信息隨著傳播主體人數的增多,其扭曲的程度就不斷地增大,謠言變得越來越多。
(三)危害性強
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的危害主要是通過互聯網中的互動產生的,同時互聯網也容易將極小的后果不斷地放大,產生雪崩效應,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中大多數青少年的狀態和行為,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更重要的是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的傳播與擴散具有極強的公開性和廣泛性,往往會影響社會穩定、擾亂正常社會信息的傳遞、網絡秩序受到了沖擊,給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管理造成不良的影響,主要表現在:(1)激化社會矛盾,加劇社會的不穩定性,煽動青少年的不安情緒,造成心理恐慌,增加青少年心理和行為的無序性(2)降低社會管理機構的權威和公信力,影響正常管理工作的開展,增加了社會管理機構獲取有用信息的難度(3)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的內容和種類繁多,信息容量也在不斷地增加,對互聯網上青少年偏差行為進行及時監督就顯得十分困難,也很難對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爆發與大面積擴散的時間和范圍進行準確的預報和有效預測。
二、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的矯治
(一)要樹立正確的管理觀
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管理觀就是關于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的定義、特征、傳播與擴散的總體看法和根本主張,正確的管理觀對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的矯治實踐起著重要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政府應在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矯治過程中爭取更多的主動權,既要理性的認識又要正確的對待,要充分重視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并且要深刻把握互聯網在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擴散中的作用,采取預防措施,減少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的產生與擴散,減輕偏差行為造成的傷害。同時也要認識到隨著對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的認識越來越全面和青少年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青少年對網絡偏差行為的辨別和抵制能力也將逐漸增強,同時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的接受和傳播的幾率也將越來越小。
(二)要在實踐中全面發展
在實踐中全面發展,就是要辯證的看待互聯網的雙重效應,充分的把握互聯網對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治理所提供的積極地一面,要密切的關注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傳播擴散的態勢,清醒認識到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和蝴蝶效應,不斷創新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矯治的方式和方法,建立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的專門應急預案,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建設專業人員隊伍,為青少年偏差行為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同時將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管理關口前移,將矯治的重點放在預防和及時干預,提高政府對重大社會事件信息發布的時效性和公信力,加大政府對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治理的推進力度,提高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矯治的效率,建立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管理的長效機制。
(三)用技術手段阻斷擴散渠道
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難以有效管理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互聯網傳播的快速性,采用先進技術手斷是阻斷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擴散的重要武器。首先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嚴格使用技術手段,在法律層面上嚴格的界定技術手段的實施對象、范圍、方法等具體的細節,最大程度的保護青少年的隱私權不受到侵害,防止技術手段的濫用;其次要建立過濾、粉碎關鍵詞的機制,設立信息監測系統,對互聯網實施“關鍵詞”的過濾;最后在主流門戶網站和新聞網站發布系列新聞專題,設置重大社會事件的專題網站,及時發送信息并且加大信息的發布頻率,讓青少年可以在多元的網絡信息環境中準確找到所需的信息,增強青少年對做出、傳播偏差行為的重視程度和自我約束能力。
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是青少年互聯網生活的構成內容,是特殊的網絡表現形式。探討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除了必須分析它的原因、擴散和管理外,也不能脫離于當今的社會背景。尤其是在考慮到社會轉型期中各種風險因素都在上升,而這些都會影響青少年的行為之時,對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的考察就應該具有更加多元的角度,而這將無疑推動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的矯治,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
注釋:
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董金權,李紅星.社會學視野中的青少年越軌行為研究——一個整合性理論模型的建立與分析[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7(03):3-8.
參考文獻:
[1]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2]賀光輝.新時期青少年越軌行為的特點、成因及對策研究[J].理論月刊,2007 (02):116-118.
[3]董金權,李紅星.社會學視野中的青少年越軌行為研究——一個整合性理論模型的建立與分析[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7 (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