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蓮
[摘 要] 在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語文學科的特點,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文章案例截取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滲透家鄉傳統文化的幾個片斷加以再現、總結,給廣大語文教學工作者在教學中以尋訪鄉土文化為途徑,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提供借鑒。
[關鍵詞] 傳統文化;片斷;借鑒
一、案例產生的背景
教育部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引導青少年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也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更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 針對甘肅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示范校建設項目規劃課題“地域文化校本課程實施與管理研究”,在開展各項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研究者借尋訪家鄉傳統文化這一形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另一個角度去定格在學生心中。
二、弘揚家鄉傳統文化的主要做法
(一)搜集家鄉傳說故事
搜集家鄉傳說故事,讓學生的心田從小受到優秀鄉土文化的浸潤。酒泉,中國古今兩“飛天”誕生地。地處古絲綢之路黃金地段,這片神奇的綠洲,孕育發展了輝煌燦爛的文化。關隘要塞、長城烽燧、大漠駝鈴、石窟佛陀、悲壯的征戰、開拓的艱辛,構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莽莽戈壁灘上的每塊石頭,都能講出一個動人的故事。
案例:搜集家鄉傳說故事(穿插在愛祖國、愛家鄉單元中進行)
1.制定綜合性活動計劃。
2.以上網、到圖書館、去采訪等形式搜集家鄉傳說故事(根據學生個人條件或單獨進行或合作完成,也可將學生分成神話故事傳說組、地名傳說組、節日故事組等進行。)
3.交流收獲(部分課堂實錄)
學生1:我給大家帶來的是關于酒泉的傳說……
學生2:我給大家帶來的是幾個地名的傳說,在我們調查時發現家鄉每一處地方的名稱幾乎都有一個傳說,其中最有意思的是……
學生3:我給大家帶來的是幾處風景名勝的傳說,有海馬泉的傳說,有鴛鴦池水庫的傳說,我給大家講一講花城湖的傳說……
師:聽了他們的講述,你想說什么?
學生1:我們的家鄉真是地靈人杰。
學生2:我以前只是聽說過“花城湖”這個地方,沒想到它與替父從軍的花木蘭有關。
學生3:花木蘭替父從軍給我們做出了孝敬父母的榜樣。
師:你說得太棒了,“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生活中你是如何孝敬父母的?
學生1:對父母講話態度恭敬,語氣親切。
學生2:聽從父母正確的意見和教導,不頂嘴,不發脾氣,不讓父母生氣。
學生3: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學生4:努力學習,報答父母,報效祖國。
(學生欲罷不能)
師:這次活動同學們一定收獲了不少,也經歷了不少。請選擇其中一件印象最深的或是最難忘的事寫成習作好嗎?
中華大地的每一塊故土又何嘗不能講述出一則則感人的故事呢?語文教師若能在挖掘教材時注意滲透并組織學生開展搜集家鄉傳說故事活動,不僅能使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在潤物細無聲中進行,還會使學生幼小的心田受到優秀鄉土文化的浸潤,自覺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
(二)采集、整理鄉風民俗,體味地方文化的魅力
酒泉,是個古老而又煥發青春的地域。在這片沃土上,西域文化與華夏文化交匯,農耕文化與馬背牧歌融合,歷史神韻與現代生活映襯,孕育出了別具一格的神奇魅力,沉淀了凝重而深厚的文化底蘊。
案例:采集、整理民風民俗(在“身邊的傳統文化”單元進行)
1.制定綜合性活動計劃。
2.將學生按節日習俗、婚俗、喪俗、生育俗、其他習俗分成五組進行。主要活動形式——先走訪親朋好友做好記錄,再匯總整理資料。
3.交流收獲(部分交流內容實錄):
節日習俗組:就過年來說,風俗講究可多啦!有掃房、剃頭、打醋碳、貼對子、壓歲錢、守歲、拜年、出行等。我們重點給大家講講打醋碳和出行:
打醋碳——大年三十,各家男主人先在野外選一個拳頭大的圓形石頭,拿回來洗凈燒紅,盛上大半碗醋,把燒紅的石頭放入醋碗內,哧哧地冒著青煙,散發出濃濃的醋香,爾后端著碗逐屋巡轉,并將醋汁用手指蘸著一路淋灑,以求除病消災,謂之“打醋碳”。最后將醋碳石扔得遠遠的。家里面有人去世,安葬后把房屋打掃干凈,也要打醋碳。這個做法很有科學道理,和現在為預防感冒在家里熬醋一樣,實際上就是通過醋酸熏蒸給室內消毒。
此外,咱們的家鄉還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哈薩克族的“古爾邦節”、裕固族的正月大會等節日習俗也十分迷人。
學生1:裕固族的正月大會是不是我們漢族人過的正月十五?
節日習俗組:當然不是,正月大會是裕固族最隆重的宗教節日,該會的具體日期不完全一致,一般在農歷正月十日至十五日舉行,為期六天。屆時,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來到寺院,老人們為祈平安燒香磕頭,點燈祈禱。寺院僧眾戴面具,裝扮成馬、牛等形象,跳古老的祭神舞,裕固語稱“禪”,并向人群拋撒紅棗,以示吉利。寺院用手抓羊肉、油炸果子、奶茶等招待參加者。有時還舉辦酥油花燈會。
婚俗組:我們給大家重點講一講結婚時的回門。男女成婚后,也就是女兒“出門”后的第三天,新婚夫婦帶著禮物到女方家探親,謂之“回門”。回門不去娘家,而是去娘家人的近親且關系密切賢良友好的家庭。這是姑娘出嫁后第一次隨新郎到娘家親戚家做客,娘家親戚習慣包餃子招待女婿,其中有五個餃子分別包有酸、甜、麻、辣、咸五種味道,有意識放在新郎碗里,名叫“捏嘴餃子”,意思是讓新郎吃了不要罵人家的女兒。飯后即告辭回家,不能久留,意思是第一次待得久了,姑娘就會“屁股沉”,以后就愛回娘家而且長住不走。
其他習俗組: 我們今天講的內容是劃拳。 劃拳也叫猜拳,是喝酒助興的一種取樂形式。兩人對劃,每人伸出一只手,左右根據個人習慣,嘴里叫數字和手里出指頭同時進行,誰叫的數字正好是兩人所出手指之和,即為獲勝,負責罰酒。劃拳一般都從雙方各出一個大拇指,同時叫“兩好”開始,表示對戰的兩人友好之意,然后揮臂出手,一氣亂喊,聲音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有時候拳出聲響,輸贏立見;有時候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激戰一二十個回合不分勝負。劃拳喝酒是喜慶的象征,也是高興的事情,因此從零到十的呼詞都含吉祥祝福之意。年深日久,演變甚多,最常聽到的是:元寶來到、一心敬你、兩家相好、三星高照、四季發財、五魁大壽、六六大順、七橋來會、八仙聚會、九九長壽、十個滿堂。濃濃的酒意,洪亮的嗓門,歡快的節奏,鏗鏘的韻律,展現出生活的無限情趣。
師:在這次采集、整理鄉風民俗活動中你有什么收獲和發現?
學生1:做這件事還真不容易,不過鍛煉了我的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還有和他人交往的能力。比如……
學生2:我發現這些風俗都蘊含著我們中華民族向善、團結、勤勞,不斷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品德。
學生3:我們酒泉是個多民族團結的大家庭,各民族的節日文化這樣豐富,有關部門應該把它作為開發酒泉旅游資源的一個項目來做。
在中國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區域不同,鄉風民俗就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它總會傳遞出和諧、向善的正能量。教學中如果我們能結合教材適時組織學生尋訪這些鄉風民俗,不但能用活的生活去豐富死的教材,增加學習的趣味性,還能真正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互統一。
(三)收集諺語、俚言俗語,品味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文知識
“大漠孤煙” “長河落日”,文人墨客吟詩作賦,用詩歌見證了酒泉的歷史;普通百姓用各種形式記載和傳承了酒泉的民風民俗;諺語、歇后語和俚言俗語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藝術,至今也仍保留著酒泉人民獨到的人文特色,被廣為流傳。讓我們去親近這些帶著泥土芳香的語言吧,也許它會成為你情感和精神的養料。
案例:收集家鄉諺語、俚言俗語(結合語文天地中的日積月累進行)
學生課堂交流摘錄:
諺語:戈壁灘上的黃羊——沒數兒。
煙洞上擾手——黑路上指人。
和尚的帽子——平沓沓。
老虎不吃人——惡名在外。
反貼門神——里外不是人。
俚言俗語:不會燒鍋死費柴,不會當家跑爛鞋。
油費上了燈不亮。
跟不上個好鬼,喝不上碗好水。
家有三件事,先打緊處來。
怯處有狼呢,怕處有鬼呢。
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把它做成知識卡、宣傳小報等。
對于語文天地中日積月累一欄收集的像“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樣的名言、警句,老師們通常的做法只是指導學生以各種形式讀背、識記,這一片段告訴我們除了教材上的,身邊、生活中還有許多像這樣精彩的東西可以補充進教學或學生的學習中來。
三、案例評析
文中截取的幾個案例片段,雖然只局限在酒泉地域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與拓展,但它沒有偏離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結構,而是因地制宜,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內涵,將尋訪家鄉鄉土文化作為教材和教學活動的有力補充,通過一個個既切合實際又叫學生喜歡的語文活動,巧妙地實現了傳承弘揚家鄉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既用活的生活豐富了死的教材,又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還拓寬了學生視野,更激活了學生情感,煥發了課堂活力。
因此,植根地域文化,立足新教材,立足現實生活,考慮學生將來的生存與發展,適時、適量地滲透鄉土文化,學生在由課堂延伸至課外的學習活動中一方面親身去親近,感受著家鄉的美,另一方面也用心靈去解讀著家鄉傳統文化積淀的人文內涵,在和諧、寬松、自主的學習環境中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學生為本、興趣為重、生活為實、實踐為主”的現代教學思想,為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深入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崇正義、尚和合的內涵,提供了一條可借鑒的途徑。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