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剛
心理健康輔導是根據心理活動的規律,采用各種方法與措施,以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培養其良好的素質的主要手段。事實證明,隨著信息的發展、網絡的普及、家長素質的提高,家庭教育的改變,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堪優。從中國傳統教育實踐中暴露的問題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當今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應該是身心健康的人。心理保健是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著名心理咨詢專家徐岫茹說,培養習慣有利于知行合一的實現。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養成習慣才能把認知轉化實際行動,成為真正的品質。第二,習慣培養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就是道德實踐的過程,也是道德再認知的過程。培養習慣,是一個長期的、細致,系統的工作。
案例:學生王立陽,上課時精力最多能夠集中20幾分鐘;書桌上擺放亂七八糟;作業書寫特別潦草;作業完成情況不佳,經常丟三落四;好動,好斗。
案例分析:
1. 家庭教育的影響:王立陽是家中獨子,父母在外打工,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并將孩子交于爺爺奶奶養育。在生活方面家人總是盡最大限度地滿足他的需要;在學習方面,家人理所當然地認為王立陽成績尚可,獨立性很強,不用他們操心。加上爺爺奶奶的知識有限,在學業上很少過問,使他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導致了王同學各種習慣較差。
2. 自身的原因:
(1)學習態度不夠端正。特別是課上,經常接老師的話茬,碰到脾氣好的老師更是能把老師氣哭,還經常逗其他同學笑,擾亂課堂秩序。
(2)上進心不夠,缺乏自制力。對自己熱愛的學科能用時間去學習,但是達不到深入學習,全靠小聰明。
(3)意志力差。在與老師談心的過程中能分清是非,知道文明禮儀,但是過一段時間就會把老師說的話忘記,不能正確地把握事件的真確性。
3. 教師的原因:教師與家長溝通不夠及時;老師的語言、態度的可能有不良暗示,如批評、輕視;老師做工作缺乏方法,傷學生自尊心;老師講的內容沒有吸引力;老師對上課紀律、作業要求強調不夠等。
培養措施:
1. 教師方面——溝通交流,喚醒學生內心的種子。談話分幾個階段:
(1)說現象,談榜樣。利用王立陽比較喜歡的英雄人物,和他交流人物的正面形象、正能量。(2)定目標,看成效。利用王立陽喜歡的學科,鼓勵他爭當學科第一名。 (3)勤表揚,提希望。發現他有所改正的地方及時表揚,開班會時點名表揚。(4)常強化,防反復。經常找他談心,經常和他交流,拉家常,走進他的內心。
老師主動找學生談心,了解情況,多講些習慣良好的范例思想課;課時安排靈活一點,對學生要以理服人,多和學生溝通,寓教于樂,對學生進行尊重教育、感化教育,鼓勵教育、意志力訓練。
2. 學生方面——同伴互助、同組監督、同班幫扶、團隊合作,不嘲笑、不奚落。同學們對王立陽的認識多為比較負面的,老師讓王立陽多參加學校的志愿者、大隊委、社團等活動,使其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體驗與人交往,體驗互相幫助、體驗幫助別人與被別人幫助的快樂。做好其自我完善的同時建立班內的良好學習習慣的評價系統,每當班會時間根據“雛鷹爭章”活動,讓學生自評、互評,時刻對自己行為做出正確的認知。
3. 家長方面——與教師配合,加強監督,進行強化鍛煉,以防舊“病”復發。
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可以多跟孩子溝通,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參與感和儀式感,引領著孩子入門。在一定的時間內,對孩子進行習慣“陪讀”,逐步要求孩子遞減不良行為的發生次數,做好“加減法”,使學生的不良習慣一個一個減少,良好的行為習慣一個一個增加。
培養結果:王立陽上課時精力集中的時間越來越長;書桌上擺放整齊有序;作業書寫日漸工整;作業完成度比以前有明顯提高。特別是學習成績直線上升,成績升到了班級前十名,逐漸得到了同學的更深層次的認可。
案例反思:
1. 同伴互助、同組監督、同班幫扶的方法非常有效。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班級輿論、榮譽感、凝聚力,對約束學生行為,激勵學生進步,往往比任何說教都有作用。
2. 老師從細微之處抓起,多發現孩子們的優點,對孩子像對自己孩子一樣的關愛,多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3. 家校合作,發揮家長作用,形成家庭與學校共同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合力。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習慣養成,凡是好的態度,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教育的過程要尊重學生這個主體。在習慣培養的過程中要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使習慣養成的過程不僅是教師督促的過程。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醒悟——改變——反復——鞏固——穩定的過程。培養習慣不要著急,要一點一滴地堅持,只要不動搖,堅持行動就有了習慣的雛形,再一點點堅持,習慣就成自然了。
英國哲人查爾斯說,“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只要群策群力,每個孩子都能養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只要用心澆灌,鐵樹也能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