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為什么要給語言建造一座宮殿?

2019-10-16 04:51:04袁毓林
語言戰略研究 2019年4期
關鍵詞:句法語義意義

袁毓林

提要:本文受當代人本主義哲學關于“哲學家建造一座理念的宮殿,卻住在茅屋里”等論斷的啟發,提出問題:“我們在茅屋里說話,為什么要為語言建造一座宮殿?”文章認為,現代語言學竭力堆砌理論、大肆為語言修筑宮殿的附魅行為,主要歸咎于它堅信兩個教條:意義的組合性原理和句法一語義同態原理。諸如空語類或輕動詞、語殼結構或DP結構等假設概念和相應的理論方案,莫不是為了更好地體現這兩個原理。但是,參照人類手勢語的形式(結構)與意義(功能)之間的關系及其轉喻機制,可以發現人類語言本質上是一種轉喻性的符號系統,其形式與意義之間未必具有完全的對應關系和可歸約性。因此,不需要為它假設這么多的空語類或輕動詞等隱變量,以及語殼結構或DP結構等看不見的句法結構。總之,本文旨在為語言祛魅,希望語言學研究能夠讓語言呈現出其本來的樸素面貌。

關鍵詞:理念的宮殿;附魅,祛魅;組合性原理;同態原理;空語類,輕動詞;語殼結構/DP結構

中圖分類號:H00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2096-1014(2019)04-0060-14

DOI:10.19689/j.cnki.cn10-1361/h.20190405

新中國70年來的語言學研究,大部分時間都處于形式語言學爆發式增長的壓力之中。于是,跟進還是不跟,便成了一個問題。盲目跟從,難免有削足適履之嫌;頑抗無視,也可能有自甘落后之虞。萬全之策也許沒有,分頭行動倒是可以分散風險:讓信奉者身體力行、切實嘗試,讓懷疑者隔岸觀戰、評頭品足。筆者衷心希望看到這樣一幅學術景觀:形式語言學在猶豫中不斷前進,在質疑聲中茁壯成長。

一、現代人本主義哲學對當代語言學的啟示

在西方哲學從近代向現代轉變的過程中,若干關鍵觀念和研究取向的改變及其根據,對當代語言學正確地評價自身目前的學術狀態,并且找到合適的學科定位和發展方向,可能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有鑒于此,下面先引述一些哲學家的相關論述。

中國專門研究現代外國哲學的劉放桐教授(2005)指出:

西方哲學由近代到現代的轉折不是由唯物主義轉向唯心主義、由進步轉向反動,而是哲學思維方式上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轉型,它標志著西方哲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主要表現為多數哲學流派各以特有的方式力圖使哲學研究在不同程度上從抽象化的自在的自然界或絕對化的觀念世界返回到人的現實生活世界,企圖以此擺脫以構建無所不包的體系為特征的近代哲學所陷入的種種困境,為哲學的發展開辟新的道路。

反觀當代語言學,我們不能不說:形式學派的語法理論,深陷于抽象化的實在(比如:內在語言,I-language)和絕對化的觀念世界(比如:深層結構、形式普遍現象)之中。

專門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研究的安啟念教授(2015)指出: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人本主義思潮比科學主義思潮更加波瀾壯闊,激動人心。這一思潮人物眾多,思想龐雜,分歧叢生。其共同的特點是把注意力轉向個人的生活世界,包括深入探討人的生命體驗、非理性世界。在這一思潮中最引人關注、人們討論最多的是海德格爾。海德格爾認為,自柏拉圖以后,形而上學主宰哲學,抽象的觀念或者神,成為哲學的主要對象,耗費了無數人的聰明才智。遺憾的是他們恰恰忘卻了距離自己最近的東西,即個人的存在。這里說的存在既不是物質存在,也不是精神存在,而是個人被拋到這個世界之后形成的理性難以言說的生命體驗,例如歡樂、需要、激情、痛苦、焦慮、煩惱、畏懼、死亡,等等。

看著一些青年才俊孜孜不倦地忙于畫句法分析樹,設想一個又一個空語類節點,構擬一種又一種移位箭頭和層級,在抽象的概念術語中你來我往地爭論;耗費了無數的才智和青春年華,卻顧不上想一下自己日常是怎樣跟別人說話,和用語言表情達意的。筆者不禁感慨萬千,唏噓不已。

安啟念(2015)引述海德格爾(1996:385)的卓見:人的本質在于,人比單純的設想為理性生物的人更多一些。“更多一些”在此不能這樣用加法來了解,仿佛流傳下來的人的定義依然是基本規定,然后只消再加上生存的內容體會一下這種擴充就行了。這個“更多一些”的意思是:更原始些因而在本質上更本質些。

對此,安啟念(2015)進行了發揮:

這里講的“更多一些”是針對“人是理性的生物”這一設想而言的。在他看來,不論怎樣定義人的本質、人性、人道,都是從人之外、人之上對人的形而上學設定。人道主義最基本的觀點是把人視為理性生物,認為理性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所在。這樣的人道主義,從古羅馬文化直至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思潮、薩特的存在主義,甚至基督教,一以貫之。然而它恰恰把人的存在,人的生命體驗,排斥在外,就是說,忽視了人的“更原始、更本質”的內容。薩特盡管受到海德格爾的批評,但在對人的存在的理解上,與海德格爾基本一致。

為此,安啟念(2015)引述了薩特(1998:12~13)的卓見:

存在的人不會被一個理念體系所吸收;不管人們對痛苦能說些什么和想些什么,它都避開了知識,因為它是在自己之中,為了它自己而被忍受的,因為只是仍然無力改變它。“哲學家建造一座理念的宮殿,卻住在茅屋里。”……實際上,主觀的生命由于是被體驗的,所以永遠不能成為一種知識的體系。

對此,安啟念(2015)做了進一步的發揮:

薩特與海德格爾一樣,強調生命體驗不是知識,被哲學家們遺忘了。他們全力為理念營建宮殿,對自己的生命體驗所知甚少,自己本身反而如同住在茅屋里。

我們最感興趣的是這最后兩段話。經過檢索,知道“哲學家建造一座理念的宮殿,(而他自己)卻住在茅屋里”大概出自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家克爾凱郭爾(Soren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真是“一句話點醒夢中人”,這句警語猶如一聲驚雷讓我猛然醒悟:相比于近代哲學,當代語言學的情況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語言學家不遺余力地構造了無數的語法理論模型,相當于為語言建造了一座又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而無視人們實際上卻住在茅屋里借助社會性心智用儉樸的方式說話和交際這一現實。也就是說,語言學家應該捫心自問:“我們在茅屋里說話,為什么要為語言建造一座宮殿?”當然,這是一種蹩腳的比附性隱喻表達,意思是:就像簡陋的茅屋就足以給人遮風避雨一樣,語言系統以其儉樸的結構供人思維構想和傳情達意,不必把它想象成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

仔細想起來,這種竭力堆砌理論、大肆為語言修筑宮殿的附魅(enchantment)行為,又或多或少地可以歸咎于現代語言學堅信的兩個教條:意義的組合性(compositionality)原理和句法一語義同態(isomorphism between syntax and semantics)原理。其實,無論哪一種流派,不管怎么做,句法分析最終都是以語句形式的語義解釋為目標性指引的;當然,具體的策略和方式有所不同。像空語類、輕動詞、語殼結構、DP結構等假設概念和理論方案,莫不是為了讓句法結構能夠跟語義解釋相對應、讓詞語組合或句子的意義可以在結構樹上由構成成分逐步拼裝出來。其實,諸如此類的理論方案和描寫模型的必要性和理論動機,都可以參照人類手勢語的形式(結構)與意義(功能)來做出評判。下面略做申述。

二、重檐飛脊+層樓疊閣的語法理論宮殿

當代形式語言學為語言假設了層層疊疊的語法結構圖式,其中最繁復的當數輕動詞隨處出沒的語殼結構。從Larson(1988)以來,生成語法學者先后提出了性質極為不同的輕動詞,隨之而來的是格局(configuration)不同的語殼結構。據司富珍(2018)介紹,在當代生成語法的研究中,典型的“輕動詞”指謂語語殼結構中居于主動詞之上的功能中心語;一般沿用Chomsl(y(1995)的做法,用小寫字母v表示。經典的Larson式輕動詞結構是這樣的(司富珍2018:12,圖1):

這種結構圖式表示:施事者“John”“DO”了“read a book carefully”這樣一件事。這看起來還不錯。但是,愛抬杠的人可能會問:既然要讓表層結構中的謂語“read abook carefully”受杜撰出來的輕動詞“DO”管轄,那么能不能再徹底一點,假設表層結構中的整個主謂結構受杜撰出來的輕動詞“HAP-PEN”管轄?這樣,更加完整的語殼結構是“nHAPPEN-past that John DO-past read a book carefully”。這種結構圖式表示:發生了[施事者“John”“DO”了“read a book carefully”這樣一件事]這樣一種事情。于是,在某種韻律(重音)條件下,其語殼結構可以是“It Is TRUE that It HAPPEN-past that John DO-pastread a book carefully”;這種結構圖式表示:{發生了[施事者“John”“DO”了“readabookcarefully”這樣一件事]這樣一種事情}是真的。這種魔盒一打開,就難保會飛出什么樣的幺蛾子。

故事遠遠沒有結束,vP只是句子結構的中間一個片段。按照左緣結構(1eftperiphery)的“制圖理論”(cartographic approach),其上還有表示語態(voice)、時體(tense and aspect)等的曲折層(IP);再上面還有表示致使(causation)、伴同關系(comitative relation)等事態(eventualny)的標句詞層(CP)。當然,IP和CP層次上還有各種輕動詞,它們吸引著相關的實義動詞(contentverb)提升上去。蔡維天(2016)的下圖可以作為例示:

這樣,就為論元性名詞成分設計了跨語言統一的四層句法投射:最底層的NP是謂詞,負責提供名詞短語的描述性內容(descriptive content);其上的投射是量詞短語C1P,負責把謂詞性的名詞短語個體化(individualize);再上的投射是數詞短語NumP,負責對個體化以后的名詞短語的所指進行計數(counting),即對名詞短語進行弱量化——基數性量化(如:a/one/three+N);最高層的投射是限定短語DP,負責名詞短語的語義的指稱性(把名詞短語跟外部世界中的實體聯系起來),或對名詞短語進行強量化——比例性量化(如:every/most+N)。這種疊床架屋式的理論方案,還在不斷增殖和裂變,愈來愈繁復。對此,我們盡量往好里想:也許有那么一天,最終吹盡黃沙始見金;在大量嘗試之后,會形成一種相對簡潔而又有解釋力的方案。

三、現代語言學的兩個教條及其后果

在現代哲學史上,不乏敢于打破常規、猛烈批判被業內奉為金科玉律的教條的學者。美國邏輯學家和哲學家蒯因(Willard Quine,1908~2000)就稱得上是這樣的人。他在1951年發表的《經驗論的兩個教條》(Two dogmas of empiricism)一文中指出:

現代經驗論(empiricism)大部分是受兩個教條制約的。其一是相信分析性真理(analytictruth)與綜合性真理(synthetictruth)有根本的區別:前者依賴于意義而不依賴于事實,后者則依賴于事實。其二是還原論(reductionism),即相信每一個有意義的陳述都等值于某種對于指稱

直接經驗的詞項的邏輯構造。我將要論證:這兩個教條都是沒有根據的。這對于當時(20世紀80年代)正在讀研究生的筆者來說,無異于石破天驚。因為,剛剛在數理邏輯課程上學會區別分析性真理和綜合性真理;當然,同時學到的還有語義組合性原理和句法與語義同態原理。平心靜氣地說,筆者一直覺得蒯因對那兩個教條的批判不夠有力,說服力不強。同時,三十多年的語言學著作閱讀和語言現象分析,倒是清晰地告訴我:現代語言學深受與此相關的兩個教條的限制與束縛。其一是所謂的弗雷格原理,即語義組合性原理(Frege's principle of semantic composition):一個符號表達式的意義是其構成元素和結構方式的函項。大意是,一個句子的意義必須從其構成成分及其結構關系推導出來。其二是句法與語義同態原理(principle of syntactic-semantic isomorphism),大意是,一個句子的句法構造確保了構成成分的意義循此組合起來,形成整個句子的意義。這第二個教條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從第一個教條推導出來的。這兩個教條根深蒂固、影響廣泛。當代的形式語法的各種理論模型,盡管不一定明確直說,但是都以這兩個原理為指導。最明顯的就是以前的各種空語類理論,還有當今的各種輕動詞語殼模型及其爭議。比如,根據溫賓利、程杰(2007)的分析,Chomsky(1995)的輕動詞v作為核心功能語類,選擇及物性VP做補足語,投射一個vP;下層V上移并嫁接到v,形成V-v;Spec-vP提供一個論元位置,用于合并外論元或填充詞,或者接納從下面移入的內論元。輕動詞v和功能語類Agr一樣,沒有語音形式,也不表示語義內容。到了Radford(1997),各種動詞構成的VP都可以做輕動詞v的補足語。于是,輕動詞v成了各類謂語結構中的強制性成分,它必須選一個VP做補足語。輕動詞可以分為致使、施事、事件3類,分別選擇不同類型的動詞。其中,表示致使義的輕動詞(選擇roll、get、turn、decide類動詞)相當于一個詞綴(如“-en”)或實義動詞(如“make”)。因此,Radford(1997)對輕動詞v的定義介于語義和句法之間。Huang(1997)和Lin(2001)認為句子表達事態(eventuality),事態結構決定句子結構;每個動詞對應一個簡單或復雜的事態,復雜事態的蘊涵關系靠HOLD、DO、BECOME、CAUSE等事態謂詞(even-tualitypredicate)來表達。例如(溫賓利,程杰2007:114,例10):左圖中的句法結構表達簡單的狀態、活動和結果,右圖中的句法結構表達復雜的事態。他們把這些事態謂詞定義為輕動詞,并且認為輕動詞的實現方式因語言而異:漢語在句法層實現,比如“打+破”,因為輕動詞不包含在動詞的語義結構內;英語則在詞匯層實現,比如“break”,因為輕動詞包含在動詞的語義結構內。

但是,溫賓利、程杰(2007)指出,如果把事態謂詞當成輕動詞,會使得句法推導復雜化,不符合經濟原則。例如:

(2)a.John rubbedthe screen clear.根據Chomsky(1995),語段(phase)中的輕動詞會吸引賓語的[Accusative】特征進行隱性移位,予以核查。于是,像(2)中3個事態謂詞層層嵌套,支配了3個語段;它們分別核查哪些個成分的什么特征呢?此外,按照他們所青睞的生成語義學觀點,動詞的語義結構與句法結構相匹配;那么事態謂詞及其論元結構應該在句法層得到實現或表達。這樣,(2)中復合動詞rub-clear、事態謂詞BECOME的內論元(the screen)得到了實現,DO的外論元(John)得到了實現;但是,DO的內論元沒有得到實現,CAUSE的外論元也沒有得到實現。

其實,我們認為,在句法結構為語義解釋服務的目標制導下,這一切都不是問題。首先,特征核查之類的隱性工作,可以假定不同類型的輕動詞在不同的句法層次會吸引不同情狀類型的謂詞或謂詞性結構;其次,可以假定不同類型的輕動詞有不同的論元結構(包括它們跟其補足語謂詞的論元的共享關系)。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你可以做出如此這般的抽象假設,只要別人不迷信它,也不把它奉為金科玉律;那么,別人也盡可以做出更加炫目和任性的其他假設。

關于名詞性成分的結構與指稱的爭論也莫不如此。比如,Longobadi(1994)發現通常只有帶限定詞的名詞短語可以出現在論元位置,不帶限定詞的名詞短語只能出現在謂語位置;于是,對于出現在動詞之后的論元位置上的光桿名詞,就假設其前有一個語音為空的限定詞。這樣,就堂而皇之地得出原則:只有DP可以做論元,而NP不能做論元。為了把這一原則推廣到英語,就需要消弭(即解釋)英語的光桿復數名詞既可以出現在動詞之后(如3a)又可以出現在動詞之前(如3b)、既可以做存在解讀(如4a)又可以做類指解讀(如4b)之類現象。例如(詳見郝琦2018,§1.2.1):

(3)a.Therewere dogs sitting onmylawn.

b.Dogs were sitting on my lawn.

(4)a.Big beavers were building dams.

b.Big beavers build dams.但是,憑借句法表達與邏輯表達分層和原則與參數差異之類的理論安排,Longobadi照樣可以做出理論概括。比如(Longobadi 1994):

(5)在意大利語中,從N提升到D的移位發生在顯性句法中;在英語中,從N提升到D的

移位發生在邏輯式中;

(6)空語類要得到詞匯性管轄,這一要求在意大利語中是在顯性句法層面的要求,在英語中

是邏輯式層面的要求。接下來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解釋:因為英語的N-to-D移位發生在LF中,所以如果發生了這種移位,那么就得到類指解讀(如4b);如果沒有發生這種移位,即D位置被空限定詞占據,那么就得到存在解讀(如3a、3b和4a)。至于(3b)和(4a)中動詞前光桿復數名詞的詞匯管轄問題,又可以通過援引Kratzer(1995)關于英語的IP主語可以在LF中重構到VP主語的位置這種理論假設,來做出解釋:VP主語位置是詞匯管轄位置,由于詞匯管轄在英語中可以發生在LF中;因而,英語允許(3b)和(4a)這種光桿名詞做主語,表示存在意義。

郝琦(2018,§2.1.6)假設:在“一量名”結構中,數詞“一”基礎生成于Num-head,帶來數量語義;對于特指“一量名”,“一”上移到D-head給D賦值,從而帶來指稱性/強量化性;對于非特指“一量名”,“一”停留在原位,D為空,需要DP之外的存在封閉(existential closure)為其賦值。可以圖示于下:

這種水來土掩、兵來將擋、見招拆招的招數,不免令人眼花繚亂。雖然好像也能自圓其說,而且效果不錯;但是,很容易滑向“什么都行”(everything goes)的泥潭。

由此看來,形式語法費盡心機設計出來的各種句法結構理論或假設,無非是希望在遵循語義的組合性原理的前提下,盡可能設計一種跟語義解釋最對應、最貼近的結構描寫。Borer(2005a&b,2013)三卷本著作Structuring Sense(《為意義建立結構》),其書名就直接點破了這一層意思。正是在語義的組合性原理和句法一語義的同態原理這兩個教條的誘惑下,語言學家不斷地給語言附魅(enchant),為語言建造了一座又一座七彩寶塔。問題是,語義的組合性原理和句法一語義的同態原理是從邏輯學中搬來的。這兩個原理作為構造人工符號系統的原則是必要的。但是,人類自然語言不同于人工的符號語言。兩種系統最大的差別在于:自然語言是一個機會主義的系統,除了使用“編碼一解碼”這種符合語義的組合性原理的方法之外,在更多的情況下是使用“示意一推理”等超越語義的組合性原理的方法。下面,我們將從人類的手勢語言的結構和意義來說明這一點,從而給語言祛魅(disenchant)。

四、從手勢語的視角給語言祛魅

根據Tomasello(2010:2)的觀點,以手指物是人類獨有的原始溝通形式。手勢這種由社會認知及社會動機的基礎結構所促成的新的溝通模式,便形成了一種心理平臺。不同系統、各種規約的語言溝通模式(總共6000種),就立基于這層平臺之上。人類的溝通動機基本上是合作性的。我們不僅會告知對別人有幫助的事情,而且當我們對別人有所求時,所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讓別人知道我渴望什么,并且期待他們會主動協助。所以,我如果想喝水,可以明說我要水(告訴你我想要的),我也知道多半情況下,你有主動協助的傾向(我們彼此都知道的),會把我這個告知的舉動,有效地轉變成充分發展的請求。人類的溝通行為本質上是一種合作的事業,在(1)彼此假定的共同概念基礎下,(2)彼此假定的合作動機下,以最自然且平順的方式進行(Tomasello 2010:4)。溝通者希望接收者有某種反應——我們可以稱之為社會意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試著把對方的注意力引導到某件事上——我們稱之為“指涉”(referential)意圖。他期待如果對方望向自己要它看的方向,就表示它也會愿意照自己的意思去做。這種二階的意圖結構,只有類人猿或其他靈長類動物才有(Tomasello2010:19~21)。

Tomasello(2010)根據指涉的方式,把人類基礎的手勢分為下面兩類:(1)直示法(deictically),即在周遭的感知環境里,從空間上引導對方的注意力到某件物品上;(2)圖像法(iconically),即借由行為上模擬一個動作、一種關系或一件物品,把對方的想象力引到某物上,這個物品通常不是周遭感知環境里的東西。借著把接收者的注意力或想象力引到某物的這些指涉行為,目的在于引導這個人去揣摩溝通者的社會意圖——溝通者希望接收者做什么、知道什么、感覺什么(Tomasello 2010:42~43)。從手勢(無論直示法還是圖像法)到指涉意圖是一種形式一意義配對,又以此(形式一意義配對)來表示社會意圖,則是一種轉喻過程。

Tomasello(2010)報道:他偶爾觀察人們在自然情境下以手指物的動作,特別是當他們不開口時。有些手勢很簡單,有些卻像小型連續劇一樣,有不少情節故事在里頭。他給每個例子都加上了釋義,后面分別點出指涉意圖(“注意”)和社會意圖。我們挑選兩個例子:

例一:酒吧里的人想再點一杯飲料;他等酒保看著他時,便指了指自己的空杯子。

釋義:注意杯子空了;請再倒點酒來。

例五:我站在飛機機艙后頭,想去吃點東西,那里剛好靠近廁所。有位女士走過來,她看到

我時,指著廁所的門,帶著詢問的神情。

釋義:注意廁所;你也等著上洗手間嗎?這些事例中的指涉意圖和社會意圖都有所區分,因為溝通者出于某種理由,希望把接收者的注意力引到某物上,而接收者會試著跟隨這個指引,并推論原因。有時推論的“距離”可以天差地遠。比方說,看到女人指著飛機內的洗手間,我應當告訴她我是不是也等著進廁所。這些情境都依賴各種不同的背景知識才有意義(這種知識一定是雙方共享的共同基礎)(Tomasello 2010:43~45)。可見,從字面意義(指涉意圖)到轉喻意義(社會意圖)需要接收者的根據語境和背景知識來進行推論。

Tomasello(2010)指出,使用圖像手勢時,溝通者用他的手或肢體(可能是靜態地描繪某個物品)引發某種動作,目的在于引導接收者采取某種行動,或希望他去拿某個東西。換句話說,比手勢者把他想指涉的情況,替接收者象征出來。在此,接收訊息的人一旦知道了指涉物是什么,也需要完成其他的認知工作,才能推論出對方的社會意圖。下面,我們挑選他的3個例子:

例八:機場安全人員把手畫圈移動,要我轉身,讓他可以掃描我的背部。

釋義:想象你的身體做這個動作;你自己也跟著做吧。

例十:嘈雜的工地中,有個工人對十幾米遠的另一個工人比劃著,假裝他在使用電鋸。

釋義:想象我做的這個動作;把我需要的那個工具拿來。

例十一:電視上正在轉播足球比賽。有一顆球差一點就射進球門了。電視臺的攝影機給了教

練一個特寫。教練把大拇指跟食指分開兩寸左右,對著他的助手比劃。

釋義:想象只差了這么一點距離;“只差這么多就進了”。這里所涉及的基本行為,都是要引發一個動作(或一種空間關系)。這個動作或關系不是目前能立刻感知的,因此要接收者想象它所對應的一個真實動作或關系(有時是一件相關的物品)。基于共同的概念基礎,接收者應能推論出對方的社會意圖。……這里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能夠理解圖像手勢,基本上全靠我們曉得手勢背后含有溝通的意圖。例十一中助手如果不知道教練的溝通意圖,便會覺得他兩個手指分開的動作很怪,而不會認為教練的動作是要告訴他什么什么訊息(Tomasello 2010:45~47)。

下面,我們就著這些例子來討論輕動詞、語殼結構和NP的指稱理論。從這些例子來看,從手勢(作為一種符號形式)到指涉意圖(作為一種符號意義)和社會意圖(作為一種推論意義)是有相當大的距離的,端賴接收者依據實際語境所做出的判斷和推論。比如,例一中客人指酒杯這個手勢,也可以表示注意杯子臟了、要求撤走或更換酒杯;例十一中教練把大拇指跟食指分開兩寸左右這個手勢,也可以表示己方隊員應該分布在兩側、早該采用邊路進攻的方式。相反,注意杯子空了這樣的意思,也可以采用眼看著杯子、兩手一攤之類的動作;想象只差了這么一點距離這樣的意思,也可以采用兩手的食指來比劃,甚至可以用咧一下嘴的方式來表示。例五中的詢問意義,可以說是通過詢問的神情來表示的。那么,例一、八和十中的祈使性意義,好像都沒有相應的動作或神情。在這種情況下,要不要假設其中也有類似于輕動詞[PLEASE,DO,CAUSE,BECOME,BE]之類的“輕手勢”(light sign)呢?

現在,我們來看手勢與事物的指稱關系。例一中客人指自己的酒杯這個手勢,表示了定指性的所指(自己的酒杯)。但是,相似的例五中那位女士指著廁所的門,卻并不表示定指性的所指(這個廁所的門)。當然,在特定的情境下,這個指點動作是可以表示定指性的所指的。比如,她要“我”注意這個廁所的門,它快要掉下來了,當心別砸著你!例八、十中,“[想象]你的身體[做這個動作]”和“我需要的那個工具”這種定指性的所指,似乎并沒有相應的動作或姿勢。在這種情況下,要不要假設其中也有類似于[N,NP,DP]之類的名詞語殼、定指語、存在算子之類的成分與結構呢?

正是從手語的形式與語義的配對關系上,我們能夠充分地體會到:自然語言(不管是有聲語言還是手語),作為一種傳遞信息的符號系統,注定是轉喻性質的;表現為,發出者總是用某種物質材料(不管是流淌在口耳之間的聲音,還是呈現在手眼之間的手勢)來直接或間接地表達某種指涉意圖(字面意義),進而引導接收者去理解或猜測其社會意圖(交際意義)。不僅從指涉意圖(字面意義)到社會意圖(交際意義)是一種認知轉喻,兩者之間的聯系需要依據具體場景和憑借社會文化知識來建構;而且從聲音/手勢(材料/形式)到指涉意圖(內容/意義)也是一種認知轉喻,需要根據交際語境和利用概念結構等知識來建構,其間充滿著脫節、扭曲和不確定性。因此,語義的組合性原理是無從處處得到保證的,而句法一語義的同態原理更是一種遙遠的理想。在語言的轉喻本質這面樸素的鏡子面前,現代語言學給語言附魅的各種輕虛成分、空殼結構將蕩然無存,徒為后世學人的談資甚或笑柄。

五、結語:秦宮漢殿何處是?

現代語言學為語言杜撰了無數種深層或淺層的句法結構和邏輯形式,并且還通過樹形圖等圖像形式具體化、實體化,使人產生一種“這就是現實”的幻覺。多姿多彩的語言被吸收到繁簡不同的樹形圖中,仿佛語言的真理就在樹上;一切端看你畫圖技巧和解說功夫的高下,還有手中掌握的學術(甚至行政)資源的多少,以及學術影響力和話語權的大小。

層出不窮的隱變量(及其術語)和腦洞大開的隱性移位(及其機制),帶走了我們先前對活生生的語言的全部想象,渾樸鮮活的語言在這種日益理性的語言學中幾近終結。這一切,不禁使人想起法國哲學家讓-波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1929~2007)在反思當代文化時所指出的:

當圖像比任何其他的“現實”都更真實的時候,那里便只有表象而沒有深層的東西。

不唯如此,語法理論的樹形圖還不斷地自我進化甚至快速迭代和更新,一方面仿佛是虛構的仿像(simulacra)的逐層加深,另一方面又仿佛是對語言真實的逐步逼近。差不多構成了一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浮華世界,同時也造就了一波又一波的學術時尚。令圈外人摸不著頭腦,使圈內人欲罷不能;還裹挾著無數的年輕人陷于兩難之境:追隨潮流卻永遠無法抵達實際語言的深處,逃避時尚卻又無處可去、無話可說,甚至無法說話與交流,更遑論發表與出版。

語言學家不惜為語言附魅,營造了無數種宮殿樓閣般的結構圖式,也耗費了無數人寶貴的聰明才智。遺憾的是,隨著理論模式的轉變,各種結構圖式也不斷地更新換代:有的勉強能夠存活數年,有的則朝生晦死。正如辛棄疾《浪淘沙·山寺夜半聞鐘》詞中所形容的:

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

除此之外,這林林總總的理論模式和樹形圖式,也徒然耗費了莘莘學子的青春年華。不禁讓人想起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所說的令人傷感的話語: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我感到難過,不是因為你欺騙了我,

而是因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舊榜和新榜》篇,第二十三節)

想一下,上世紀60年代、90年代,多少人曾經是生成語法當時的版本或理論模式的擁躉;現如今,還有多少人在跟蹤和與之同行?又有多少人改換門庭或淡出圈子?不消說,現在又有多少年輕人加入進來,成為更加新出的理論的熱心追隨者。馬丁·海德格爾說過:

人活在自己的語言中,語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說話,話在說人。

我們忍不住要問:離開了空成分、殼結構等虛構的理論概念,我們就無法分析語言的結構面貌和表意機制了嗎?我們怎樣才能避免讓鮮活的語言之花枯死在虛構的理論之樹上?

別忘了,我們無論是跟人說話還是聽人說話,都要經過大腦。我們的大腦能夠進行直覺性的認知、洞察和想象與推理。是語言發出者通過繁復或簡約的語言形式,來表達繁簡不一的意義;并且,是語言接收者通過調用包括語言知識在內的各種知識和認知推理資源,來從或繁或簡的語言形式上解讀出繁簡不一的意義。沒有必然的理由把沒有在表層句法上得到編碼的意義,統統委之于空范疇、輕動詞和語殼結構、DP結構等虛構出來的成分和結構。我們不至于要吊死在一棵由理論構擬出來的樹上吧?

學術研究,貴在“不受成見束縛,不為時髦誘惑”。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還真的很難很難。當看到“輕動詞”的概念又裂變出“內部vs.外部、上層vs.下層、重式vs.輕式、形式(句法)vs.內容(詞匯)”等成對的輕動詞概念時,我們看到了這種對理論系統內部自身抽象實體的不斷拆分與重復來自我再生產;看到了理論“能指”的浮動,及其實在“所指”的延異(difference/differance)和遲遲不出場。“輕動詞”的標簽仿佛成為一種自主的“仿像”,擺脫了實際話語的表層句法結構,被卸載了確定的詞匯意義或語法意義;或者說,它自身就是一種可以由研究者隨意定義的詞匯意義或語法意義,在理論的抽象的旋轉和不斷翻新中呼風喚雨,獲得了操作性仿真(simulation)的無限權力。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似乎聞到了這種理論行將死亡的氣息。也許吧,既然死亡的氣氛久已充塞四周,那么向死而生的門徑可能正在悄然開啟。

猜你喜歡
句法語義意義
一件有意義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句法與句意(外一篇)
中華詩詞(2021年3期)2021-12-31 08:07:22
述謂結構與英語句法配置
有意義的一天
語言與語義
句法二題
中華詩詞(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0
詩詞聯句句法梳理
中華詩詞(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32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現代語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44
詩里有你
北極光(2014年8期)2015-03-30 02:50:51
認知范疇模糊與語義模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爽爽视频|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永久天堂网Av|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极品国产在线| 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 国产00高中生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九九九|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a级毛片在线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69精品在线观看|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午夜视频www|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黑丝一区|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成人蜜桃网|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91毛片网|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在线播放国产99re|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日韩在线中文| 色天天综合|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主播喷水| 中文纯内无码H|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亚洲清纯自偷自拍另类专区|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在线自揄拍揄视频网站|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亚洲第一视频网|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天天综合色网| 思思热精品在线8|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欧美在线免费|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亚洲激情区|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啪啪啪亚洲无码|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一区|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