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聶拉·瑪塔莉亞

同卵雙胞胎由單個受精卵分裂而成,其基因遺傳物質相同,性別也相同。
雙胞胎馬克和斯科特穿越星際,吉姆1號和吉姆2號的故事奇妙而聞名,兩位卡爾洛在世界拳擊錦標賽中拔得頭籌,非洲白化病小姐妹拉拉和馬拉12歲就登上《VOGUE》時尚雜志,山姆和約翰則幫助解開了自閉癥的部分神秘謎題。還有艾迪——三胞胎中心靈最脆弱的一個,因為一次大膽的科學實驗而自殺身亡。
同卵雙胞胎的命運說不上異常,卻也多舛。從出生那一刻起(4‰的概率),他們作為特殊的存在便于世人面前暴露無遺。而一旦被科學盯上,就再也逃不掉了。他們一直被視作“行走的生物實驗室”,像襪子一般被翻來覆去地查看:19世紀甚至有個德國醫生對同卵雙胞胎身上痣的位置進行比對觀察,最終沒有得到任何結論;如今,他們又處于表觀遺傳學的漩渦中心,對于多變的環境和生活方式如何影響身體自帶DNA的研究舉足輕重。
截至目前,科學界最著名的雙胞胎很可能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一對51歲雙胞胎宇航員斯科特·凱里和馬克·凱里。從2016年開始,他們先是在同樣的環境下生活,后有11個月經歷了不同的宇宙環境:斯科特在國際空間站,馬克在地球。這是一次前無古人的實驗:有助于科研人員弄明白,在DNA相同的情況下,地外這樣的極端環境——尤其是較長的時間里——對人體有多大的影響。任務結束后兩年,科學家們發現斯科特的部分基因組表達發生了變化:作為對環境壓力的反應,有基因被激活,另有一些則歸于沉寂——舉例來說,免疫系統受到了影響。兩人對自身的基因表達少有擔憂,繼續他們的“世界巡回”。去年夏天,他們剛應穆罕默德·本·扎耶德王儲的邀請去了阿布扎比,并作了題為《天空并非極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凱里兄弟的人生課》的講座。
這真是迪士尼般的童話故事。圣丹斯國際電影節上一部紀錄片所講述的可是另一番光景。導演蒂姆·瓦德爾拍攝的《孿生陌生人》講述了三胞胎兄弟羅伯特·沙弗朗、大衛·科爾曼和艾迪·格蘭德的故事:三人出生后分別被不同的家庭收養而離散,19歲那年機緣巧合得以重逢,他們又驚又喜,事件也得到廣泛報道。然而,沒多久真相浮現——原來,三胞胎因一次瘋狂(而隱秘)的實驗故意被送到不同階層的家庭撫養,憑著他們基因相同的定量,來監測文化和教育的不同對他們成長的影響。事件曝光后,三人中心理最脆弱的艾迪遭受巨大壓力而自殺。
雙胞胎對于科學家和醫生很重要,是因為通過他們可以分離自然和文化的變量。上世紀80年代“吉姆雙胞胎”后,科研界對此興趣更濃。兩位吉姆生于1939年,被兩個不同的家庭收養后就沒了交集,直到39歲才重逢。然而,在他們身上竟發生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巧合:這對雙胞胎都叫“吉姆”(分別姓“斯賓杰爾”和“李維斯”), 都是身高1米82、體重81公斤,兩人養的狗都叫“小玩具”,第一任妻子都叫“琳達”(而且都離了婚),第二任妻子的名字還一樣——“貝蒂”,他們都喜歡自己動手制作東西,常去同一個地方度假,諸如此類。

童話與現實之間心理醫生、神經學家和精神分析師亞歷桑德拉·皮翁德里寫的《世界上的雙胞胎》(科爾蒂娜出版社,361 頁,售價26 歐元)一書,講述了不同社會對待雙胞胎的方式。

馬克· 凱里( 左) 和斯科特·凱里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員,也是科學界最著名的雙胞胎。斯科特曾于2016年在國際空間站生活了11個月,而馬克留在地球。該實驗的目標是:弄清長期在宇宙空間生活對人體的影響。
對此,科學家和記者們都摸不著頭腦。這一案例顯示雙胞胎是平行的神秘世界,一切都值得深入研究。前些年,專家們找到了其他一些出生即分離、長大成人再聚首的雙胞胎(20年有137對),寫成《明尼蘇達關于分離雙胞胎的研究》報告。通過15000個問題,研究人員搜集了關于智商、視覺記憶、生理及用藥狀況、性經歷、語言能力等數據,觸及壽命、智力、疾病、身份等問題。
然而結果頗具爭議性: 75%的智商由基因決定。通過分析,研究機構于2000年得出結論稱,即便同卵雙胞胎在不同環境下成長,他們的智商水平依然類似,外界的刺激及文化因素并沒有多大影響。如今,大家都知道不存在什么“智商基因”,但是我們依然必須承認,人的智力由DNA決定,也就是遺傳決定。
那么,在基因起關鍵作用的基礎下,文化、生活方式等又有多大的“操作余地”呢?為了尋求答案,全世界一半的科學家每年八月都會離開自己的實驗室,飛往美國俄亥俄州的特溫斯堡,去參加國際雙胞胎節。2018年,該節日的主題是“雙玩家模式”,致敬電子游戲、紙牌游戲、角色扮演等等:雙胞胎們列隊游行,裝扮成紅桃K、超級瑪麗、“大富翁”角色、國際象棋棋子……在喧鬧聲、音樂和啤酒之間,他們由各大醫學攤位“捕獲”,受邀留下血液和唾液樣本。
除了特溫斯堡三天的節日活動,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雙胞胎登記系統。其中,70個成員共同組建了一個國際登記網絡。尤其受分析師歡迎的是同卵雙胞胎(或稱“單卵雙胞胎”)——也就是由單個受精卵分裂發育而出生的雙胞胎?!皬?001年起,意大利共有約3萬名雙胞胎加入了國家登記系統,”該系統負責人瑪利亞·安東內塔·斯塔奇介紹說,“他們捐獻DNA,填寫問卷調查,參與探訪和檢測的項目?!?/p>
2001年第一批注冊的人中,就有桑德拉和西爾維婭。她們35歲,都是醫生,一個是麻醉師,另一個是急救醫師。兩人向我們講述了自己的科學奇遇?!澳且荒辏覀內ダ锩啄釁⒓与p胞胎年度盛會。我倆在家鄉奧爾齊諾維是唯一的一對雙胞胎。母親推著雙人嬰兒車,收獲的是各類疑問。在日常生活中,其他人常常分辨不出我們來?!蔽鳡柧S婭回憶說。“或許你是桑德拉?”——反正她們在電話里的聲音都一樣。
“簡而言之,在那次活動上也有意大利國家注冊機構的人,于是我們就加入了,”桑德拉繼續說道——我們也拿不準,講話的也許是西爾維婭,“研究人員請我們捐獻DNA樣本,而從那以后,我們參加了一系列研究項目,內容包括抑郁、銀屑病,諸如此類。也正是在實驗中我們發現自己得了一種很罕見的銀屑病?!蔽鳡柧S婭和桑德拉參與的項目是“雙胞胎研究”的冰山一角。科學家們以其研究多種疾病,探究個中的誘發因素。原理如下:如果雙胞胎的其中一人得了糖尿病、帕金森綜合征或銀屑病,而另一人無事,除了共同的基因外,又是什么在起作用?
比如,關于帕金森綜合征,就有一個意想不到的結論:通過研究一對二戰的雙胞胎退役老兵,科學家們發現,抽煙更多的那位在疾病面前反而更有抵抗力。也就是說,吸煙量與帕金森綜合征的患病概率成反比,煙草似乎保護了大腦。
還是和帕金森有關。不久前,多份報紙刊登了一幅整版廣告:兩位上了年紀的雙胞胎女士,一個精心梳洗打扮,穿著得體,目光清澈;而另一個滿臉皺紋,妝容混亂,雙眼無神?!捌渲械牟町愔挥幸粋€:帕金森綜合征。我們正在尋找雙胞胎?!睆V告下方的文字如是說。出面尋人的是格里喬尼基金會,他們長期致力于研究這種疾病。

參加俄亥俄州特溫斯堡雙胞胎節的一對雙胞胎。這是全世界最大的雙胞胎盛會,每年夏天都會吸引成千上萬人。不少科學家在此收集DNA 樣本。
人們開始慢慢搞懂一些事情。帕金森的起源有一個關鍵要素,那就是腸道微生物群,或者也可能是人體內的微生物共同起作用?!澳c道菌群中的某些細菌是帕金森的病原,它們能通過迷走神經,通達人的大腦。”意大利帕金森綜合征協會主席、格里喬尼基金會主席賈尼·佩佐理解釋說。那么,這與雙胞胎有什么關系呢?“既然同卵雙胞胎的菌群相似,那偶發差異則可以歸咎于外部因素——諸如生活方式、食品攝入、感染接觸等,”佩佐理繼續說道,“而追蹤這些差異將有助于找尋疾病的根源?!?/p>
可以使用雙胞胎對比法進行研究的疾病非常多:心血管疾病、腦卒中、銀屑病、呼吸道疾病、代謝紊亂……意大利國家雙胞胎登記系統與羅馬第二大學合作的一個研究項目是關于肥胖癥的?!拔覀冋谧粉櫠畮讓υ谛玛惔x和體重方面都不一致的同卵雙胞胎,”斯塔奇說,“我們讓肥胖一方減肥,六個月后檢查身體,由于有雙胞胎的另一方作對照,我們可以觀察到身體恢復正常的分子過程,從而分辨出引發肥胖的要素?!?p>
這對雙胞胎的差異只有一個:帕金森綜合征。
神經科學也從雙胞胎注冊系統中尋得“瑰寶”。一個名為“為什么是我?”(Why me?)的計劃剛剛展開,邀請一大批8到40歲有罹患心理疾病風險的雙胞胎參與,研究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等分子層面的病因。第一階段在位于意大利萊科的臨床科學研究所進行,參與者接受心理病理、抽樣和磁共振檢查,以期了解觸發精神病的神經生物學因素以及與環境互動的因素。
從2010年開始,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究部招募了其他“小白鼠”,以21年為周期分析觀察超過6000對年長雙胞胎,研究關節炎、骨質疏松、心臟疾病、眼疾和肌肉骨骼系統疾病。總而言之,主要關注“老年病”。在這項被稱為“衰老軌跡”的研究中,英國醫生發現,心臟病的引發有22%來自于遺傳因素, 54%與所處的環境相關。改變后者,就有可能修正“衰老軌跡”。
對這些“天生克隆人”的研究,不可忽視性別因素。至少我們知道,女性的情況較男性而言更加復雜多樣。在《基因與環境之間:相同又不一樣》一書中,流行病學專家蒂姆·斯佩克特以研究團隊跟進的一對女性同卵雙胞胎開頭:賈琪很幸運,經常擁有令人滿意的性高潮,而瑪格麗特則備受性壓抑的困擾。“賈琪和瑪格麗特的案例表明,”斯佩克特寫道,“雖然二人的基因相同,但人體的重要性器官之一——大腦在女性性生活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睂Υ诉M行研究難度極大。而在男性的性生活中,大腦并非如此重要,因而,男用“偉哥”的成功很難在女性身上復制。

《基因與環境之間:相同又不一樣》(332頁, 售價23 歐元)囊括了許多關于雙胞胎的研究,作者系倫敦國王學院教授蒂姆·斯佩克特。
當然,在雙胞胎的“迷魂陣”中,科學家也很容易糾結于他們的相同之處——“加密語言”、心靈感應等,陷入怪異的想法中不能自拔。心理醫生、神經學家和精神分析師亞歷桑德拉·皮翁德里寫過《世界上的雙胞胎》一書,接觸過數百對雙胞胎,對他們有自己的一套見解。皮翁德里談起,尤其是美國,有相當一段時間內充斥著對于“消失雙胞胎”理論的狂熱?!坝袝r在妊娠的開始階段,雙胞胎的一個會被另一個吸收,以至于出生的只有一個孩子。理論上到此為止。不過,美國的部分意識群體認為,‘雙胎消失綜合征引發了自身的某些問題。由此又誕生了不少產前心理學會,在網絡上非常流行。他們堅稱雙胞胎在子宮里就已經緊密依附?!边@個理論很吸引人,但缺乏依據。
無論如何,雙胞胎的魅力一點都沒有減少。就連愛因斯坦在構建相對論期間,也引入雙胞胎概念實施了其中一個最著名的思想實驗。他想象出一對雙胞胎:其中一個以光速進行星際旅行,而另一個留在地球。根據相對論,時間也并非絕對(光速下時間更慢),因此,當宇宙旅行者歸來之時,應比留在地球的兄弟老得慢一些。
如今我們有雙胞胎宇航員斯科特和馬克。理論上,斯科特由于長期在太空逗留承受著更多壓力,因而身體會更糟糕。這是醫生們所期待的結果。于是他們檢測了各項參數,甚至對端粒,即染色體末端的長度進行測量:端粒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變短,也就是說,端粒越長,生命就越有活力。與期待的不一樣,斯科特的端粒在太空中變長了,而一回到地球后又開始變短。無論該如何解釋,這顯然與光速無關,但其結果應該能討愛因斯坦歡心吧?
[譯自意大利《全景》]
責任編輯: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