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行
提要:本文以新中國成立到“文革”,改革開放到20世紀末,以及21世紀以來3個時間階段發生的比較重大的民族語文工作事件為線索,概述了70年來中國民族語言事業的發展狀況,并從當時國家民族語文工作的背景和需求視角陳述、評價這些事件發生的緣由、過程和效果。受當前國家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變化的影響,中國的民族語言將在地位規劃方面發生重要的變化,盡管如此,少數民族語言在可以預見的時期內,還是可以在區域自治民族語言權利等若干方面,發揮其應有的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民族語言權利;民族語言資源
中圖分類號:H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014(2019)04-0027-11
DOI:10.19689/i.cnki.cn10-1361/h.2019040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政府非常重視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形成了國家和民族地方少數民族語文管理、教學和科研的事業體系,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政策法規。中國的少數民族語言政策總體上是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基礎,即“少數民族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是國家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規定的7項“民族地方自治權”之一。70年來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社會發展變化非常巨大,這種變化也特別明顯地反映到國家的民族語言工作和民族語文生活中。本文擬以新中國成立到“文革”、改革開放到20世紀末,以及21世紀以來3個時間階段發生的比較重大的民族語文工作事件為線索,概述70年來中國民族語言事業的發展與變化,并且盡量從當時而不是現在國家民族語文工作的背景和需求視角,來陳述、評價這些事件發生的緣由、過程和效果。
一、新中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
國家最早涉及民族語文工作的文件表述,可追溯到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1951年2月的《關于民族事務的幾項決定》。該文件第五條提出的主要任務是擬成立民族語文的工作機構和解決少數民族的文字問題,即“在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內設民族語言文字研究指導委員會,指導和組織關于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研究工作”和“幫助尚無文字的民族創立文字,幫助文字不完備的民族逐漸充實其文字”。與此同時,民族語文工作者隨同中央少數民族訪問團,深入全國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語言調查。
(一)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民族語文科學討論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針對當時全國民族語文的現狀和任務,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召開科學討論會,討論和制定相應的管理工作和科學研究的指導思想與工作規劃。
1.第一次全國民族語文科學討論會
1955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民族語文科學討論會制定了少數民族語文工作的初步規劃,建議在兩三年內對全國少數民族語言進行調查,幫助需要創制或改革文字的民族確定文字方案。國家民委根據4年來民族語文工作的進展情況以及1954年政務院批準的《關于幫助尚無文字的民族創立文字問題的報告》,提出了創造文字的一般原則和既有利于本民族的發展繁榮,也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的“自愿自擇”的總原則。
2.第二次全國民族語文科學討論會
1958年3月召開了第二次全國民族語文科學討論會,這次會議采取了比較偏激的指導思想,強調這個時期用漢語文全面取代民族語文的思想傾向和做法,致使各項民族語文規劃工作幾乎全部停頓。同年8月由國家民委黨組向中央遞交了《民委黨組關于少數民族語文工作問題的報告》,提出以下可以反映當時時代政治背景的民族語文工作問題:(1)資產階級個人主義進攻問題;(2)批判民族語文隊伍中的地方民族主義問題;(3)漢語借詞是豐富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總趨勢的問題;(4)批判“挖、創、借”是否正確的問題;(5)批判“異、分、純”是否正確的問題。
討論會也重申了1957年國務院批準的《關于少數民族文字方案中設計字母的幾項原則》,其中最重要的兩條原則是“少數民族創制文字應該以拉丁字母為基礎”和“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相同或相近的音,盡可能用漢語拼音方案里相當的字母表示”。討論會還提出了關于“制定文字的五條經驗”,此后多年的實踐證明,除其中所謂“文字聯盟”屬既不明確又不成熟的做法外,其他諸如各民族自愿自擇、分類指導解決民族文字問題和以拉丁字母為基礎設計文字方案的原則等都是符合中國各民族的實際情況和大多數群眾的愿望的。
(二)全國民族語言普查
根據1956年制定的發展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五年計劃和12年遠景規劃,確立了幫助少數民族創制和改進文字的政策,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組織7個工作隊共700多人分赴全國各少數民族地區調查語言。由國家民委和中國科學院組織領導的全國少數民族語言普查工作,把調查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分布和使用情況作為一項主要任務。調查結果填補了中國基本國情在這一領域的空白,也為當時一些民族地區進行的少數民族識別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
到1959年共調查了當時已經識別的42個民族的語言。民族語言普查的基本成果包括:(1)收集了累計達1500個以上調查點的資料,每個點包括數千個常用詞、一套語法例句、一份音位系統,有的點還記錄了相當豐富的長篇故事;(2)摸清了中國少數民族主要語言的分布、使用人口和使用狀況、結構特點、內部差異、與周圍民族語言的關系等;(3)了解了語言和文字的關系,這個語言是否原有文字,文字與口語是否脫節;對無文字的民族,了解本民族對文字問題的意見,一些需要創制文字的民族,對基礎方言和標準音做了初步論證。這些與民族語文使用發展和語言規劃有關的研究明顯地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語文工作的開展,社會效益是顯著的。
(三)少數民族文字創制與改革
1956年開始的全國民族語言普查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了解各少數民族使用文字的情況,在此基礎上提出對需要創制文字的語言進行文字方案的初步設計;對需要改革或改進文字的語言提出文字方案的改革或改進的意見;對不需要創制文字的民族,幫助他們選擇一種適用的文字。這些措施被簡稱為“創、改、選”。在為創制文字選擇基礎方言和標準音點,以及根據需要為一個民族設計幾種方言文字甚至不同語言的文字的處理上,學術界能夠從中國少數民族社會語言狀況的實際出發,比較合理地解決了不同情況、不同類型民族的文字創制問題。
到1958年,國家民委、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和有關地方政府合作,先后為壯族、布依族、黎族、侗族、苗族、佤族、哈尼族、傈僳族、納西族、彝族10個民族設計了14種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方案;幫助傣族、拉祜族、景頗族3個民族改進了4種文字方案。與此同時,分別在廣西、海南、貴州、云南、四川等地召開了一種或多種民族語言文字科學討論會,征求本民族和社會各界對文字方案的意見。這些文字方案根據《國務院關于各少數民族創立和改革文字方案的批準程序和實驗推行分工的通知》逐級上報國家有關機構審批。其中壯文1957年12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為正式文字推行,其余文字均經國家民委批準試驗推行。
新設計的文字方案擬訂以后,民族語文工作者深入到有關民族地區,用初編出來的新文字教材進行試點教學,目的是驗證文字方案是否科學,群眾是否歡迎,方案本身是否需要改進,等等;諸文字方案得到有關部門批準通過以后,正式編出文字的試行教材和對照簡明詞典以供推廣文字的教學使用。
值得迫記的是中國當年民族文字創制改革曾受到蘇聯專家的指導。經中國科學院與蘇聯科學院協商,蘇聯1954年派遣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的格-謝爾久琴柯來華,謝爾久琴柯時任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學院顧問,并在中央民族學院為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中央民族學院和北京大學的教師和研究生講授“蘇聯各民族文字創制史簡明教程”,推介蘇聯為少數民族創制文字的工作經驗。
謝爾久琴柯傳授的經驗主要有:(1)為有方言分歧的民族創制文字就要選擇一個基礎方言。通常是選擇最有威望、普遍性相當大并在發展為統一的全民標準語時最能充分地反映出語言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趨向的方言為基礎方言。(2)標準音通常是建立在這樣一種土語上,它最有威望,流傳不太廣,使用它的地區一般是政治文化中心,在經濟上也最發達。幾種土語語音不一致時,只能選擇一個土語做標準音。同時照顧到其他土語是不可能的。(3)有一些語言雖然有方言的分歧(有時是十分嚴重的分歧),通常還是給它們在一種方言的基礎上創立統一的文字。統一的文字和統一的標準語能促進民族的最大限度的團結,促使它變為統一的社會主義民族。(4)音位是語言的基本的語音單位,必須在字母表里給它創造專門的符號。字母表必須要照顧和反映要創立文字的那種語言所有的語言(音位)特點。
二、改革開放到20世紀未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是民族語文工作事業比較繁榮的發展時期,業界常稱(相對20世紀50年代而言),改革開放迎來了民族語文工作事業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一)第三次和第四次全國民族語文科學討論會
1.第三次全國民族語文科學討論會
1980年1月第三次全國民族語文科學討論會,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國家開始糾正1958年到1976年的極“左”思潮,調整民族語文政策規劃的背景下召開的,因此具有撥亂反正的重要意義。會議制定的民族語文工作任務包括:(1)繼續推行或試驗推行新創的民族文字方案,應該慎重對待或由民族區域自治地方討論決定新老維吾爾文、新老哈薩克文和新老西雙版納傣文問題。(2)建議國家頒布民族語文法律條例,以保障少數民族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
2.第四次全國民族語文科學討論會
1991年國務院發布的[32]號文件《國務院批轉國家民委關于進一步做好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報告的通知》及其后召開的“全國民族語文工作會議”可以說與1980年的第三次全國民族語文科學討論會有密切的承接關系,因此習慣上稱為“第四次全國民族語文科學討論會”。這次會議最大的成就是針對國內語言狀況和形勢的變化,提出了要對中國的民族語文采取“實事求是、分類指導”的工作規劃思想。分類指導語言規劃的具體做法主要是指:加強有傳統文字并且在全民族地區通用的蒙古語、藏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朝鮮語等民族語言的使用發展,特別是加強民族語言文字的標準化、規范化和信息處理等語文現代化工作;對新創和改進的民族文字的試行工作經驗和效果進行調查,提出具體文種正式推行、改進完善和停止試行意見的驗收總結報告報政府主管部門審批。
(二)民族語文政策法規建設
1.制定民族語文政策
國家的民族語文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所規定的“各少數民族均有發展其語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風俗習慣及宗教信仰的自由”。20世紀80年代制定的民族語文政策總體上是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基礎,“少數民族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是國家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規定的7項“民族地方自治權”之一。根據中國《民族區域自治法》(1984、2001)的相關條款,民族語文政策可具體解析為:(1)保障少數民族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第十條);(2)民族區域自治機關執行職務時依法使用民族語言文字(第二十一條);(3)學校用少數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教學或進行雙語教學(第三十七條);(4)鼓勵各民族互相學習語言文字(第四十九條);(5)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
①此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和有關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民族語文使用發展條例都還沒有頒布實行。和發展提供幫助,創造條件(第三十七條、三十八條);(6)大力培養民族語言文字工作人員;(7)司法程序中對民族語文的使用(第四十七條);等等。民族地區政府制定實施的具體民族語文工作規劃,皆以上述國家民族語言條款細則為指導思想和政策依據。
2.法律法規
由于國家推廣普通話更多的是強調公民學習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義務,而保障少數民族使用發展本民族語言強調的是公民的母語權利,因此通過少數民族語言立法來保障公民的母語權利是國家最早的語言立法訴求。
1978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1984年5月通過(2001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是關于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最重要的國家法律。這段時間公布實行的其他涉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國家法律法規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1979)、《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1979)、《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1979)、《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1982)、《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1982)、《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1985)、《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986)等。
此外,一些民族區域自治地方自治機關也制定了相應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地方性專門法規,如《西藏自治區學習、使用和發展藏語文的若干規定》(1987年西藏自治區政府頒布、自治區人大通過,2002年修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語言文字工作條例》(1993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制定,2002年修正)、《內蒙古自治區蒙古語言文字工作條例》(2004年內蒙古自治區人大通過,2005年施行)。在全部自治條例中,凡有使用當地通用少數民族語文需要的,都載有使用和發展當地實行自治的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規定的條款或表述。這些地方性法規關于民族語文的規定,均以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為依據,同時又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對自治地方正式場合的語言文字使用都做出了具體的規定,一般要求可以同時使用民族語和漢語兩(幾)種語文。
(三)語言志書與語言地圖
1.“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
上文提到,20世紀50年代國家組織了大規模的全國民族語言調查,這次調查積累的語料和知識集中于1980~1987年作為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一的、分語種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由民族出版社出版。每種語言簡志一般包括語音、詞匯、語法、方言、文字和常用詞匯附錄的內容,2009年“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昆明)召開之前又重新修訂再版叢書。這套“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60種語言),以及1998年以來后續出版的“中國新發現語言研究叢書”(約60種語言,其中絕大多數為近年來新發現的瀕危語言),迄今仍是最有影響的中國民族語言本體研究代表性的系列著作。
2.《中國語言地圖集》
1987年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是一部國內外知名的學術精品,2012年商務印書館重新發行第2版?!吨袊Z言地圖集》利用中國語言方言數據庫,用地圖軟件繪制地圖,首次以地圖和地理信息系統的方式,全面表現了中國的漢語方言和各少數民族語言、方言最新的地理分布和分區分類等中國極其豐富多彩的語言資源狀況?!吨袊Z言地圖集》包含79幅大型彩色語言地圖,分為A類圖(5幅中國語言總圖)、B類圖(36幅漢語方言分區圖和分省區漢語方言分布圖)和c類圖(38幅中國少數民族語言分類圖和分省區少數民族語言分布圖)。每幅地圖都配有詳細的文字說明。
(四)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調查
1.“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調查”
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牽頭開展的“八五”規劃重點課題成果《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從語言使用功能角度,分別以各種少數民族語言和各級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為單位,交叉描述了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的地區分布、在不同社會領域的使用狀況,全面反映了改革開放以后全國民族語文政策和規劃的執行情況以及少數民族語言使用的現狀。
這部著作實際的調查材料表明:少數民族語文仍然是中國少數民族重要的社會交際工具,是構成中國少數民族的一個重要的社會要素,政府的民族語文政策和管理得到了較好的貫徹和落實;同時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形勢的發展,民族語言關系和語言社會功能也出現了明顯的變化。由于少數民族語言自身發展的局限和少數民族語言使用的實際需要,有些少數民族已經出現本民族語言的單語狀況轉向民族語言和漢語的雙語制狀況,有些通用雙語的民族可能會從以使用本民族語言為主的雙語制轉向以使用漢語為主的雙語制,還有些已經全部通用漢語的少數民族可能會逐漸放棄母語而完全轉用漢語。該書刊布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狀況的資料為進一步完善和實施國家的民族語文政策規劃提供了全新數據和科學依據,在國內外的學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2.“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
繼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展的全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調查之后,經國務院總理辦公會議批準,國家語委于1998年開始實施一項首次全國性的“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
調查范圍包括全國(未含港澳臺地區)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使用的漢語普通話、漢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外國語言;調查文字包括中國境內使用的簡化漢字、繁體漢字、漢語拼音、少數民族文字、外國文字;調查語言文字使用場合包括:教學活動、公務活動、宣傳活動、日常交際、信息處理及其他領域;調查方法分個人調查和部門調查;調查采用全國統一問卷,由各級政府教育部門和語言文字工作部門分級組織實施。
項目成果《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資料》的主要內容是作為國家通用語言的普通話的各種使用數據,這些數據為通過推普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為政府制定與語言文字有關的規劃和政策提供依據;也推動了中國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工作進程,為當時同步開展的訂立和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乃至近年來制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應達到的普通話基本普及的目標,提供了重要的有效數據。調查采用大樣本隨機抽樣的方法獲取數據,因此可以提供中國多語文種、多變量和多層次語言文字使用狀況的具體人數及比例的豐富數據。以其中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為例,有全國及分省區不同語種少數民族語言的母語者、現實中家庭和不同社會場合使用不同語種少數民族語言者,以及讀寫不同文種少數民族文字的人數與所占人口比例。
(五)新創與改進民族文字試驗推行調查總結
上述國務院1991年[32]號文件的一項非常重要和核心的工作部署,是對20世紀50年代新創和改進少數民族文字的試行工作進行全面調查總結,文件要求“對創制和改進的民族文字,試行效果好、受多數群眾歡迎的,按規定程序上報批準推行;效果不夠理想的,要認真總結,改進完善;效果不好、多數群眾不歡迎的,應尊重群眾意愿,不要勉強試行”。由國家民委、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聯合地方的民族語文工作機構,組成新創和改進少數民族文字調查總結工作組分別對德宏傣文、景頗文、載瓦文、西雙版納傣文、拉祜文、佤文、哈尼文、川黔滇苗文、黔東苗文、布依文、侗文、湘西苗文12個文種的試行工作進行調查總結,并向政府主管部門至中央提交了《我國新創和改進少數民族文字試行工作經驗總結和理論研究》一組綜合與單行文種的研究報告。各文種報告對文字的創制或改進以及試驗推行的過程做了比較全面的介紹,并著重調查了這些新文字在民族地區的小學雙語文教學、社會成人掃盲、出版發行、廣播電視電影等民族語文主要領域的應用情況,以及在地方政府、公檢法部門等正式場合與民事、文娛、醫藥、宗教等民間活動場所的使用情況。
三、21世紀以來
長期以來,國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語文政策都是在計劃經濟背景下制定的。中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和發展帶來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由于體制轉軌實際發生的效應是滯后的,因此新的情況和問題主要出現在21世紀以后。以國家層面的社會語言生活為例,中國絕大多數經濟社會、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信息是靠漢語文產生、傳播和運用的,因此社會交際效率最高的語言工具無疑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少數民族語文處于絕對的弱勢和劣勢;而信息技術、互聯網等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又加大了漢語文和民族語文之間的差距;一些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人口越來越少,使用功能越來越弱,有些甚至趨于瀕危。在這個意義上,少數民族在國家語言社會生活領域面臨著需要盡快掌握和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及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平等地獲得與市場經濟體制所追求的社會效率有關的語言權利的挑戰。進入21世紀以來的民族語言使用發展出現的狀況和問題,多與經濟體制轉軌有比較明顯的關系,此階段也逐漸形成多樣性的民族語言作為一種文化抑或經濟資源,因此需要受到保護、開發和共享的新的語言價值觀念。
(一)民族語言資源保護
1.瀕危語言問題
2000年中國民族語言學會和《民族語文》雜志社在北京召開關于中國瀕危語言問題的學術研討會,首次在民族語言學界提出“瀕危語言”的概念,此后學界對瀕危語言問題的研究日益廣泛和深入。國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學基金及多項省部委科研基金近十幾年來也將搶救保護瀕危語言作為重要的課題招標指南內容,資助完成了多項國內瀕危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研究的各類課題。一些高校和科研單位,還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多個國際瀕危語言基金會等組織開展過中國瀕危少數民族語言調研和保護的合作項目。特別是2011年召開的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公報提出“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的指導思想以來,搶救保護瀕危語言事業已經成為新時期國家民族語言政策規劃的一項新的內涵和任務。
2.有聲語言資源數據庫
為全面掌握語言國情,加快普通話推廣和語言文字信息化建設,搶救、保存瀕危的語言及方言并向社會提供服務,國家語委于2008年啟動“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以市、縣(市)為單位,依照統一規范,采集當代漢語方言、帶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話(俗稱“地方普通話”)以及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等有聲資料,并進行科學整理和加工,長期保存,以便將來深入研究和有效地開發利用。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設計了普通話、漢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的語音、詞匯、語法、語篇和地方普通話的調查表和調查規范,以及用于調查記錄語言的錄音軟件和數據庫,按照一縣一點原則,調查采錄1000個單字語音、1200個詞匯、50條語法以及規定話語和自選話語等有聲語料。
3.“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
在“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的基礎上,2015年又開展了規模更大及更加可持續增長的、多模態語言資源庫形式的“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該工程的民族語言部分,涉及400多個民族語言方言點的調查資料,以及語言志、語言文化典藏、語言地圖集和語言資料深度開發服務等成果形式。基于這個項目的國內國際影響,2018年9月在長沙召開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主辦的“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并于2019年2月發布了以保護語言多樣性為主題的《岳麓宣言》。
(二)民族文字資源建設
1.中國文字博物館
中國文字博物館于2009年11月26日在河南省安陽市正式開館,是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功能為一體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也是中國首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博物館。博物館人藏文物涉及甲骨文、金文、簡牘、帛書、漢字發展史、漢字書法史、少數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個方面。館藏的少數民族文字包括粟特文、突厥文、回鶻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八思巴字、察合臺文、滿文等古代民族文字,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朝鮮文、柯爾克孜文、錫伯文和多種傣文等仍在使用的傳統民族文字,壯文、布依文、侗文、苗文等新創與改進民族文字,以及漢字系民族文字、自創字符和近代西方傳教士所創民族文字等民間使用的少數民族文字。
2.“中華字庫”
2006年啟動的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牽頭的“中華字庫”是國家重大文化建設項目,其中涉及少數民族文字的工程子項目有“少數民族古文字的搜集整理與字庫制作”和“現行少數民族文字的搜集整理與字庫制作”兩個包。以“少數民族古文字”包的字庫為例,該字庫是在少數民族文獻掃描圖檔的基礎上建立各文種的原形字符庫,所涉文種包括西夏字、契丹大小字、女真字、方塊壯字、方塊瑤字、方塊布依字、方塊白文、方塊苗文、方塊侗文、方塊仡佬字、怯盧字母和婆羅米斜體字母、粟特文、回鶻文、回鶻式蒙古文、托忒式蒙古文、滿文、錫伯文、傳教士拉丁變體文字、突厥文、傈僳音節文字、水書、藏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柯爾克孜文等。
在這種國家民族政策指導思想發生明顯變化的背景下,政府在民族語言政策規劃的實際執行和調整過程中,很大程度上也會采取與最新“民族政策”有關的價值取向,具體表現在少數民族語言和國家通用語言的關系層面,存在通過在民族地區推廣國家通用語言“強化中華民族的身份意識和身份認同,推進中華民族一體化和國家認同”的政策傾向;“第二代民族政策”加強和實現國家認同的文化訴求要點之一,是強調在少數民族地區推行普通話。在語文工作層面,國家語委“十三五規劃”已指出今后若干年內,“加快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將是政府實現“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基本普及”這一最重要的語言規劃目標的重點工作和攻堅工程,因此可以期待中國民族地區的語言生活狀況將會發生顯著的政策導向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民委民族語文“十三五規劃”提出的作為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組成內涵的“各民族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權利”,如何“得到進一步的保障”,需要根據新的情況和問題重新規劃和考量。
(二)微觀語言地位規劃
微觀語言地位規劃問題則是對具體少數民族語種進一步的分類指導與分工收縮。
中國最大的3個民族聚居板塊為內蒙古、西藏和新疆,那里通用的民族語言分別是蒙古語、藏語和維吾爾語,此外還有兩個自治州級的通用民族語言,即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哈薩克語和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朝鮮語。這5種民族語言的共同特點是有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字并沿用至今,其民族共同語可以在全民族地區通用,甚至廣泛分布于相鄰境外國家。這5種民族語言國內母語使用人口2000多萬,幾乎占到全國100多種少數民族語言總使用人口的50%。因此這5種語言在全國民族語言中是分布地域最為廣袤,使用發展最為充分、完備和規范的語言,它們的語言規劃地位遠遠高于其他民族語言,對于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整體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前文所述早在1991年召開的“全國民族語文科學討論會”提出的分類指導的語言規劃,主要也是強調要將這些有傳統通用文字的民族語言在使用發展方面和其他民族語言區別開來。時至今日,國家民族語文工作的分類指導傾向則更加明確,例如國家語委“十三五規劃”強調民族語言信息化工程僅限定這5種“傳統通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意味著這5個語種以外民族地區現代信息化社會的語文生活,將主要是通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信息化建設的形式實現。
中國屬“傳統通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蒙古語、藏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和朝鮮語之所以有這樣重要的地位規劃,與其在中國歷史上曾為國家至高的多重官方語言地位有密切的傳承關系。如清朝發行的《御制五體清文鑒》所指“五體清文”即滿語文、蒙古語文、藏語文、回語文(維吾爾語文)和漢語文5種官方語文;中華民國時期“五族共和”的“五族”也是特指使用漢語、滿語、蒙古語、回語(維吾爾語)和藏語5種官方語言的民族;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民族語文翻譯事業用于中央和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7種工作語言為蒙古語、藏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朝鮮語以及彝語和壯語,甚至在民族語文工作全面停滯的“文革”期間,這5種傳統通用文字的民族語言仍在一定范圍內使用。因此,鑒于這5種傳統通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特有的歷史傳統與現行官方語言身份,中國今后比較正式場合的民族語文工作和民族語文生活會比較集中和充分地展現于內蒙古、西藏、新疆,以及新疆伊犁州和吉林延邊州通用的蒙古語、藏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和朝鮮語等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2020年國家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后中國的語言功能、語言關系、語言事務、語言問題、語言制度、語言政策法規以及與語言有關的意識形態都可能發生重大的變化,對此較難做出具體的少數民族語言中長期發展前景的預測。在國家語言構成層面(相對于國內使用的國家通用語言、漢語方言和外國語言),少數民族語言還是有可能在以下四方面發揮少數民族語言應有的、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1)繼續保障國家“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法律所賦予的民族地區區域自治民族的語言權利;(2)發揮多樣性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語言載體與傳承功能;(3)與國家通用語言形成互補和互相不可替代的發展與認同關系,構建和諧共贏的語言生態環境;(4)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邊疆安全、境內外族群溝通認同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