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夢迪
【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對教學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不僅在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在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方面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要把高中語文文本解析作為日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開展好,指導好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為今后的進一步成長打好基礎。
【關鍵詞】 高中 ?語文 ?文本解析
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如何理解各種文學作品當中的深刻含義以及作者的寫作方法,所要表達的各種思想,等等,這些內容和要求不僅僅是提高學習和寫作能力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徑。因此,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文本解讀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教學的要求,有針對性的對文本解讀進行改進和優化,提高文本解讀能力,促進學生理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一、文本解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任何一篇文章的寫作都有其立意,都有所要表達的深刻內涵。這就需要對文本當中的內容進行深入細致的解讀、剖析,通過文字表面的內容,理解和掌握文章的更深一步層次。在當前的教學要求下,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就不能僅僅滿足于讓學生會讀文章,更要要求學生進入到文本中去,通過與作者實現情感上的交流來產生出共鳴,并通過自身的感悟與文化知識來將文本解析的更加深入。所以可以說,對文本的解析就可以從生成性與體驗性兩個層面上入手,第一,在文本解讀中存在著大量的實施思想與解讀體系,這樣也就可以便于學生使用。但是隨著時間的不斷變化,其中的一些思想體系已經與現代的社會發展認知等方面產生出了差異,因此,在實際中就要做好解讀與分析工作。所以可以說,在進行文本解析的過程中,讀者的情緒等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因此,也就要求讀者要感悟到文章中的意義,從實際的思想感情上出發,在不違背作者本意的基礎上與時代發展觀念相契合,從而賦予其全新的理解。所以想要保證解讀的效果,就要不斷的進行探索與研究。第二,從本文解析的體驗性上來說,就是要讓學生在解讀的過程中可以從身心兩方面上出發來提高感悟,將文本中的意義傳導,觸發學生的情感,從而詮釋好思想感情以及生命價值等。
二、高中語文文本解讀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1. 解讀過程滿足于形式,對文章內容更深一步的解讀缺少力度。在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一些教師為了加快教學進度或者其他原因,對文章的內容難以全部做到細致深入的解讀,主要表現在:第一,沒有細致解讀文本;第二,沒有深入解讀文本。很多語文教師在解讀文本之前沒有對文本進行充分閱讀,只關注其中某一個部分,導致解讀不全面。除此之外,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填鴨式地將文章的目的意圖、中心思想、內容結構等告知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成為單純的知識教學過程,作者在進行文本創作時的真實意圖被忽視,其思想內涵也被忽視,造成解讀不深入。
2. 解讀思路僵化,創新性開展文本解讀的方法不多、思路不廣。受傳統因素和自身能力的限制,部分教師沒有經過簡單的思考就將意識形態與文學類文本作品相互聯系起來,對文本本身的價值進行忽視。比如,一提到《故鄉》,教師就解讀成辛亥革命之后當時農村地區蒼涼衰敗的景象,對勞動人民艱苦生活的社會根源進行揭示。一提到《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師就解讀成封建思想對當時人們精神上的毒害。這種解讀方式導致解讀過于模板化,學生對文學類文本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受到阻礙。在今后解讀類似文學類文本作品的時候就會生搬硬套,亂扣帽子。學生的思維被禁錮,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3. 解讀方式與生活實際之間存在較大距離,教學工作貼近實際生活不夠緊密。由于人的閱讀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即使是同一個文學類文本作品,不同的教師也會解讀出不同的結果。但是無論怎樣去解讀,文本始終是解讀的中心。教師在解讀過程中必須圍繞文本本身,不能亂讀,也不能對不確定的地方隨意解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教師存在錯誤解讀文本的情況,在解讀文本的時候過多依賴輔助材料和多媒體,在沒有充分理解和掌握文本的前提下進行解讀,沒有將作品的內涵解讀出來。在這種形勢下,很多寓意深刻、文字優美的文學類文本作品價值流失,學生尚未從中吸取精華。
三、提高高中語文文本解讀的方法
1. 轉變教學思想,充分重視文本解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要把文本解讀作為整個教學工作的重點,貫穿到教學的全過程當中,通過幫助指導學生對文章的認識和理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促進其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為今后進一步的學習打好基礎。
2. 創新教學方法,利用生活中的實際幫助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在進行文本解讀時,最大的禁忌是把生活和語言分開,導致語言的研究脫離了現實生活。因此,學習語文的內容,除了注重教材的內容,教師還要注重內容的開發,發展生活的教學內容,選擇生活相關的教材內容,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于生活的教學內容,再有效地應用到教學中去。
3. 換位進行教學,充分發揮教師在文本解讀中的地位和作用。語文教師要基于整體角度對文學類文本作品的內涵進行把握,基于不同的角度對課文體現的意義進行探究。首先,要基于讀者的角度。教師在解讀文學類文本作品的時候,要將自己視為創作者,以平和的心態對創作者想要表達的內涵和美感以及創作意圖進行掌控。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基于學生角度對文本進行分析,找到能夠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措施。
參考文獻
[1] 吳學先.燕卜蓀早期詩學與新批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9).
[2] 克羅.蘭色姆著,王臘寶等譯.新批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