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驍
提要:《國家語言能力理論體系構建研究》以美國為樣本,綜合中外學者的觀點,定義和闡釋了“國家語言能力”的內涵,并為其構建了理論體系。基于這一體系,作者依據既定的評價指標,按“管理能力”“掌控能力”“創造能力”“開發能力”“拓展能力”5個分項對中美兩國的國家語言能力加以分析和對比,揭示中國當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對策和建議。作為國際上該領域的首部專著,該書通過對理論體系的構建和闡釋,為語言政策與規劃研究開創了一個新的方向,有助于提升中國各界對國家語言能力的認識,推動社會各界共同建設與中國綜合國力相稱的國家語言能力。
關鍵詞:國家語言能力;語言政策;語言規劃;美國;中國
中圖分類號:H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014(2019)04-0090-07
DOI:10.19689/j.cnki.cn10-1361/h.20190407
當語言為國家利益服務時,它就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國家語言能力也因此成為國家軟、硬實力(李宇明2011a)的重要體現。2018年12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文秋芳與張天偉共同完成的《國家語言能力理論體系構建研究》(以下簡稱《研究》)。該書在述評美國國家語言能力建設模式的基礎上,構建和闡釋了國家語言能力的理論體系,并基于中美對比,為中國的國家語言能力建設提供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建議。
一、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15章,可被歸為5個主要部分。
(一)全書概況(第1~2章)
第1章“緒論”首先介紹了“國家語言能力”概念的由來和引進過程,并闡明了將美國作為研究對象的3點理由:(1)與國家安全緊密掛鉤;(2)國家、州、大城市逐層規劃,各有側重;(3)語言生活豐富多樣,諸多經驗教訓可供中國參鑒。隨后,作者通過對“國家語言能力”“全民語言能力”“國民語言能力”這3個概念的界定和辨析,指出“國家語言能力站位于國家戰略層面,與國家安全、政治、經濟、文化等核心利益密切相關,不取決于一個國家掌握語言的絕對人數,也不取決于一個國家語言教育的普及程度”。
第2章分析了中美兩國的國家語言能力研究現狀。美國主要以國家外語能力為研究對象,其中既有宏觀審視(如《建設我們需要的外語能力》白皮書),也有對分項能力(如情報界的語言能力)和具體項目(如語言旗艦項目)的評介。國內的研究則從3個維度展開:(1)對國家語言能力的定義,以及對其組成要素和衡量指標的探討;(2)國家語言能力國別研究,例如文秋芳領銜的團隊此前對美國、法國、俄羅斯、巴西的考察;(3)對國家語言能力與語言調查、外語教育、“一帶一路”倡議、國家現代化建設、個人多語能力的關系的討論。《研究》博采眾長,將國家語言能力簡要歸結為“國家可以培育、調用和支配語言資源,用以滿足國家各種需求的能力”。
(二)國家語言能力理論構建(第3章)
第3章雖然僅占總篇幅的5%,卻是全書的靈魂所在,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作者創造性地從國家戰略視角人手,分兩個階段完成了對國家語言能力理論的構建:第一階段提出國家外語能力的定義和理論框架;第二階段將國家外語能力納入國家語言能力范疇,提出了新的理論框架。
在第一階段,作者將國家外語能力分為構成要素、存在形式和轉換機制三大部分?;谶@一框架比較中美兩國的情況后發現:(1)美國作為移民國家,自然外語資源優勢明顯,依托系統教育的人造外語資源也在“9·11”事件后快速增長。中國的自然外語資源僅有跨境語使用者和海外僑民,高校開設的外語語種與美國存在較大差距。從外語資源質量上看,兩國同樣面臨復合型高端人才匱乏的問題。(2)在外語資源掌控方面,美國從1958年起就委托現代語言學會定期開展調查,并利用人口普查數據建立了語言資源數據庫。中國的相關調查卻極為滯后,外語教育基礎數據嚴重缺失,遑論動態數據。(3)美國的外語資源規劃層次分明,國家、州、大城市分層推進,兼顧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并通過法律條文、政府文件、語言路線圖等形式呈現。中國的相關規劃大多存在于政府文件或領導人講話中,20世紀60年代頒布的《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因“文革”夭折后,全面規劃至今缺位。
第二階段的研究實現了從國家外語能力向國家語言能力的拓展。作者將國家語言能力定義為“政府處理在海內外發生的涉及國家戰略利益事務所需的語言能力”,明確界定了行為主體、處置對象和處置范圍。《研究》細分了國家語言能力的5個分項,并逐項確定了評價指標:(1)國家對涉及國家戰略利益的語言事務管理能力,有組織力、規劃力、執行力、應急力4個評價指標;(2)國家對語言人才資源的掌控能力,有通曉力和支配力兩個評價指標;(3)國家對語言人才資源的創造能力,有實踐力和學力兩個評價指標;(4)國家對語言技術的開發能力,有信息挖掘力和機器翻譯力兩個評價指標;(5)國家對通用語言國際影響的拓展能力,有影響力和傳播力兩個評價指標。從各項能力的排序和評價指標的多寡可以看出,管理能力處于中心位置,其高低決定著其他4個分項能力的強弱。《研究》依據具體評價指標對中國國家語言能力的各個分項加以對照審視,揭示其中存在的問題。
第3章概述了國家語言能力理論體系的構建過程,并運用這一理論框架初步分析了中國的國家語言能力現狀,為后續章節提供了理論依據,搭建了結構框架,明確了問題導向。
(三)美國國家語言能力研究(第4~9章)
第4~8章依照相關評價指標,分別對美國國家語言能力的5個分項進行論述。
從管理能力看,美國具有管理機構體系完備、職責分明、監控完善(由領導機構、執行機構和指導咨詢機構構成,國會的內部和外部組織負責評估),規劃內容翔實(如軍方的《國防語言變革路線圖》《國防部語言技能、區域知識、文化能力戰略規劃:2011~2016》和非軍方的《國家安全語言計劃》《國家安全語言法》),任務分配明確(國家、州、大城市分層推進,不同機構各司其職),執行速度快、效率高(在海外駐軍中迅速落實)等特點,隨著“關鍵語言戰略”的出臺,國家語言應急能力也得以改善。
從掌控能力看,美國現已形成完備的語言資源調查機制,包括長周期人口普查(細化到方言調查)、短周期抽樣調查(每個地區每5年被抽選一次)、高校分類數據調查(覆蓋全美99%的高校)等。公共語言人才資源庫和加密語言人才資源庫保障了美國強大的語言資源支配和動員能力。
從創造能力看,美國通過不同部門主導的項目集群(如“富布萊特一海斯項目…‘國家安全教育項目…‘國家安全語言計劃”)全面落實語言戰略規劃。這些項目集群旨在培養少數外語和區域研究的高端精英人才,具有頂層設計、長遠規劃、統籌資源等特點,并可按需進行動態調整。軍隊系統和普通高校的語言人才培養目標明確,方法科學,特色鮮明。
從開發能力看,美國在信息檢索、信息提取、語音識別等領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在機器翻譯方面不僅有強大的理論支撐,更有谷歌、必應等全球知名供應商支持。美國雄厚的語言技術實力在軍隊和地方均有體現。
從拓展能力看,依托美國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其通用語言——英語的地位水漲船高,成為世界語言的趨向勢不可擋,且在學術領域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第9章歷時梳理了美國國家語言能力的建設過程,將其歸納為冷戰時期、后冷戰時期和后“9·11”時期3個階段。作者通過對美國國家語言能力建設模式的宏觀、中觀構建和解析,提煉出以下三大特點:(1)國家主導,頂層設計;(2)軍民資源互通共享;(3)采用精英戰略儲備高端人才。
(四)中國國家語言能力的不足與對策(第10~14章)
從標題的表述上看,這一部分與第4~8章嚴格對應,但強調“我國……的不足與對策”。作者以美國的經驗和教訓為參照,從各分項能力評價指標切入,對中國國家語言能力的不足加以共時分析,旨在提出系列建議,解決中國面臨的現實問題。
第10章針對中國國家語言管理能力的不足,提出了強化和擴大國家語委的職能、制定語言戰略規劃等建議。在宏觀層面,需確立國家語言能力提升路線圖,統籌協調3對關系(對內推廣普通話、科學保護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與對外進行漢語國際傳播之間的關系;外語教育與母語教育的關系;雙言雙語生活與雙言雙語政策間的關系);在中觀層面,應依據當下和未來需求,制定提升軍隊語言能力的戰略規劃。此外,作者還呼吁基于長期需求與準備、現實危機、潛在危機和當前任務急需,制定中國的關鍵語言戰略。
第11章通過對中國當前語言調查狀況的梳理,提出成立語言資源調查協調管理部門、在全國人口普查中增加語言信息統計內容、對語言資源進行動態分類調查、建立語言人才資源數據庫等建議。書中還以文秋芳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外語人才資源動態數據庫建設”為例,闡釋了提升語言人才支配力的理念、方法和路徑。
第12章針對“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非通用語教育的現狀,提出唯有兼顧國家需要、學生個人發展和外語學習規律3個要素,方能培養出優秀的復合型語言人才。應通過縝密規劃,在滿足國家需要的同時避免重復建設。不僅要將語言教育與國別區域研究相結合,還應建立語言人才雙向培養機制,使外語教育與漢語國際推廣齊頭并進。
第13章充分肯定了中國近年來在語言信息處理和機器翻譯領域取得的成績,同時對中國在語言信息提取深度、語音識別精度、語料庫建設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也有著清醒的認識。鑒于此,作者提議增強語言技術服務國家的意識,通過有影響力的項目來提升技術開發實力和水平。
第14章對聯合國主要機構和下屬專門機構中官方語言和工作語言的法定地位、使用功能進行評估,揭示了中文影響力不足的問題,并提出培養復合型、復語型國際組織后備人才的建議。針對英語在論文發表和國際會議中的霸權地位,作者呼吁提高中國學者語言意識、鼓勵“中文首發”,進而為漢語爭取世界第二主流學術語言地位。
(五)全書結語(第15章)
第15章在總結前文的基礎上,針對現有研究的不足之處,對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作者提出要拓展對國家語言能力內涵的認識:依照索緒爾和喬姆斯基的學說,現有研究尚局限在國家語言基礎能力,即“語言/語言能力”的層面,未涉及國家語言應用能力(或稱國家話語能力),即“言語/語言行為”層面。因此,應加強國家話語能力研究,并從機構力和引領力兩個方面增強國家語言研究能力。此外,還需借助除美國之外的更多國別案例,對中觀層面的語言能力進行細化分析,并厘清國家語言能力與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國民素質之間的關系。
二、簡評
國家語言能力關乎國家命運、形象和地位,既是國家軟實力的表征,又是國家硬實力的構成?!堆芯俊愤\用自主構建的國家語言能力理論框架,深入分析了美國國家語言能力建設狀況,進而為中國國家語言能力的提升建言獻策。該書是國際上該領域的首部專著,其中既有原創理論的構建,又有案例分析和對策建議,體現了中國學者在該領域的國際先進水平,有助于提升中國各界對國家語言能力的認識,推動社會各界共同建設與中國綜合國力相稱的國家語言能力。《研究》一書的價值,可以歸結為對學科發展的兩大貢獻,以及作為一部學術專著呈現出來的三大特點。
(一)兩大貢獻
1.《研究》的第一大貢獻在于對學術理論的創新
國家語言能力建設屬于語言政策與規劃的范疇。語言政策與規劃研究興起自20世紀60年代,并在國外形成了一套相對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研究路徑和方法(張天偉2016)。中國的語言政策與規劃研究近年來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這門學科與國際互動的力度遠低于語言學的其他學科,特別是基本概念、理論和框架缺乏(趙守輝2015)。美國學者提出的“國家語言能力”概念,焦點集中在外語能力,尤其重視非通用語戰略規劃(Brecht & Walton 1993)。2011年,文秋芳依據美國學者提出的概念定義了“國家外語能力”的內涵,并為其構建了理論框架。在此基礎上,李宇明(2011b)將“國家外語能力”拓展為“國家語言能力”,其后趙世舉(2015)、魏暉(2015)、周慶生(2016)、陸儉明(2016)等學者也陸續參與探討,使這一概念的內涵逐步明晰,與美版“國家語言能力”的差異也愈發凸顯。《研究》廣泛參鑒前修時賢的觀點,融合了李宇明的分類標準和趙世舉的命名方式,對國家語言能力的內涵進行了更為聚焦的解釋,從而提出了新的理論框架和評價指標。同以往的研究相比,新理論體系中對國家語言能力五大分項的描述更為科學、準確,統一的句式使行為主體和處置對象一目了然,細分的評價指標也具有極高的可操作性。從書中對中美兩國國家語言能力的分析,以及作者對后續研究的展望可以看出,這一理論體系廣泛適用于世界各國,可謂中國學者對語言政策與規劃學科做出的重大貢獻。
2.《研究》的第二大貢獻在于對學科發展的引領
語言政策與規劃作為社會語言學和語言社會學交叉研究的一個領域,在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下,學科內涵異常豐富,研究對象極為寬泛,當前學界關注的熱點就有語言國別研究、語言教育規劃研究、語言景觀研究、對語言規劃者的研究、聲望規劃研究、語言意識形態研究等(趙守輝2015)。從歷時的角度看,在短短5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語言政策與規劃就經歷了經典及新經典時期、批判與幻滅階段、學科復興階段(Tollefson 2011),各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研究路徑和方法。方法的迭代在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其本身的優劣,而在于理論和視角的轉變。特別是在主體不明的情況下,人們很容易對已有的路徑和方法質疑。正如戴曼純(2014)所言,參與語言規劃者除政府外,還有語言研究機構、教育部門、教會、語言協會、民間群體和個人。這些機構及個人認識水平及視角存在差異,很難使語言規劃呈現出系統而理性的特征。因此,現實中的語言規劃往往可能是一團亂麻,隨意性大,受情緒左右(Cooper 1989:41)?!堆芯俊烽_宗明義地將“國家”確定為主體,并將“提升國家語言能力”設定為所需解決的問題,不僅有效規避了視角的混亂,還可借助宏觀、中觀、微觀的視角,按需擇用多樣化的研究路徑與方法。這與語言政策與規劃由交叉學科向超學科過渡的發展路向是一致的。交叉學科研究以學科為出發點,而超學科研究以問題為出發點,以問題研究為驅動,采用多維度、多方法的研究視角(張天偉2016)?!堆芯俊坊趩我恢黧w,采用多種途徑,解決專門問題,在語言政策與規劃今后的發展中,不失為一種值得推廣的模式。
(二)三大特點
1.就學術專著本身的撰寫而言,《研究》的第一大特點是方法嚴謹、路徑清晰
新的理論框架是基于對美國國家語言能力建設模式的述評構建起來的,主要采用了文獻研究法,以共時材料為主,歷時文獻為輔。該框架成形之后,作者再一次將美國作為對象,借助原創的評價指標對美國國家語言能力的5個分項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從而驗證了新理論體系的可靠性,具有案例實證研究的特點?!皣艺Z言能力”概念源于美國,中國學者賦予其全新的內涵并為其創立理論框架后,再次基于美國案例對該框架進行驗證,往復間實現了學術理論的螺旋上升。隨后,作者又將這一理論框架用于對中國國家語言能力建設狀況的分析,旨在通過比較發現不足,并以問題為導向開展對策研究。盡管對中美兩國的平行分析所占篇幅極大,但因理論架構明確、評價指標得當,使得論證邏輯嚴密,比較過程絲絲人扣,讓研究結果更具說服力。
2.第二大特點是視野開闊、立場鮮明
語言政策與規劃研究需兼顧學術研究與對策性研究(張天偉2016)。學術理論的創新應著眼于普遍性問題,離不開高屋建瓴的視野,對策性研究則需立足本土,針對本國的具體問題提出建議。在《研究》一書中,國際視野與家國情懷得以完美契合,無論理論構建還是對策建議,都本著“立足中國、借鑒國外”的原則,體現出了“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v觀當今世界,美國憑借其先天資源優勢,依托軍、政、學融合的發展模式,在國家語言能力建設方面足以傲視全球。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前擁有的國家語言能力遠不能與這一地位相匹配,更無法滿足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需要。對中國而言,將美國作為藍本來構建國家語言能力體系理論框架,并設定評價指標,是不二之選。第10~14章在介紹中國情況時,每章的標題都含有“不足”二字,體現出極強的問題意識和憂患意識。但在具體比較過程中,并未給人崇洋媚外或妄自菲薄之感。作者明確指出了兩國在語言資源,以及在國家語言能力建設目標、建設模式等方面的差異,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例如:在正視中國自然外語資源不足、非通用語人才培養“高投入、低產出”等問題的同時,提出應挖掘海外僑民和跨境民族的語言潛力,并實現中國外語人才和海外漢語人才的雙向培養。此外,作者還立足對全球語言格局的充分了解和對漢語國際地位的客觀認識,為漢語設立了“成為世界第二主流學術語言”這一兼具挑戰性和現實意義的目標。
3.第三大特點是包容度高、拓展性強
對于語言政策與規劃研究而言,國家語言能力仍是一個較新的領域,相關理論框架的提出僅僅是研究的起點,而非終點,它為后續研究構建了平臺,而非桎梏。作者在書中明確指出,對國家語言能力內涵的認識還有待拓展,并需通過對更多國別案例的分析來完善現有理論體系。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世界格局的改變,各國對國家語言能力的認識和需求也處在不斷變化之中。因此,作者在展望未來研究的方向時,特別提到了兩大主張:一是增強國家話語能力研究,旨在推動國家語言基礎能力在實踐中“落地”,在具體操作中“因國而異、因時而異”,注重話語體系的動態性、情境性和有效性。二是高度重視中觀層面上的語言能力建設,主張把國家語言能力研究和建設細化到不同地理區域、行政區劃和職業領域內,使其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堆芯俊分赋?,國家語言能力建設是一項國家主導、全民參與的事業,因此需探索學術語言的通俗化,通過撰寫普及讀物提高全社會對國家語言能力重要性的認識。因此,該書不僅僅構建了理論,分析了問題,提出了對策,還為語言政策與規劃研究開創了一個大有可為的新空間。
由于受學科發展水平的限制,《研究》中還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問題。例如:中國學界對一些關鍵概念(如非通用語)的認識還存在差異,該書在參引不同文獻時保留了原文的說法,但未能給出明確的定義或解釋。又如:在描述國家語言能力建設的主體時,出現過“國家”和“政府”兩種提法,但未闡明二者的區別與關聯。此外,可能是由于作者自身學科背景和研究興趣的限制,對某些問題的論述略顯薄弱。例如:與其他章節相比,“我國國家語言技術開發能力的不足與對策”章節無論在篇幅上還是在研究深度上均有較大差距。在后續研究中,還需本書的主要作者和相關研究者更深入地合作,全面組建起國家語言能力研究團隊。我們欣喜地看到,文秋芳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語委重大科研項目“‘國家語言能力內涵及提升方略研究”已順利通過開題論證。依托這一課題,《研究》末章中提出的設想和展望必將逐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