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偉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國家對小學語文教學有著更高的要求。從新課標改革的內容來看,小學的語文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在教學質量上做到質量把控,仍需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進行著重的教學與培養。同時,新課改要求教師在課堂中發揚學生的個性,注重個性化教育。小學生處于學習的最初時期,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培養,有利于貫徹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學生日后的語文學習乃至其他學科的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關鍵字:小學教學;語文教學;個性化教學
一、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
眾所周知,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較為單一,語文教師在課前進行教案的預備也具有十分強的預設性,這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個性化教學。教師在教案的書寫過程中對教學內容的設計盡可能符合教學的大綱的安排,但是缺少學生對課堂的反應及接受內容的程度,忽略學生的課堂感受,使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不利于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不愿積極投身于學習之中。此外,我國語文課堂教學的方法相對枯燥,至今仍處于以教師講課、學生聽課為主的應試教育階段。一些教師雖然會適應PPT進行教學,但從整體來看,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死板,缺乏靈活性和創造性,無法體現出PPT教學的靈活性和有趣性。另一方面,在教學的評估過程之中,小學語文考試成績仍然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成績和日常考核的基礎,學生的考核方法單一,造成學生的學習壓力太大等弊端,嚴重制約了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由于眾多因素的存在,我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較低;況且傳統的教學方式與國家新課標改革的內容不相符合,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因此,為了更好地迎合國家新課標改革的趨勢,教師應積極對小學的語文教學進行改革,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二、如何創造學生的個性化語文課堂
(一)積極改變教學方式
俗話說,老師的教學理念是老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前提;教師的教學理念對老師的課堂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當中,為了可以更好地為學生創造個性化的語文課堂,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個性化,語文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以前相對較舊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時代潮流。在現階段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作用跟隨教師的思路,充分融入課堂之中,發揮學習的積極性。教師盡量采用直觀性教學方式,將復雜的內容簡單化,利用學生現有的多種感官,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同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潛能,進行個性化的教育和培養。
(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語文這門課有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更加愿意學習語文。在新課標的大綱里也明確表示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的重要性。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促進學生個性化的培養。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師可以用引導的方式去逐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采用猜謎語的語文小游戲,讓學生猜有關于語文學習的謎語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不僅將游戲教學融入語文教學中,還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次,語文老師還可以在語文課堂上采用PPT教學的方式。教師在制作PPT的時候可以插入大量與語文課堂有關的動漫圖片,在講課時老師可以利用生動形象的動漫圖片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課堂的氛圍,還可以培養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有利與學生的語文學習。
(三)進行有趣的課堂互動
在語文課堂中,教師以提問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來解決問題,有利于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在課堂中根據本節課所學習的課文布置問題。例如分析本節課所學習的任務特點等,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進行解決。在進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方式中,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發揮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解決問題,結合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解決問題。然后再以小組匯報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上對答案進行總結。總結過后,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答案進行依次的點評,對學生進行必要的鼓勵和支持。此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習更多的知識和培養能力,讓教師與學生處于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中,而不是讓學生害怕的對立面。當學生主動融入分析與討論之中,便更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培養,有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
總結:小學語文是學生以后學習的基礎,對學生日后的學習至關重要。為了迎合新課標的改革,語文教師要對語文課堂進行大膽的改革,將學生的個性化培養教學融入課堂之中。語文課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思考,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不僅有利于活躍課堂的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貫徹和實施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邵永良等.現代教育科研方法與應用.寧波:寧波出版社,1999.
[2]黃全明,陳樹寶.小學語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張孔義,方龍云.語文教育科研導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