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海
[摘 要] 素質教育理念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核心素養,這樣學生才能夠更為深刻地理解所學歷史知識,同時擁有積極的情感價值觀,全身心地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去。初中歷史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與理念,結合學生真實的學習進度與需求來設定教學方案,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跟上教學進度。
[關鍵詞] 初中歷史? 教學;核心素養;培養方法
在當前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部分教師還是習慣于采用“灌輸式”“題海戰術”模式來開展歷史教學,導致學生對學習歷史知識存在較為嚴重的抵觸心理,課堂教學效率比較低。針對以上問題,初中歷史教師需要重新設定教學目標與方案,開展多樣化的歷史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到歷史知識的同時擁有較強的學科核心素養。比如,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來講解歷史知識,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感受到學習歷史的趣味性,做到由此及彼、學以致用,師生之間共同構建高效歷史課堂。
一、當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現狀
在當前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很多的問題,很多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無法正確對待“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存在很多教學矛盾,比如,學生對歷史知識存在偏見、課堂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學生缺乏參與歷史學習的自主性等,這些都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同時,很多教師對歷史學科缺乏重視,存在備課不充分的問題,把很多的精力放在課本講解中,缺乏系統、整體的教學計劃,很多學生無法跟上歷史教學進度。教師缺乏對學生“最近發展區域”、真實學情的分析,無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除此之外,部分教師僅僅是關注歷史中考題型、趨勢,忽視了對學生情感價值觀、歷史觀的培養,導致學生無法深入、透徹理解歷史知識,不利于學生未來的歷史學習。
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方法
(一)開展案例教學,培養學生歷史理解觀
古代歷史知識和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著很大的差別,學生往往難以理解與接受,所以初中歷史教學要善于開展案例教學,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觀,能夠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更為深刻地理解歷史知識,具備較強的思辨能力,面對問題時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與認知。不同時期的歷史任務、歷史事件都擁有不同的目的,每一個歷史時間的結果與價值也是不同的。所以在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在講解歷史知識的時候,需要先讓學生去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用大局觀來思考、分析問題,這樣獲取的歷史結論才能夠具備較強的公正性、客觀性。很多初中生在最初接觸歷史知識的時候,因為自身的思維能力比較差,在思考歷史事件的時候通常會融入自己的一些主觀想法,導致對歷史事件的評價存在偏差,所以初中歷史教師需要借助案例來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歷史知識,糾正學生存在的歷史理解偏差,樹立積極的歷史理解觀。比如,很多學生都會認為秦始皇是一個“暴君”,沒有用公正、客觀的眼光去看到秦始皇,把其中一個歷史事件放大化,導致對秦始皇產生了一定的偏見,所以初中歷史教師要善于運用歷史案例幫助學生正確、深刻了解秦始皇。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去分析:當戰國時期,中國處于諸侯混戰的情形下,為各國的百姓帶來了很大的傷害,讓學生充分理解到戰爭的殘酷。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當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以后,秦始皇為國家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比如統一度量衡與貨幣、開鑿靈渠、修建長城等,秦始皇做的這些事情都為我們所在的國家帶來了很多正面影響,促進了中國的發展。通過全面、公正地分析秦始皇,讓學生去了解秦始皇一生的事跡,學生就能夠更加公正地認識秦始皇。
(二)展開小組討論,培養歷史價值觀
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個性化差異,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展開小組討論,讓學生之間共同借鑒方法、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價值觀。歷史價值觀是學生在生活、學習中不斷探索而形成的,能夠發現歷史發展的真相,防止出現一家之言的現狀。學生只有具備正確的歷史價值觀,才能夠客觀、公正地看到歷史事件,擁有較強的人文素養、辨別假惡丑與真善美的能力。在開展小組討論之前,教師要先采用“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劃分小組,這樣可以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自己的分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組討論中去。比如,在學習“絲綢之路”的時候,教師除了讓學生去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相關知識點,還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張騫為祖國發展做出的貢獻,擁有較強的勇于創新開拓、不屈不撓的精神,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小組討論的形式來整理張騫第一次和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事件,并且根據事件發展順利展開排序,學生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就能夠充分感受到張騫在西域出使過程中所經歷的匈奴威脅、惡劣環境等,讓學生去學習張騫的愛國之心、堅毅品格等。
(三)運用信息技術,培養歷史時空觀
當前信息技術廣泛地運用在人們的生活與工作中,帶來了較大的便利性,同樣在教育行業也出現了“互聯網+教學”的模式,所以初中歷史教師也要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把抽象、復雜的歷史知識形象化、生動化,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時空觀,加深對所學歷史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比如,在講解“明清君主專制統治”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的時候為學生播放一個電影片段,也就是學生比較熟悉的《錦衣衛》,讓學生能夠聯想到課本中的明朝君主設立的錦衣衛與東廠,更快地進入到課堂學習狀態中,通過聽覺的刺激、畫面的展示,學生可以把明清時期的歷史與君主專制概念聯系在一起,深深印入腦海中。在學習“鴉片戰爭”的時候,教師可以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現鴉片戰爭時期的重大事件,比如,馬克思發表《共產黨宣言》、中國簽訂《南京條約》、發達國家處于工業改革階段等,這樣能夠把概念性的歷史內容更為直觀、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從時間與空間兩方面充分理解歷史事件。
(四)注重歷史實踐,提升學生的歷史文化底蘊
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歷史實踐活動中,提升自我歷史文化底蘊,加深對所學歷史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把歷史知識真正融入到現實生活認知中去,擁有較強的思辨能力與認知能力。無畏、奮進、樂觀、堅強的“長征精神”激勵著中國人前進,為了讓學生對“長征精神”有更多的了解,歷史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觀相應的展覽館、博物館,讓學生對歷史事件有更多的了解,提升初中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同時,教師可以結合歷史事件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比如,可以在每一年的9月18日,帶領學生去看抗戰影片,讓學生為抗日英雄紀念碑獻花等,以此來豐富學生的歷史體驗,讓歷史事件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之中。初中歷史教師要善于開展多元化教學評價,要改變以往僅僅是把學生學習成績作為唯一評價標準的問題,結合學生的情感價值觀、課堂表現、學習成績、核心素養來展開評價,積極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提高學生參與歷史學習的自信心,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情感價值觀。
總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轉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與理念,把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對象,讓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歷史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科核心素養,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江海云. 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7(05):186-187.
[2]李正明. 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復述歷史能力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8.
[3]張聰聰. 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培養[D].河南大學,2018.
[4]劉喜鳳. 運用歷史細節培養歷史理解素養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
責任編輯 鄧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