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峻斐
上海市認真貫徹執(zhí)行《文物保護法》等各項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全市歷史建筑保護工作立根固本、落細落小。在新時代、新要求、新任務之下,上海市的歷史建筑保護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采取新的應對措施。
上海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2018年,市政府開展了中心城區(qū)50年以上歷史建筑全面普查工作。普查結果顯示,外環(huán)內現(xiàn)存的50年以上的歷史建筑共31520棟,建筑面積約255萬平方米。上海市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38處,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423處,文物保護點2745處,不可移動文物3435處,達到優(yōu)秀歷史建筑標準的有1058處。
上海市的歷史建筑保護工作面臨一些問題和困難。
首先是文物和歷史建筑的保護需求與居民利益存在一定的矛盾。不可移動文物涉及居民住宅的,存在違章搭建、居民自行更換門窗、電線老化私拉等亂象,有安全隱患。特別是多數(shù)房屋用來出租,租客安全意識薄弱,對文物保護工作不理解,不配合。對于文物管理部門提出的各項整改要求和安全責任的落實,許多居民存在抵觸情緒,以“居住條件惡劣、生活困難”為由,要求動拆遷。
其次是文物保護經費補助問題。根據(jù)《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一條的規(guī)定,“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使用人負責修繕、保養(yǎng);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所有人負責修繕、保養(yǎng)”。部分文物所有者和使用者不愿意積極履行文物建筑的保護義務,亟待解決產權屬于私人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維修的資金補助問題。
第三是文物建筑老舊破損問題。在全面實施文物平安工程,落實《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十項規(guī)定》《文物建筑電氣防火導則》的過程中,針對部分文物建筑存在老化現(xiàn)象,政府提出維護保養(yǎng)的要求。但由于建筑的所有人、使用人不重視,不愿意投入經費維護保養(yǎng),一些歷史建筑的老舊破損問題難以解決,存在安全隱患。
最后,部分市民的文物保護意識不強、重視程度不夠。例如有人在文物建筑上涂鴉。要杜絕此類行為,需要全體市民的積極支持和自覺行動。
第一,行政主管部門要抓責任,切實履行文物保護職責。要全面督促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定期開展文物安全巡查,建立市、區(qū)、街道(鎮(zhèn))文物聯(lián)絡員制度,加強對文物建筑的日常巡視工作,并及時反饋文物建筑巡視情況。對存在重大險情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優(yōu)秀歷史建筑及時開展搶救性保護。不斷優(yōu)化數(shù)字化手段,運用網上政務大廳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及文物保護點、優(yōu)秀歷史建筑進行數(shù)字化管理。
第二,加強城市更新中的文物、歷史建筑保護工作。要以城市更新的全新理念推進舊區(qū)改造工作,進一步處理好留、改、拆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歷史建筑保留保護與改善舊區(qū)居民居住條件的關系。研究制訂搶救性保護應急工作機制,在舊區(qū)改造和土地儲備工作中,對具有歷史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
第三,合理利用文物資源,讓歷史建筑煥發(fā)新的活力。做好市主要革命遺址的歷史價值挖掘,推出一批具有鮮明教育作用的展覽展示,提高市民文物保護意識。同時,充分運用數(shù)字化手段,講好上海歷史故事。加大文物與旅游、文化與商業(yè)的融合度,進一步實施文博資源“進商圈”“進地鐵”“進樓宇”等項目。
第四,進一步擴大文物保護資金的投入范圍。除了對一些年久失修的歷史建筑投入搶救性修繕經費以外,還要注重日常保護,尤其是居民住宅,要考慮提供日常維護經費的扶持。
(作者系上海市楊浦區(qū)文化局干部)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