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胡德良 柳佳星
有關腦細胞是如何相互溝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神經生物學家保羅·格林加德徹底改變了我們的認識,他為神經疾病領域的醫療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保羅·格林加德
2019年4月13日,著名神經科學家保羅·格林加德(Paul Greengard)逝世。20世紀50年代,格林加德開始他的職業生涯。當時,科學家們認為神經傳遞純粹是靠電進行的,神經細胞只通過神經遞質進行溝通,而神經遞質可以觸發相鄰細胞的電脈沖。因此,研究大腦的生物學家主要關注特定神經細胞(或稱神經元)的電學特性。
然而,格林加德卻不同,他決定研究神經元傳導背后的生物化學特性。在15年當中,格林加德證明了這種信號傳導的替代方法(現在被稱為慢突觸傳遞)實際上是神經元相互溝通的主要手段,這一成就使他獲得了200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當今,神經元之間的信號傳遞異常被認為是許多神經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這些疾病包括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癥、抑郁癥、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和藥物濫用癥等。
20世紀60年代后期,格林加德證明:神經遞質多巴胺通過誘導突觸后神經元中的環腺苷酸的形成而起作用,突觸后神經元刺激一種叫作蛋白激酶的下游酶,導致特定蛋白質底物發生化學改變,從而改變了其功能。由于每個神經元都接收來自許多不同神經細胞的神經遞質,格林加德發現的生化溝通形式可以解釋腦細胞為何能夠整合大量信息。
20世紀80年代早期,確定了大多數神經元實際的溝通方式之后,格林加德開始探索特定溝通途徑發生異常如何導致各種腦部疾病。與此同時,他開始研究用于治療這些疾病的藥物通過怎樣的途徑達到療效。他的研究工作極大地促進了我們對神經疾病和精神疾病的認識,并且為開發對抗這些疾病的全新藥物種類指明了方向。
在職業生涯的后期,格林加德闡明了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中特征性斑塊的產生途徑。此外,他還研究了為什么有些腦細胞容易受到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影響,而另一些腦細胞就不易受到影響。這項研究可能促進創新性治療方法的誕生,有利于對抗這些毀滅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1925年12月11日,格林加德出生于紐約市,他很早就顯示出數學和物理學的天賦。格林加德后來獲得了漢密爾頓學院的物理學學士學位。大學室友的父母建議他從事醫學物理學這個新興領域的研究,這樣他的研究方向就確定了下來。1953年,格林加德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博士學位。格林加德又花了五年時間在英國倫敦大學、劍橋大學和國家醫學研究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返回美國后,格林加德曾先后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進行研究,在制藥巨頭——蓋基公司(現為諾華公司)研究實驗室擔任生物化學部主任,在范德比爾特大學醫學院、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和耶魯大學醫學院任教。1983年,格林加德加盟洛克菲勒大學,在這里建立了分子和細胞神經科學實驗室,成為享受文森特-阿斯特基金的教授,并擔任費舍爾阿爾茨海默病研究中心主任。
格林加德和妻子烏蘇拉·馮·萊丁斯瓦德(Ursula von Rydingsvard)一起利用自己的全部諾貝爾獎獎金為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杰出女性創建了一個獎項,并以他母親的名字——珀爾·梅斯特·格林加德(Pearl Meister Greengard)命名這個獎項。他母親是生他之時去世的,他希望這個獎項能夠使女性公平獲得科學界最高榮譽的機會有所增加。
洛克菲勒大學校長理查德·利夫頓(Richard P. Lifton)說:“保羅是一位偶像派科學家,他70年的職業生涯非同尋常,改變了我們對神經科學的認識。他的發現展示出一個新的模式,即我們需要了解神經細胞的生物化學特性,而不僅僅是研究其電活動,這項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