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萊特·金

從左至右:亞歷克斯,18 歲; 利亞姆,17歲;西斯爾,51 歲;史黛西,15 歲;露西,16 歲;凱茜,12 歲
洛根16歲,來自考文垂。這個男孩有一頭金色的頭發——后面剃光、前面垂著,一雙湛藍色的眼睛和一個微微上翹的鼻子,這讓他顯得更加頑皮好斗。“我脾氣相當暴躁,”他笑吟吟地說,“如果我不喜歡你,那就是不喜歡,你只能受著?!北M管如此,他形容自己風趣、自信、外向?!拔覑坶_玩笑。我和我朋友的父母關系很好。我真的可以和任何人交好,只要他們想和我交好。”他上了大學,希望畢業后成為一名消防員?,F在他每周末在當地橄欖球隊踢前場中鋒,“它能讓你擺脫所有的壞情緒?!?/p>
或許你會說,青春期嘛,都這樣??伤膲那榫w比一般的青春期男孩要多得多。原因無需多言:他從小就被寄養。他說,一開始,“寄養兒童”這個身份讓他與同齡人很不一樣,一些孩子以此嘲弄他。“他們會說:‘哈哈!你這個寄養兒童!說這話的大多都是罵人的。還有直接問‘你媽呢?我就說:‘我哪知道啊,你告訴我唄?!彼柭柤纾淅涞?。

史黛西
考文垂市議會是洛根的法定監護人,我們從那里得知了英國兒童寄養情況的現狀。全英國現有大約65%的兒童因遭受虐待或忽視而被寄養。如果有人問洛根他為何被寄養?他會回答:“這不關你們的事。”在學校,他變得越來越自卑。他被寄養這件事似乎成了他的標簽?!澳闶悄莻€異類,”他說,“如果你和同學一起參加活動,你總覺得他們在打量你。如果犯些小錯誤,比如拼錯一個單詞。他們就會說:‘哦,因為他是寄養的。”
所以他不再向老師尋求幫助。不久后,他就不再嘗試回答問題了,以防出錯?!澳汩_始質疑自己:為什么我要在課堂上舉手?這就是為什么有很多寄養孩子逃課、逃學。因為他們不想被羞辱?!?/p>
甚至連來自朋友善意的表達最終也會激起洛根的憤怒?!叭绻胰ヅ笥鸭?,他會介紹說,‘這是我媽媽??扇绻麄儊碚椅遥抑荒苷f,‘這是我的看護人。她不是我的親生母親。我住在這所房子里,但這兒不是我的家。我會在這兒住一兩年。這不可避免地會促使他們問東問西,所以你只能向他們解釋更多。你會覺得自己一直不停地在解釋?!彼f,原本活潑的英格蘭中部口音透著強硬。“有時候你只想罵他們:‘喂,我今天不想再跟你們廢話了。因為你一直在解釋自己的情況,仿佛被淹沒了?!?/p>
洛根故事的引人注目之處不在于它的戲劇性,而恰恰在于它的平淡:他發現自己深陷沮喪的漩渦,試圖讓自己逐漸遠離其他人,因為我們用各種愚蠢的問題淹沒了他。但是如果人們對洛根感到好奇,這是有道理的。2017年,英國共有72670名寄養兒童——這個數字至少在五年內一直呈上升趨勢——但我們對他們的生活幾乎一無所知。這一群體及其經歷都近乎隱形。因為電影和電視劇中并沒有很多這樣的角色,流行歌手和名人中也沒有離開父母,受政府監護的。人們對這個群體非常陌生。
我們似乎本能地知道,寄養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前途。而這是真的:只有25%的寄養兒童在六年級時閱讀、寫作和數學水平能達標。10至17歲間的寄養男孩被定罪或被警告的概率是同齡人的四倍,而調查表明,在被拘留者和無家可歸者中,有過寄養經歷的所占比例很高。你可以選擇不同的參數來對比,但結果總是一樣的。寄養問題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們只是不知道——或者在內心深處并不在乎——這是為什么呢?
然而,這種情況或許即將改變。2018年12月,英國電視四臺播出了紀錄片《超級孩子:脫離關愛》,其中七名由考文垂市議會監護的年輕人分享了他們的經歷。除了洛根,還有12歲的凱西?!霸趯W校,同學們走過來問我:‘你和誰住在一起?你的爸爸媽媽在哪里?”她在紀錄片中訴說著,“有些人就是覺得有趣。他們只是想看看我的反應?!?/p>
還有史黛西,一個瘦瘦的15歲女孩,一頭染紅的長發,大大的杏仁眼,說話聲音柔和。當被問及她為什么會被寄養,她說自己通常會這樣回答:“哦,是這樣,我媽媽在我十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我父親在我12歲時去世了。你是想在臉上挨一拳還是怎樣?”

洛根
“想象一下,你早上醒來,這是你和一個新家庭在一起的第一天。你不想下樓……”
在她媽媽因服藥過量死亡之前,史黛西就已經被寄養在祖父母家,在那兒,她受到了虐待。迄今為止,她已經住過八個家庭,其中有六個是寄養家庭?!澳惆崃撕芏啻渭?,無論去哪里,都覺得自己不屬于任何地方?!彼欢冉忉尩?,“即使現在,有時候我還會這樣想:我想回家。可接著我就想:該死的家在哪里?”
這部訪談式紀錄片由萊姆·西塞主持,他既是詩人、作家,也是播音員,今年51歲,而痛苦的寄養經歷至今影響著他的心理世界?!跋@種由寄養帶來的荼毒是一輩子的事兒?!彼f。他認為,社會對無法說清楚誰是自己親生父母的人有著根深蒂固的偏見?!斑@就像動物在外面走著,我們看不出它的爸爸媽媽是誰。想象一下,你遇見一群獅子,它們都走了,只留下你。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是什么物種?我們需要認識你,如果我們不能認識你,就要擺脫你。當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你女朋友的父母可能會問:他的父母是誰?他們是做什么的?他們是哪里人?而一旦他們發現你來自兒童之家,他們馬上會覺得,‘哦,我們得小心這個人?!彼[著眼睛說道,“這就是毒性?!?/p>
我們坐在電視臺舒適的會議室里。西塞講述著他的童年,起起伏伏、富有表現力,偶爾陷入沉默,他的大眼睛不止一次變得濕潤。簡而言之,他的母親是一個富裕的埃塞俄比亞人,來到英國學習,結果懷孕了。生下他后,他被取名為萊姆并被送去寄養,她想先完成學業再把他領回去??伤僖矝]回來。一名來自英國維根的社會工作者又給他起名為“諾曼”——這位社會工作者就叫諾曼,并將他交給了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家庭,告訴他們要永久收養他。
前12年,西塞曾擁有相對正常的童年。當接近青春期時,他開始有了不良行為:偷餅干、抽煙,諸如此類的事情。他的養父母此時已經有了幾個自己的孩子,他們對此的反應是“魔鬼已經進入了他的身體”,所以他必須離開。于是他被送到親戚家,將在那兒待到17歲,而離別時,那個他視為母親的女人連個擁抱都沒有給他。“我的大家庭——兄弟、姐妹、姑姑、叔叔、祖父母、曾祖父母——沒人和我說過話?!彼f,“這是背叛?!?/p>
除了明顯的情感創傷之外,每個被寄養的年輕人都會比其他孩子多經歷一種更微妙的痛苦,他們發現自己遠離親人,寄人籬下。比如西塞,他在15歲時被診斷有抑郁癥。這是一種相關性的喪失。換言之,如果你像史黛西一樣,你總是四處搬家,不久你就會意識到沒有誰是你相識已久的。如果沒有人能證實你的那些記憶,你又怎么能相信它們?當你周圍的面孔不斷變化,你要如何認識自己?這遠遠不止迷失方向。
“對孩子來說,最糟糕的就是沒有和家庭的聯系,而這恰恰是人人都在避免的事情。正因如此,我們才每周和家人聚餐,過各種節日,過生日?!彼呎f邊用手指數著,“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可以有爭吵。我可以和你大吵一架,因為你對我很重要。相關性是我們作為人類的核心。即使我們的父母去世了,我們之間的聯系還在。而現在我們卻讓一個孩子脫離這種相關性去生活。這太不可思議了,他們面臨著多么大的挑戰。”
同樣,這些挑戰絕不能被低估。西塞鼓勵這群寄養兒童通過詩歌探索自己的感受和經歷。我們得知有一個名叫利亞姆的男孩經常和其他孩子打架?!拔野司艢q時,常常和某個人吵架,然后打起來。”利亞姆解釋道,“周圍喝酒聚會的成年人就會打賭,賭我們誰會贏?!?/p>
利亞姆現在17歲,是一名厲害的拳擊手,換過五個不同的寄養家庭。有一次,他和他的看護人的男朋友打了一架。然而,像洛根一樣,他覺得這些爭吵其實挺沒勁的。“想象一下,你早上醒來,這是你和一個新家庭在一起的第一天。你不想下樓,因為有點尷尬。他們會怎么想?我的發型還好嗎?你走下樓,看著他們,心想:你又不是我媽媽?!?p>
利亞姆
每個人都談到的一點是寄養孩子面臨的偏見:人們總是主觀上判定他們一定是壞的。問題是這種偏見會很快變成現實:洛根和利亞姆毫不掩飾自己的憤怒,后者曾經因為受到嘲笑,打掉了最好朋友的牙齒。西塞說自己會卷入無意獲勝的戰斗,他臉上的傷疤證明了這一點。多年來,他一直與酗酒作斗爭,盡管他現在很清醒。
“無價值感是滋生成癮和自我傷害的沃土?!彼f,“這就是寄養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如果他們處于自卑的狀態,他們就更有可能去傷害自己或他人?!?/p>
但是這些行為——打架、喝酒、吸毒,是他們被寄養后出現的狀況,而不是他們被寄養的原因。只有極小一部分兒童是因為“無法被社會接受的行為”而被寄養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政府統計數據中列出的最罕見的原因,然而每個被寄養者都覺得自己被視為潛在的麻煩。
“我們從小就被看作‘淘氣的孩子?!眮啔v克斯說。他高大、冷漠,今年18歲,是西塞的紀錄片中年齡最大的寄養孩子。“搬到寄養家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被帶離自己的家,讓生活像什么都沒發生一樣繼續?這對一個孩子來說很難做到。他們不是淘氣的孩子;他們只是經歷了太多。”他溫和地說。直到今天,他還在努力變得正常??墒裁词钦D兀?/p>
亞歷克斯說,為了努力過上正常生活,他就像許多寄養兒童一樣——必須學會適應。“我的人際交往能力很強。”他說,“被寄養嘛,你會看到人們來來去去。我很外向,很擅長逗人笑。那是因為,成長嘛,我不得不這樣做。因為我不知道他們是走是留?!?/p>
然而,不同的孩子對此有不同的反應。我認為亞歷克斯之所以外向隨和,是因為他想讓大家放心地覺得他不是大眾想象中難相處或麻煩纏身的孩子。而16歲的露西卻對此更加謹慎,防御心很強。她喜歡表演,“像同齡人一樣活躍于社交媒體”?!拔艺J為有些人只是不想花時間去了解一個被寄養的人,因為他們可能覺得太復雜了。但如果他們不花時間,他們就永遠不會了解?!彼f,“我的態度是,如果你不想花時間,那就離我遠點?!?/p>
露西認為,有時候,人們可能會試圖去了解在寄養家庭長大意味著什么,但當他們開始意識到許多問題已經根深蒂固時,就會猶豫不決?!八麄兙蜁胍x開,不再關心這件事。我只讓自己和那些真正想要花時間去了解的人在一起。我通常能分辨真心與假意?!?/p>
眼前的問題是,全國范圍內沒有多少人想了解這些孩子。在英國7.3萬名寄養兒童中,有5.3萬名依靠寄養家庭。盡管需要安置的孩子的數量創下歷史新高,但出于各種原因,愿意接受寄養的家庭數量卻在下降。最新的政府報告顯示,我們仍需要7500戶家庭愿意為凱西、洛根、利亞姆、露茜和史黛西這樣的孩子提供住所。候選家庭的數量要比實際需求多,因為不是每個寄養家庭都適合每個孩子。
像羅瑟漢姆市兒童性侵案這類虐待案件,發生的根源就是寄養兒童群體在我們面前如透明一般。
但洛根不聽這些解釋。他一開始被寄養的時候,和一個家庭一起生活了兩年,但是他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是那個家庭的一部分。“你總覺得自己是個異類,”他說,“就好像一只腳在門內,一只腳在門外,隨時都得離開?!彼麜退麄兤馉巿獭耙驗槊總€孩子都有耍性子的時候”——但和親生的不同,親生的子女可以對父母大發雷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永遠不會被趕出家門,洛根就從來沒有這種安全感。“大多數人不會有這種顧慮:如果我這次頂嘴了,這會是我最后一次和媽媽頂嘴嗎?你的腦子里總會在想,他們可能會說:‘你知道嗎?你這周就給我走吧。真的有看護人會這么做。‘繼續頂嘴吧。你走吧。我受夠你了?!?/p>
洛根最后也真的被這樣趕走了?!爸钡轿胰ヅ撂丶仪耙恢埽业目醋o人才告訴我,帕特是我的看護人了。她出現在門口,說:‘我是你的新看護人。沒有過渡,也沒有機會說再見。但從那以后,她對我很好,把我當成自己的孩子撫養長大。給我過生日,一起過圣誕,她視我如己出。我認為這是大多數孩子想要的——成為寄養家庭里的一份子?!?/p>
西塞認為,大多數寄養兒童最好能夠在穩定的家庭接受長期寄養,而不是在不同家庭間跳來跳去?!叭珖鞯囟加袃炐愕酿B父母在為此努力,”他說,“但是當孩子從一個家搬到另一個家時,他們經常被指責沒能在寄養家庭安頓下來。可寄養兒童就是因為無處安頓才被寄養的呀,所以他們需要更專業的照顧。這就是為什么我認為兒童之家對他們來說是更好的去處。如果一個孩子因為原生家庭失能而被寄養,為什么我們會想當然地認為進入一個陌生人的家庭對孩子會更好?”
將寄養兒童安置在專門寄養機構的費用,大約是將他們安置在寄養家庭的四倍左右。但西塞堅信,這些孩子是全社會的責任。如果轉移話題,或是把這一問題變成純粹的技術性辯論——機構寄養還是家庭寄養——那就是故意忽視這樣一個事實:幫助改善他們的生活,是我們現在就力所能及的。應該去傾聽他們,不要對他們的存在感到不安。不要潛意識里覺得,他們落到如今的境地只能怪他們自己。
“我想讓大家看到,我們對寄養青少年有著根深蒂固的偏見?!蔽魅f,“這就是為什么人人都覺得‘淘氣的男孩才進兒童之家這樣的話沒有什么不對?!边@些孩子被寄養的原因不是社會服務不好。問題不在制度,而在態度。這是因為全社會對此都持有一種偏見。這就是為什么會發生羅瑟漢姆市的兒童性侵案,為什么會發生牛津郡的虐童案。全國范圍內虐待案件的受害人中有很多是寄養兒童,這是因為我們沒能關注他們?!八麄冊谖覀兠媲叭缤该饕话?,所以壞人好下手?!彼偨Y道,“所以我有一場硬仗要打。還要讓大家看看,這些年輕人有多么了不起。”
[譯自英國《泰晤士雜志》]
責任編輯: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