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新財
[摘 要] 新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也顯得越發重要。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數學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同時也要多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趣誘學,通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來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以此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關鍵詞] 小學高年級;數學學習;興趣培養;數學興趣
小學教育對學生而言十分重要,而數學往往是學生的一大難題。如果教師能制定合理的數學教學方法,就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欲望。將興趣和學習相結合,可以增強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能力。
一、建立融洽的師生共處關系
要想讓學生長期對數學保持學習興趣,就要建立融洽的師生共處關系。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明白,教育是保障學生健康發展、呵護學生心靈的事業。試著感同身受一下,如果學生對任課老師產生反感心理,那么他就無法對那一學科產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如果學生每天面對一個嚴肅的教師,就無法輕松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進而也無法有效施展個人的學習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對學生多一些耐心和關心,為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而不斷努力。由于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教師應在日常生活和教學中重視學生,呵護并關心學生的生活情況、學習情況,經常和學生談心,掌握學生個人思想動態,耐心教導學生掌握科學、理性的學習方法。此外還可在閑暇之余走進學生當中,開展一些集體活動,以此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在最大限度上發揮學生的潛能。如果教師在日常表現中很有親和力,能夠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教師的關心,那么學生就更愿意和教師共處并積極投入到教師所安排的教學環節和教學活動當中,進而表現出學習積極性。
二、教師要具有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的意識
不難看出,通常數學成績較落后的學困生對數學的興趣指數較低。在教學期間教師為了做到不讓學困生掉隊,要在課下閑暇之余和學困生進行溝通、互動,掌握其對數學無法提起興趣的原因,在思想上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意義,并讓他們產生和優等生受到同等待遇的心理,進而產生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和勇氣,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為了更好地維護學困生的學習自尊心,可為學生準備一些記錄冊,定期在記錄冊上記錄學困生的表現并進行相應評價,發掘學困生的閃光點,針對學困生的進步情況給予鼓勵,使得學困生可以感受到成功學習數學知識的喜悅。
三、在課堂上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如果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一直為學生創設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就會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維持新鮮感,進而會對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建議數學教師可利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積極創設各類教學情境,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圖形的平移和旋轉》這一內容時,為了使抽象的學習內容形象化,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由簡單圖形通過平移或旋轉得出復雜圖形的課件。這一過程既形象又有趣,會極大地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是在教學圓錐體積公式推導時,課前教師讓學生自主制作空心圓錐和圓柱,學生就會對動手實操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每個學生都可以自主完成這一任務。在課上教師幫助學生回憶圓柱體積公式推導的過程,并提問:是不是圓錐體積公式也可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推導呢?學生就會在心中產生疑問,進而引發一系列的猜想。此時教師要求學生用自主制作的空心圓錐往空心的圓柱里裝三次沙子,將最終的結果記錄下來,教師把教具分發給學生,讓學生再次做這個實驗,對比兩次實驗的結果,學生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進而產生疑問。此時教師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和交流,學生就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小組學習得出這樣的結論:因為自主制作的教具和等底等高條件不相符,因此無法得出正確的結果和結論。學生在實際操作期間獲得了真實的體驗,并通過合作探究真正掌握數學知識,也極大地提升了學習興趣。
四、在課堂中創設適當的生活情境
(一)融入生活現象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夠推動學生不斷前進。數學教學中以興趣培養為主,創建生活情境既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以講故事的形式導入數學知識,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并產生學習問題,最后經過教師的指點能夠撥開云霧見月明。
例如:乘除法教學,周末,小華去超市買飲料,發現飲料買三贈一,小華需要花多少錢才能讓12個人都得到一瓶飲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會感到過大負擔,反而會覺得題目很有趣并且愿意主動思考、學習新的知識解決數學問題。這是因為教師通過創設生活情境、融入生活現象讓課堂氛圍更加活躍,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環境下學習,提高教學效果。
(二)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數學教學的目標不僅是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更要學以致用。因此,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尤其重要。
比如:加法計算教學中,“19+29”的計算,如果根據常規計算法則學生運算速度較慢。由于“19+29”等于“19+30-1”,但是“-1”并無明顯意義,容易混淆學生思維。對此,通過情境教學法,不僅可以提高運算速度,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教師設置情境,將班級作為超市,學生根據需求買商品,安排幾名同學為收銀員體驗付整找零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懂得這種算式修正的意義。同時又能夠將抽象的計算知識變得具象化,降低學生理解難度并能夠應用到生活中。
(三)培養發散思維
創新思維對學生學習、生活具有重要影響,數學課程有助于學生思維訓練、思維培養。但由于數學課程抽象性較強,學生難以理解,思維訓練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新課程改革下,應用情境教學法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培養發散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凸顯數學趣味性與有效性。
例如:四則運算之間有一定聯系,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加法與乘法為轉換關系。當加數相同時,加法轉換為乘法,所有乘法都能夠轉換為加法。
興趣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新鮮事物,并克服學習期間的困難,進而實現解決數學問題的學習目標。小學高年級段的數學教師要從學生的個性規律和興趣點入手,強化對學生數學知識學習興趣的培養,進而不斷增強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吳玉兵.關于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的分析[J].學周刊,2018,(35).
[2]陳敏.怎樣激起小學高年級數學“學困生”的學習興趣[J].課程教育研究,2018,(09).
[3]欒秋榮.例析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預習興趣[J].華夏教師,2017,(21).
[4]種文仿.如何激發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數學興趣[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06).
責任編輯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