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梅

妻子的預產期到了,孕檢時醫生說寶寶的胎心監護顯示不怎么好,有可能需要剖腹產,夫妻倆咨詢了“過來人”一些意見,準備倆紅包,主刀醫生1000元,麻醉師300元。嗯,是的,這是“潛規則”。
“潛規則”是相對于“明規則”而言的,是指沒有明文規定的、看不見的,但人們心中有數以至于約定俗成的一種規則。“潛規則”雖然上不了臺面,但私下里都心知肚明。
但是,有沒有哪種神秘力量“潛”得足夠深足夠隱形,以至于它一直影響著你、控制著你,而你卻從來都不知道呢?
臺灣的洪蘭教授是美國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她在演講中分享了這樣一件事:
“70年代我在美國加州大學讀書,我們學校里有個年輕的助理教授去ATM領錢的時候被人家搶了200美元,在當時這算一筆巨款,她非常懊惱,立馬報警。警察問這個人長什么樣?她說:‘我太緊張,沒有看到他的面孔,只看到他的槍口。警察說:‘那真是太糟糕了,你只看到槍口,我怎么替你抓呢?就算了。”
“回來以后大約一個禮拜,這個助理教授開始對她的研究生討厭起來,說這個研究生吃漢堡加洋蔥臭得要命,不洗澡,怎么怎么樣。那我們就覺得好奇怪,美國的研究生不是考進來的,是面試進來的。這個人來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他是個嬉皮士,胖胖的,頭發到肩膀上,穿一件農夫常穿的那種罩衫,這邊褲子腳上破一個洞,打個赤腳。她(當時)說:‘哎呀,我要收這個IQ140以上的,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亦樂也。你要收的,為什么現在不要了?我們不知道為什么。”
“三個月以后警察來找她,說在學校附近抓到一個搶錢的人,你報過案,請你去指認。那時候女生很少,我就陪她去。她一走進去,馬上說左邊第二個,表示她(被搶時)有看到,才會馬上這么指認。左邊第二個長什么樣呢?跟她的研究生很像,胖胖的,頭發到肩膀,穿件罩衫,褲子破個洞。你就馬上了解,她(被搶時)其實是有看到,但是因為太緊張,這個資訊沒有進入她的大腦,進入了潛意識。所以她的學生(那個研究生)來找她談話的時候,她心中覺得不安,一直要把這個學生往外趕……”
敲黑板:那個神秘力量出現了,它叫:潛意識。
潛意識是人們不能認知或沒有認知到的部分,是人們已經發生但并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弗洛伊德又將潛意識分為前意識和無意識兩個部分,也有人譯為前意識和潛意識。
關于潛意識最著名的表述是冰山理論。弗洛伊德冰山理論是說人的意識就像是漂浮在水上的冰山一般,能讓別人和自己看見的只有露出表面的那一小部分,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藏在水下的,人們不會輕易地看見它們,而且越往下藏匿得越深,這大部分在水下的就是無意識的東西。在兩者之間的就是前意識,它是在水面與深處中間的那一部分,它可以隱隱約約地被看到,在一定條件下它也會被人們所覺察。
上面提到,被搶后洪蘭的同事向警察表示因為緊張,她只看到槍口沒看到搶劫犯的臉,警察表示這樣無法幫她抓人,就算了。
若當時這事不是“算了”,而是轉交給鑒識素描師處理,結果會怎樣?答案由基思巴利(Keith Barry)告訴你。
基思巴利是來自愛爾蘭的幻術師、感應大師及魔術師,也是2009 年國際魔術師學會頒發的“年度感應大師”最高榮譽梅林獎得主。2011年Discovery 探索頻道做了一檔他的紀錄片:《看穿讀心術》。
片中,基思邀請警方的鑒識畫家梅莉莎·庫柏來參與會談,他和她先聊天:“我猜你跟受害者談話時你會問受害者一些基本問題,例如對方是男是女?或者對方的發色?還有頭發長度、對方是否有明顯的臉部特征等等。”簡短聊天后,基思請梅莉莎隨意畫張素描,不畫基思也不畫她認識的人,這個人只出現在她的腦海中。
梅莉莎畫素描時基思全程閉著眼睛,然而,當梅莉莎畫完后,基思表示他想猜一下梅莉莎畫的人的樣貌:“你畫的是個男性,白人,深色頭發,可能是棕色,長發,中分,留著山羊胡,他臉上可能有顆痣。”當梅莉莎表示驚詫時,更夸張的事出現了,基思叫出一直在隔壁房間等著的好朋友羅伯,告訴她:“你畫的是我的好朋友羅伯。”羅伯與梅莉莎畫板上的人像果然一模一樣。
基思怎么會知道梅莉莎腦中想的人呢?事實上,在他與她的對話中,基思一直巧妙地利用視覺線索引導她。比如在說“還有頭發長度”時基思的兩手同時比畫一個中長的長度,在說“對方是否有明顯的臉部特征”時,基思伸出食指指在鼻與唇之間,引導她想到痣或斑。
基思說:“鑒識藝術在鎖定犯罪嫌疑人上扮演重要角色,但它并不是精確的科學。目擊證人很健忘,這其實情有可原,大腦經歷極端事件時記憶會鎖在潛意識層面,讓受害者不用重溫傷痛,這是大腦讓我們免受壓力傷害的方法。但這也意味著素描師必須利用各種方法喚醒這些記憶。高手不只依賴被害者提供的資訊,也會注意他們的情緒狀態,在受害者描述期間察覺微妙的非語言線索,就像梅莉莎方才的表現一樣。”
基思與素描師梅莉莎的互動同樣提示了一個事實:如果你深諳心理操控術,你完全可以將你的想法植入別人的潛意識中而不被覺察。
事實上,這一點基恩在紀錄片中一再地顯示他做到了。基思在紀錄片中實驗的對象除非特定需要,皆為各自領域的專業人士。
比如關于他《盒子里的領帶》實驗。基思的實驗對象是個游說別人的高手——汽車銷售員阿提。
基思與阿提挨著一處透明櫥窗坐下,基思將裝著領帶的黑色小盒子拿到桌子下方,并請阿提將右手伸到桌子下方抓住領帶的一端,眼睛不要看。然后問:你在感受領帶時,能判斷它是什么顏色嗎?阿提:“藍色。”基思:”你給領帶一個設計,比如垂直線條呀平行線條呀什么都可以。”阿提:“圓點。”基思:“圓點有顏色嗎?”阿提:“有,白色。”基思:“所以是有白色圓點的藍色領帶。”阿提:“是。”當基思讓阿提把領帶拿出來看時,他看到自己手里拿的正是一條有白色圓點的藍色領帶。
通過慢鏡頭回放,基思指點我們看到,在他與阿提“問問猜猜”時,櫥窗外一輛有白色圓點的藍色轎車飛快駛過,正是阿提想象中的領帶設計。可見,環境影響了阿提的潛意識。
這個實驗在換了一名實驗對象后,結果一致。當然,對潛意識最大的開發,是催眠術。
最初,弗洛伊德借助于催眠來挖掘兒童早年被抑制的記憶。后來,催眠術甚至被蘇聯和美國聯邦調查局用來嘗試訓練“隱形特工”。即在催眠狀態下向特工下達任務并植入觸發詞,特工在聽到觸發詞后會采取行動,事前事后都渾然不覺。隱形特工的好處是,無論任務成敗他都無法泄密。至于這項研究成功與否,無人回應。
對催眠術及心理操控持懷疑態度的人,可查閱“保羅·英格拉姆案”,這樁持續15年之久的冤案證實:在催眠及暗示的誘導下,人們可以生成怎樣的虛假記憶。
記者采訪TFBOYS隊長王俊凱時,曾問他小時候最難忘的一件事。他說,上小學時,有天是他的生日,他卻忘記了,回到家發現爸爸媽媽不僅記住了,還給他準備了一個蛋糕。可他嫌蛋糕小了。結果,爸媽把他揍了一頓。
如果王俊凱父母沒有悄悄瞞著他,而是明明白白說給他過生日,和他一起挑蛋糕,在他嫌蛋糕小時,他們會揍他嗎?應該不會,他們更可能委婉地表示蛋糕大了吃不掉浪費。或者說小學生吃小蛋糕,等你是大學生時我們就吃大蛋糕。
可是,他們為什么真就揍他了呢?這里其實“潛”著一個“預期效應”。正因為他們是在兒子不知情的情況下悄悄為他準備的生日蛋糕,所以,在他們的預期里,兒子回家看到生日蛋糕應該格外驚喜,格外感激,會摟著他們一臉幸福,他們可能已在潛意識中多次預演了這樣的場景。結果,這場面不僅沒出現,臭小子居然還嫌蛋糕小!這落差,這打擊、這顏面……于是——揍他!
且慢,再看王俊凱笑著說這件事時的表情,顯然他并不覺得難過。為什么?或者,他隱約覺得“挨揍”這事并非他“嫌蛋糕小”這么簡單,也許還有期待?還有辜負?那真相在“潛意識”和“前意識”間若隱若現,他無法認出。
是的,被“潛”時就這么無奈,攤手……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