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任伍
近年來,浙江省科協圍繞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群團組織要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發揮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的要求,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群團組織改革要注重夯實群團工作的基層基礎”的指示,創新機制,打造出“三長制”這種科協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模式,將基層醫院院長、學校校長、農技站站長“三長”這些“關鍵人物”與科協緊密聯系起來,借力推進,輻射醫務工作者、農技人員、和中小學教師這三支基層分布最廣泛、渠道最暢通、專長最實用、聯系群眾最緊密的專業隊伍,眼睛向下,面向基層,成為真正扎根基層、手臂加長、鏈條延伸、組織優化、地位強化、作用具體化的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不但煥發了科協組織自身的生機與活力,而且極大地推進了浙江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出了可學習、可復制、可推廣的科協服務黨的中心工作的“浙江經驗”“浙江模式”和“浙江樣板”。其具體做法是:
接長手臂,形成鏈條。作為群團組織,基礎科協編制很少,甚至連秘書長都是兼職的,缺編制、缺經費、缺辦公場所、缺工作人員的“四缺”現象幾乎是各地科協的通病和常態,“建設科技工作者之家”成了一句空話。把“基層醫院院長、中小學校校長、農技站站長”這些基層的“知識人”“大能人”納入科協體系,讓他們兼職、掛職成為科協的副主席、常委之類的“科協人”,既提升了這些人的心氣,調動了這些人的積極性,以“長”帶“隊”,擴大了科協的隊伍和影響力,又有效地解決了基層科協“四缺”現象與科協組織“不緊不親”的難題,拓寬了科協組織的“橋梁”,延伸了科協的活動領域,使科協工作有了更實的抓手。實踐證明,浙江基層的這些“下可接地氣,上可攀高枝”的“三長”代表人物吸納進入科協后,不但帶動了醫療、教育、農業等資源向農村社區傾斜、向基層一線傾斜,使百姓受益,也壯大了科協基層組織的力量。
面向基層,重在落實。浙江科協通過“三長制”這種創新,將過去科協作為科技工作者的“娘家”做實,各地科協組織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和特色,圍繞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任務,眼睛向下,將資源引向基層,將力量配置基層,通過科普服務鄉村振興創新驅動助力工程、院士智力集聚工程、海智計劃工程等,集成學術、科普、智庫、人才渠道資源,全省88個縣(市、區)建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712家,邀請了300多位海外院士、專家來浙服務和工作,建成全國學會服務站44個、省級學會服務站13個、創新驛站41個。“三長制”在基層的作用也逐步顯現,老百姓獲得了更多的優質服務,如寧波王正國院士團隊建立的院士工作站,使當地老百姓足不出戶就獲得了“院士級”醫療服務;溫州瑞安中學建立的首個中學院士專家工作站、中學航天體驗館等,激發了學生航天方面的熱情;臺州溫嶺蔬菜辦主任林燚的西瓜工作站,開發出來的“玉麟”西瓜,成為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典范。
頂層設計,典型開路。浙江省科協在具體實施“三長制”模式過程中,不是盲目推進,而是精心安排,頂層設計,周密部署,先行先試,典型帶路,穩健推進。省科協專門召開會議精心部署,確定方案,并下發了《關于在全省開展發揮“三長”作用試點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分別在地級市、縣、鄉、村四級地方開展試點,發揮浙江科協人活躍的創新意識,結合各地實際探索出具有浙江特色的“三長”典型模式,打通了基層科協組織的“末梢盲點”,分別樹立了以余杭為代表的“平臺型”推進模式、以寧波為代表的“合伙人制”推進模式、以臺州為代表的“服務式”推進模式、以溫州為代表的“幫帶式”推進模式、以紹興為代表的“科普領先式”推進模式。
通過吸納“三長”這些關鍵人物進入科協隊伍,浙江省的基層科技工作者對科協知情、向往,并引導帶動各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加入科協組織,經常性地深入社區、農村,開展科普宣教、技術培訓等活動,科協變得更有活力,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動力之源、活力激發之器、科技服務之星、技術推廣之家,不但推動了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也為全國的科協這種群團組織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鮮活的經驗和可學習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