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忠
[摘 要] 許多家長存在著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我的孩子在小學時數學成績優異,到了初中之后成績明顯下降?是何原因?其實就是沒有處理好小學與初中的銜接問題。所以,作為小學畢業班的教師,既要整體把握小學六年的知識點,又要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打好基礎,處理好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銜接,跨過這道坎。六年級數學學習對“小升初”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掌握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他們升入初中的學習。為此,教師有必要在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時,適當放手,引導自主學習,讓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能夠輕松自如地完成從小學到初中的過渡。
[關鍵詞] 小學;數學;小初銜接
初中與小學在學習環境、教材內容與教學方式等方面存在較大差別,對于各個方面都存在差異的剛“小升初”的學生來說,如此大的變化會讓他們感到難以適應,難免形成一道無形的“坎”。那么,如何跨過這道坎?做好小學與初中的銜接,這值得小學教師深入思考。
小學生多是就近入學,學校離家都比較近,經過六年的學校生活,對學校的校園環境、各個功能室、活動場所都比較了解,學校環境都很熟悉,同時他們對班上同學都能了解,也都很熟悉。升入初中,學??赡茈x家會遠一些,對新的學校的環境都很生疏,尤其是班級變了,同學也變了,教師也是新的,一切都是生疏的,給他們帶來了許多不適應感,也會影響他們的學習。
對策:在小學畢業前夕,小學學校與相應的中學學校可以聯合開展一兩場中小銜接活動,教師可以帶畢業班學生參觀中學校園,聽初中學生講解他們的初中生活,了解中學學習的方方面面,教師隨時解答學生所提的問題;參觀中學的圖書館、閱覽室;參觀學校校史館,了解學校的歷史與辦學成果。也可以進入班級聽課,體驗中學課堂學習。通過聯誼活動,小學生對初中的學習與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學習方面的困難,有了充分的心理認同感,再來到初中校園,就會少一些生疏感,也多了幾分主人翁的責任感。
小學數學側重打基礎。其內容主要是數、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各種量與計量的方法;各種基本運算、基本的數量關系;基本的圖形認識及簡單的周長、面積與體積計算;簡單的代數知識等。而中學數學則側重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包括計算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的能力等。內容上增加了復雜的平面幾何知識,系統學習代數知識,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數擴展到有理數、無理數與實數;還有簡單的一次函數與二次函數等。
小學數學的內容比較簡單,接觸的大多是較為直觀、簡單的基礎知識,小學主要研究具體的數與形,教學重點在于數的運算,簡易方程與簡單的形體;初中數學內容較多,也相對復雜,而多為抽象、嚴謹的知識,在各個方面都比小學有更高的要求,學生理解應用和推理歸納能力還有記憶力,學習內容由小學的數與運算逐步發展到有理數、實數的運算,在認識上有了質的飛躍。同時,函數與方程、平面幾何的引入,對學生的思維也是一次強烈的沖擊。由于教學內容變化,要求方面的提高,那些不喜歡動腦筋與不夠勤奮的學生,出現跟不上,成績下降是自然而然的事。
對策:為了做好中小內容的銜接,在小學數學教學時還應當注意,有些數學概念不宜講死。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還有個大區別——從具體的數到含字母式子的過渡。因此,為了能更好地與初中數學銜接,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數學教師應培養學生積累“用列方程解應用題”“設法找出題中的等量關系”的經驗,對比用算術解法和列方程兩種解題方法,并從中體會到列方程的優越性,為中學的學習打好堅實基礎。
小學數學教學,教師給學生“喂著吃”是長期存在的,學生主要是借助直觀演示,教師啟發引導去獲取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是在教師點撥引領下,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獲取新知,鞏固練習機會比較多,也導致了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強。而中學的數學教學方式是以問題為線索,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完善學生人格為其終身優質發展奠基。建立有效的合作型小組,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使學生學會學習。
對策:為了避免“小升初”后對初中老師教學方式的不適應,在六年級數學教學中,就需要教師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總結、概括解題方法,為初中數學學習打下基礎。適當擺脫具體形象,逐漸過渡到抽象思維,這一過程教師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不要忽視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而給學生學習增加負擔。
另外,初一年級上學期,教師可適當保留一些小學的教學方法,將初中的教學方式方法逐漸地加以滲透;切不可急于求成,破壞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要根據學生的智力和能力,使他們逐步由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的邏輯思維。為此,教師都應當下大氣力,教給學生掌握本學科的學習方法,使之盡快適應中學課程學習。
小學生依賴性較強,許多學生學習上總是處于被動地位,往往在教師的嚴格監督下學習。課堂上習慣于聽從教師的指令完成一系列學習活動,基本上還是教師問,學生答;教師提出要求,學生完成;教師出示題目,學生進行解答。為此,學生通常是被動學習,自動性不強。對于初中生來說,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其中學會預習顯得非常重要。由于初中課程課目增大,知識量擴大,預習可以把第二天要學習的內容“過”一遍,即提前熟悉所要學習內容,在熟悉課程內容過程中,將不理解的知識點予以標記,以便在課堂上重點關注,還可以嘗試性地做課后習題,增強學生學習的自動性。
對策:小學畢業班數學教師應重視對學生預習能力的培養,課前可以布置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預習,先了解新課的主要內容;再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可以把困惑或問題記下來,帶到課堂上進行交流與解決。剛進入初中時,教師可適當保留一些小學學習方式,先采取帶著問題的方式,引領學生進行預習,再慢慢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
小學偏重形象思維,發散式思考,經驗與記憶占比較多,多是單純解題;中學更重理性分析,推理式思考,需要在定理的基礎上有序思考,同時還應注意對比,通過比較加深理解。
對策:做好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銜接,作業要求方面應做到:一要適當增加作業量,合理增加學生課業的負擔;二要適當提高一些要求,引導學生進行對比;三要結合小學六年的學習知識,適當地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開拓學生的思路,讓“小升初”的學生接受初中知識不那么突兀。
參考文獻:
[1]曹蕾.瞻前需顧后—淺談小學六年級數學與初中數學的銜接[J].課堂內外,2012(1).
[2]何志萍.小學六年級數學與初中數學學習銜接的研究[J].讀寫算,2014(13).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