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摘 要】 地理學科研究的是天、地、人的關系,學好地理可以讓初中生深刻認識到人類社會與大自然的內在聯系與發展規律,滲透環保意識與生態文明理念,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觀。我國是從初中教育開始開設地理課程的,而七年級便屬于地理課程的起點教育,需要遵循啟蒙教育的教學特征與本質需求。本文將從找出地理與生活的切入點,初步培養學生的地理欣賞意識;設計豐富多彩的地理探究,初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組織靈活多變的地理實踐,初步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三個角度分析七年級地理啟蒙教育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七年級 ?地理啟蒙教育 ?策略分析
眾所周知,我國一直都是以全國性的學科考試來篩選人才的,所以初中地理教師所設計的地理課程通常帶有強烈的功利化色彩,將理論灌輸教育作為組織地理學科教育的基本方法。但是,新課改下的地理課程并不只是關注短期的學校教育任務,更加在于初中生是否能夠在未來長期的發展中主動學習更完善的地理知識,是否可以利用地理學科思維與地理學科能力解決現實問題。其中,啟蒙教育是引導學生打開地理學習大門的開端,更應該考慮初中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力,保證初中生對地理學科有持久的學習激情,應切實轉變傳統教育的被動低效行為。
一、找出地理與生活的切入點,初步培養學生的地理欣賞意識
啟蒙教育的首要因素就是要培養初中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從實用角度剖析與理解地理知識,意識到學好地理將對自己的現實人生有重要的啟迪作用。對此,七年級地理教師應盡量從生活入手,鼓勵學生利用生活經驗解釋地理知識,用地理知識指導生活行為,通過理實結合的學習行為促使學生欣賞地理學科的現實價值,初步培養學生的地理欣賞能力。
例如在“地球的自轉”一課教學中,筆者便根據地球晝夜變動引導學生分析地球自轉對人類生活的現實影響。實際上,本班學生都知道地球存在自轉運動行為,但是并不了解地球自轉遵循著“自西向東”的規律,也不知道太陽是靜止的,之所以會產生太陽東升西落的自然現象是因為地球的自轉。于是,我便通過真人演示模擬了地球自轉的一般規律,通過地球的行星位置與轉動方向引導本班學生探究了地球自轉的一般規律。然后,我再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了地球自轉視頻,促使學生由感性思維上升到理性思維。值得一提的是,本班部分學生在觀察地球自轉時了解晝夜變化與地球自轉有關,并借此提出了學習疑問:地球自轉會影響自然四季嗎?這個問題則為下一節課的“地球的公轉”做好了準備。
二、設計豐富多彩的地理探究,初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初中生在地理啟蒙教育中所養成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將直接作用于未來的地理學習行為,所以七年級地理啟蒙教育除了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要著重注意培養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初中生養成邊學邊思、邊學邊做、邊發現邊質疑等多種思維意識做好準備。對此,七年級地理教師可以開始豐富多彩的地理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發現式學習經歷,使其在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活動中掌握學好地理的一般方法。
例如在“氣溫的變化與差異”一課教學中,我便組織本班學生以6人小組共同探究了本課知識,希望他們可以結合世界地圖、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等學習資料識讀等溫線圖,從而有效訓練本班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總結世界各地的氣溫分布規律。本班學生雖然沒有明確的空間區域意識,但是他們也能切身感受到本地一年四季的溫度變化,從而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探究時節氣溫分布情況,而且直觀的世界氣溫分布圖也可以幫助學生得出有效結論。由此,本班學生便需合作學習,通過教材提示總結世界氣溫分布規律,實現有意義的探究學習。
三、組織靈活多變的地理實踐,初步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我國應試教育最大的一個教學弊端便是將初中生培養成了只會“紙上談兵”的“理論容器”,根本沒有有效鍛煉初中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導致初中生成為只會學、只會考的“考試機器”。因此,在新時代下的七年級地理啟蒙教育活動中,教師也應該響應新課改所提出的“實踐與應用”口號,以豐富的地理實踐活動訓練初中生遷移地理知識的應用能力,借助實踐應用深化初中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地圖的應用”一課中,筆者鼓勵本班學生利用地圖基本要素,即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自主設計本地地圖。比如,學生可以設計從家到學校的路線圖,也可以根據本地的地形差異設計海陸、平地、山丘等地形圖,或者可以根據本地的氣溫變化設計氣溫圖等等。在本輪地理實踐活動中,學生需完全根據本地實際確定地圖內容,而這就可以有效訓練本班學生的制圖能力、識圖能力和讀圖能力。
總而言之,七年級地理啟蒙教育需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需求開發生活中的地理教育資源,利用地理實踐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經驗,以學生的“主動學”代替“被動接受”,為地理課程的健康發展與初中生的素養進步開個好頭。
參考文獻
[1] 段以雋.感受地理魅力,激發地理興趣——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與同學們談地理”教學設計[J].地理教學,2017(24):28-30+12.
[2] 張艷霞.初中地理生活化情境教學案例設計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