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入裴 廖燁暉 夏天 王艦梅 龍漢安 肖秀麗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1病理科,四川 瀘州 646000;2脊柱外科)
乳腺化生性癌(MBC) 是一組臨床罕見的侵襲性亞型,占所有乳腺癌不到1%〔1〕。雖然這組亞型相對罕見,但由于乳腺癌的異質性〔2〕,在治療方面提出了重大挑戰〔3〕,而在個性化治療的時代,了解不同類型腫瘤的組織學和預后相關參數非常重要,本研究旨在比較MBC與非特殊類型浸潤性癌(IDC-NOS)的臨床病理特征。
1.1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2001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在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診治并進行手術治療的乳腺癌病例,其中MBC 19例,年齡32~76歲,平均(51.5±11.0)歲,同時收集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IDC-NOS 353例,年齡27~81歲,平均(51.0±8.7)歲,所有切片由兩位經驗豐富的病理專家審查。MBC包括梭形細胞、鱗狀或間質分化(骨、軟骨)的腫瘤。臨床病理學特征包括患者年齡、腫瘤部位、腫瘤大小、組織學級別和淋巴結狀態及脈管侵犯等。
1.2免疫組化方法和結果判定 免疫組化染色采用Envision兩步法檢測。抗體的表達以在細胞相應部位如細胞質、細胞膜和(或) 細胞核等出現棕黃色反應為陽性。根據診斷標準〔4〕,≥1%的腫瘤細胞出現細胞核陽性即判為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陽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0為無染色或 ≤10%的浸潤癌細胞呈現不完整、微弱的細胞膜染色;+為>10%的浸潤癌細胞呈現不完整、微弱的細胞膜染色;有兩種情況,第1種為>10%的浸潤癌細胞呈現不完整和(或)弱至中等強度的細胞膜染色,第2種為≤10%的浸潤癌細胞呈現強而完整的細胞膜染色;為>10%的浸潤癌細胞呈現強而完整的細胞膜染色。0或+者為HER-2表達陰性,者行熒光原位雜交法(FISH)進一步驗證,者為HER-2表達陽性〔5〕。Ki-67:選取5個高倍視野,計算每個視野下陽性細胞所占比例,取平均百分值,分為低表達組(<20%)和高表達組(≥20%)。淋巴管及血管內見到形態學上的腫瘤細胞,全部包含或部分包含在管腔內均判定為脈管侵犯。乳腺癌分子分型:根據ER、PR、HER-2和Ki-67表達的不同,乳腺癌分為Luminal A、Luminal B、HER-2過表達和三陰型〔5〕。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MBC及IDC-NOS患者臨床病理特征比較 MBC患者ER、PR、HER-2陽性率顯著低于IDC-NOS患者(P<0.05)。與IDC-NOS相比,MBC組織學級別更高(P=0.000)。兩組分子分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3)。見表1。
2.2病理及免疫組化結果 MBC患者中,伴間葉分化6例,鱗狀細胞癌6例,梭形細胞癌4例,混合性化生性癌3例。腫瘤病例類型中鱗狀細胞癌多見,其中高分化2例,低分化4例,表現為癌細胞較大,核呈空泡狀,核仁明顯,核分裂象較多,可見細胞內角化;伴間葉分化癌鏡下由癌和間葉成分混合組成,癌成分為IDC-NOS,間葉成分為軟骨肉瘤化生;梭形細胞癌腫瘤由梭形細胞組成,可見席紋狀排列,梭形細胞較溫和,見粗大玻璃樣變的膠原纖維帶,核分裂象較少;混合性化生癌鏡下由上皮化生的鱗癌和IDC混合組成。見圖1。

表1 MBC與IDC-NOS臨床病理特征比較〔n(%)〕
1)有未做淋巴結清掃患者

圖1 病理結果(×200)
MBC作為浸潤性乳腺癌病理類型中的一個獨立亞型,被定義為一組異質性惡性腫瘤,以腫瘤性上皮向鱗狀細胞和(或) 間葉成分分化為特征。
本研究發現MBC發生率較低,文獻報道MBC的發病率不到1%〔6,7〕,Hashmi等〔8〕研究發現乳腺癌中IDC-NOS是多見的類型,占所有乳腺癌的84%,而MBC只占2.2%〔8〕。據國外報道發病人群多為中老年人,發病部位無差異性〔9〕,腫瘤直徑1~5 cm,平均(3.1±1.2) cm〔10〕,與本研究結果較一致。
盡管MBC非常罕見,卻被發現與不良預后參數有關。腫瘤的臨床病理評估是預測患者預后的主要方法,本研究發現MBC具有較高的組織學級別和較低的激素受體表達及較低的HER-2陽性率。組織學分級是腫瘤的主要病理特征,對判斷腫瘤的生物學行為有重要提示作用。本研究結果提示,MBC分化較差,在生物學行為上比IDC-NOS更具侵襲性。ER、PR具有指導內分泌治療的作用。在我們的研究中ER、PR的陽性率均較低,與文獻報道一致〔10,11〕,而激素受體陰性的乳腺癌具有更高的復發和轉移率,因而MBC被認為是更具有侵襲性的腫瘤類型,通常對內分泌治療反應較差〔12〕。HER-2是HER家族成員,調節腫瘤細胞的分化增殖,是判斷乳腺癌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文獻報道MBC患者HER-2陽性率為4.0%~19.6%〔13〕,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發現MBC分子亞型主要為三陰性,而IDC-NOS主要為Luminal B,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14〕,Lim等〔9〕研究發現,MBC中分子分型為三陰性乳腺癌的比例為77%~96%。三陰性是MBC的主要分子亞型,因此MBC具有高度侵襲性、分子靶向治療差、預后較差。本研究中MBC患者的淋巴結轉移率在文獻報道的25%~40%范圍之間〔15〕,低于IDC-NOS患者,有學者認為MBC主要經血道轉移,因而淋巴結轉移率低〔16〕,盡管腋窩淋巴結不常受累,但MBC與其他不良預后指標有關〔17〕。Ki-67指數是較可靠的全面反映細胞群體增殖活性的指標。本研究中MBC患者Ki-67≥ 20%略高于IDC-NOS患者,與Hashmi等〔18〕的報道一致。由于MBC患者的增殖指數較高,也進一步說明了其高侵襲性。脈管侵犯指腫瘤細胞對血管或淋巴管的侵犯,是腫瘤局部擴散的重要途徑。研究顯示,脈管侵犯與腫瘤侵襲能力顯著相關,同時提示腫瘤的預后〔19〕。
綜上所述,BMC分級高且激素受體表達減少,HER-2陽性率低,增殖指數較高,以三陰性為特征,其侵襲性強,內分泌治療反應較差,預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