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羽 柏凱玲 朱延馳
摘要:南京市江寧區自然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歷史悠久,發展潛力巨大。在習總書記鄉村振興的號召下,江寧區的美麗鄉村建設已初具規模,發展勢頭迅猛,但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經濟發展未形成多元化格局等。針對上述問題,應整體規劃和合理布局、挖掘當地文化并注重文化傳承、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及進一步優化環境整治等,以促進江寧區更好的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Abstract: Jiangning District of Nanjing City is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and it has a good geographical position, a long history and great development potential. Under the call of General Secretary Xi's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in Jiangning District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and the development momentum is rapid, but there are still certain problems, such as the unreasonable use of land resources and the lack of diversifi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sponse to the above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overall planning and rational layout,explore local culture and focus on cultural heritage, strength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further optimize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to promote the better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and livable villages in Jiangning District.
關鍵詞:江寧區;生態;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Key words: Jiangning District;ecology;beauty;livability;rural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U445.5?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25-0067-03
0? 引言
南京市江寧區以“美麗鄉村+”為核心建設特色小鎮,整合江寧美麗鄉村點狀資源,提出了美麗鄉村由點向面轉型發展的總體思路。如今,江寧區的鄉村建設呈現出一派怡人的田園景色,美麗鄉村建設是江寧區獨特且迷人的城市名片。處于高速發展的時期的江寧區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江寧區在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更快更優的發展。
本文通過對江寧區美麗鄉村建設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結合浙江省的鄉村建設的先進經驗,綜合分析,提出解決方案,以期為江寧區建設人和自然和諧共生、村容村貌彰顯、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美麗宜居鄉村提供意見參考,為全國治理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江寧樣板。
1? 南京市江寧區美麗鄉村建設的現狀
1.1 自然資源優勢明顯,旅游業發展勢頭迅猛
江寧區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各街道利用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開拓符合自身發展的道路,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項目。例如,淳化街道立足于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打造了老虎洞、珍珠泉、現代農業園等休閑勝地;湯山街道依據奇特的地質構造,大力發展溫泉經濟,獲多項世界級的榮譽;谷里街道憑借充足的山水資源,打造了銀杏湖、牛首山等優質旅游項目;湖熟街道憑借其濃厚的歷史底蘊,重視文化特色的挖掘,建設了楊柳湖紅色文化藝術館等旅游景點;橫溪街道依靠其優越的生態環境,設立了多處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黃龍峴憑借悠久的茶歷史文化,打造了鄉村特色茶莊,致力于弘揚茶文化。
江寧區統計局資料顯示,“十三五”以來,江寧旅游業發展較快,先后共建成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地質公園和濕地公園3個,11個國家等級景區,2家省級工業旅游示范點、26個省星級鄉村旅游區,6家星級賓館飯店,其中4家四星級以上酒店,35家旅行社,其中2家具有組織出境游資質。2018年江寧區實現旅游總收入約390億元,同比增長13.1%,接待游客量超3600萬人次,增長9.2%①。依托獨特自然資源發展起來的旅游業,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時,美化了村民的居住環境。
1.2 經濟發展助力就業,村民幸福感顯著提升
江寧區在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同時,注重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依托互聯網發展高效現代農業,不斷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并實施品牌戰略,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產業品牌,提升農產品的價值。鄉村經濟的發展、政府促進就業以及鼓勵創業的政策,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和創業機會。同時,政府還建立和完善了以養老保險、醫療保障、農村低保和扶貧濟困“四位一體”的新型農村保障體系,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增強村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促進鄉村經濟和諧發展。
1.3 環境整治穩步推進,人居品質有效提高
江寧區鄉村堅持人與自然、社會、經濟的和諧共生原則,對環境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整治,例如處理生活垃圾,修路,改水改廁,河塘清淤,實行農村環境衛生管理制等,逐步形成保潔與監督相結合的長效機制,改善了人居環境,初步實現了村容的大變樣。同時,江寧區堅持村務公開、民主管理,主張村民自治,提高村內事務的透明度,尊重農民的選擇權知情權,社區民主管理的水平不斷的提高。江寧區政府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考慮了村民的休閑娛樂需求,建設小型的休閑廣場,配備有健身器材,加強身體建設,并舉辦各類納涼晚會、文藝演出活動,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促進鄉風文明建設。從環境衛生到民主管理,江寧美麗鄉村建設在提升農民的人居品質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1.4 遵循生活美—產業美—環境美—人文美的螺旋上升式發展結構
江寧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軸心,堅持“生活美-產業美-環境美-人文美”的發展理念,以生活美為抓手,通過環境政治、舊房改造、交通升級等方式促進農村生活建設,又依托于自然資源和產業資源,積極招商引資,以產業發展帶動就業,進一步促進環境建設和優化人文環境。例如湯山依托自然環境的優勢,重點打造了適合老人孩童的休閑場所,適合年輕人的嘉年華游樂場,同時打破傳統旅游模式,大力發展農業型“特色小鎮”,推出“農旅結合”的新型體驗模式。“生活美—產業美—環境美—人文美”的發展模式對于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2? 南京市江寧區美麗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
江寧區擁有15.73萬公頃的實際控制區域,其中約70%為農用地,23%為建設用地,未利用土地僅有1.05萬公頃。江寧區的土地資源豐富且得到了較好的開發利用。但是,在江寧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仍存在著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土地濫用,缺乏房建管理。例如橫溪街道由于缺乏管理,外來富豪以當地居民的名義,大肆建設豪華別墅,房屋建設面積嚴重超標。二是土地規劃不合理,沒有宏觀的建設布局,格局隨意且凌亂。例如谷里街道老鎮區土地利用混雜,布局零散,利用效率低下,市鎮的開發建設也因此而受到制約。
2.2 側重經濟發展,忽視文化產業挖掘
江寧的美麗鄉村建設側重于經濟發展,大力發展諸如旅游業、農業、高新科技等產業,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就業,提高了居民經濟實力以及生活滿足感。但卻忽視了發展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不僅能夠增加居民收入,還能使居民獲得精神層面的幸福感、滿足感、自豪感。而江寧區的多數地方對于街道的建設往往浮于表面,對深層文化的挖掘程度較低,無法吸引高端客戶群體,不利于長期發展。事實上,江寧的各個街道文化底蘊深厚,橫溪街道的董永和七仙女的傳說,黃龍峴街道的茶文化,淳化街道的南朝石刻,谷里街道的南唐二陵,湖熟街道的古建筑群,湯山街道的溫泉等都是極具開發潛力的文化資源。但是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對文化底蘊的挖掘不夠,文化產業的發展力度不足,文化彰顯不足,標志性歷史遺跡缺乏標志及介紹,且建設品味落后,有待提升。
2.3 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環境整治有待細化
雖然經過近幾年的新農村建設,江寧區的基礎設施已有大幅度提升,但與城市還存在著較大差距,最主要的問題是交通不夠便捷,旅游景點的可達性較差,很多景點沒有直達交通車輛,換乘時間較長且麻煩。新農村建設在為江寧區帶來經濟效益增長的同時,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也不容忽視。近年來,各街道都著重于對環境問題進行了整治,整體面貌煥然一新,但環境整治在細節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優化。例如,雖然各街道已經穩步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但垃圾回收箱的利用率依然較低下,居民垃圾回收的意識普遍較低。同時農業發展過程中的藥物污染也不容忽視,例如黃龍峴在發展茶業等特色農業的過程中,農藥的使用可能會對水源等造成污染。
2.4 經濟發展單一,未形成多元化格局
江寧區多數地方的鄉村建設都呈現出同質化發展,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經濟,且風格極為相似,以“觀光-農家樂”發展模式為主,而參與型旅游項目較少。很多街道沒有屬于自己的頗具知名度品牌,未形成品牌效益,發展過于單一,缺乏競爭力。例如湯山主要依靠溫泉產業支撐,黃龍峴主要發展茶文化觀光業,谷里著力于發展景點旅游業。這些街道其他產業較為薄弱,多元化發展格局局面還未形成,如何統籌特色產業與全面發展值得探索。
3? 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借鑒
建設生態美麗宜居鄉村是當今南京市江寧區的一項重點工程。浙江省的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果,例如農村環境得到全面改善,綠化達到較高水準,農業生產者的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人口素質顯著提高等。合理借鑒浙江省的先進經驗,可以有效促進江寧區的生態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
3.1 堅持科學規劃引領
2012年,浙江省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這揭開了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的新篇章。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初步階段,浙江省先后發布文件,以規劃先行,具體包括鄉村房屋的布局設置、土地的整治管理、重點村落建設工程和歷史文化村落的修護利用等,并對浙江省美麗鄉村的建設歷程也做了具體規劃。在建設初期,鄉村進行垃圾清理、廁所改建、河道治理等工作,村容村貌得到顯著改善。在建設后期,鄉村進行點上成景、線上成帶、面上成片的規模建設。
為了使方方面面的規劃立足于鄉村實際,體現地域特點,浙江省專門頒布了《村莊整治規劃設計指引》、《村莊規劃編制導則》等文件,并聯系浙江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專家為其提供有關規劃的建議,對規劃的申請進行審批以及對規劃的實施進行監督。
3.2 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
鄉村建設應立足鄉村特點,尊重差異,體現地方特色。浙江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上百個已建成的示范村展現出不同的地域特征和千差萬別的民居風貌。例如,麗水市的“古堰畫鄉”,展現了自然古樸的江南古鎮風貌。桐鄉市的馬鳴村,在江南水鄉的原始風貌基礎上,建設成有著濃郁江南市井生活氣息的美麗鄉村。這些村莊體現著截然不同的田園風光與風土人情,是浙江省乃至全國各地美麗鄉村建設的模板。
3.3 堅持鄉村建設與經濟發展的互促共進
浙江省把美麗鄉村建設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把美麗轉化為生產力,推動農業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在農、林、漁資源與已有的產業基礎上,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產業鏈,推進農村經濟發展。與此同時,浙江省還推動農業與互聯網的結合,搭建農業平臺,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有利于當地農業的發展。
農民也可以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分享改革成果,例如,海鹽縣紫金山村,由商家收購農村閑置房屋,將其改造成生態旅游客棧,農民可以獲得一筆不菲的租金收入,這也推動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古樸村落的休閑游、農家農事的體驗活動和民間傳統手工技藝的展示活動等的發展,有效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形成了美麗鄉村建設與經濟快速發展的長期有效機制。
3.4 堅持改善人居與傳承文化的有機統一
浙江省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時,推廣農業技術、推進公共服務、增進衛生服務和提高教育水平,有效的改善了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建設成了宜居宜業的美好家園。
同時,由于經濟基礎和自然環境的不同,不同的村落傳承著不一樣的文化,這些傳統文化歷經歲月的沉淀,已經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文化記憶。浙江省在建設美麗鄉村時,堅持改善人居與傳承文化相統一的原則,統籌兼顧,打造出了歷史文化村落與現代化文明有機結合的美麗鄉村,將優秀文化傳承下來并發揚光大,利用好文化資源,實現文化傳承推動經濟發展。
4? 南京市江寧區美麗鄉村建設的建議
4.1 整體規劃,合理布局
江寧區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土地資源開發較為充分,但是在土地資源利用及規劃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可以歸因于沒有提前做好整體規劃,整體布局,點到面的開發模式也導致布局混亂。鑒于當前的格局已基本形成,重新規劃建設重建不切實際,在此,僅給出幾條修改意見。
第一,嚴查違法亂建濫建行為,避免外來富豪暗中進行土地交易,建造豪宅,加強處理力度,可采取拆除、罰款等手段,著力于保證鄉村建設的淳樸性。同時,要進一步規范美麗鄉村居住區的建造標準,除了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見》中的規定外,還應根據實際情況,發布區建造規范,應包括但不限于最大建房高度、危房舊房改造標準及補貼,禁止建房區域等。
第二,在當前的大布局下,對細節進行統一化、標準化,可以統一設計,整體修整街道巷子,統一巷道布局,保證個性與普遍性的和諧統一;對于商業區或是旅游景區更要做好區域劃分,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允許商戶進行個性裝修。
第三,對于有待建設的老鎮區,要吸取教訓,提前做好規劃,做好生活區、娛樂區、商業區等區域的劃分,盡量做到各有特色又相互呼應,便捷性、觀賞性、娛樂性、宜居性共存。
4.2 挖掘當地文化,注重文化傳承
通過過上文問題的分析,我們知道江寧區有豐富的文化資源,雖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有關注到這一點,但對其挖掘是不夠的,尤其對于發展旅游業的街道而言,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夠給其帶來長久的發展,吸引高端客戶群體。
第一,對當地文化資源進行搜集整理歸檔,收集有關資料,包括軼聞、史料、遺跡等,并在大量資料中篩選出具有價值、獨具特色的文化點,進行專門的保護、展覽。
第二,將獨特的地域文化與旅游業、商業等結合起來,例如做成包裝盒、紀念品等,同時做好文化宣傳,致力于能夠使地域文化走出去,為人所知,例如新媒體上的推文,廣告的投放等。在進行文化推廣的時候要注重文化純潔性的保護,不可過度商業化,盲目迎合市場。
第三,要注重文化資源的保護,在保護物質性文化遺產還要注重原跡的保護,避免自然損害和觀賞過程中的人為破壞。與此同時,非物質性文化遺產要注意繼承人的培養,為防止手藝的失傳還可以開設興趣班、體驗班、專業班等,這些班級的開設還能吸引一定的客流量及資金的流入。
4.3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優化環境整治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推進農村改革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也是推進公共服務、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針對農村交通不夠便捷這一問題,政府可以進一步推進城鄉交通一體化進程,加大對農村交通建設的財政投入,并借助市場的力量,從多個渠道籌集農村交通建設資金。“景區無車直達,轉車費盡周折”,建議由政府引導有實力的運輸企業參與打造旅游交通體系。
進一步優化環境整治,針對垃圾回收這一問題,建議引進垃圾回收公司,回收村民們生產生活過程中的有害廢品,并進行加工。與此同時,政府還應該普及垃圾分類回收知識,加大宣傳力度,如加強電視宣傳,入戶宣傳等,以提高大家的環保意識,使之親身參與到垃圾分類回收中。政府可面向廣大農業生產者大力推廣節肥節藥、使用低毒農藥技術以解決藥物污染嚴重這一問題。
4.4 加大經濟投入力度,推動多元化發展
針對江寧區多數鄉村呈現出同質化發展,風格相似,形式單一這一問題,建議整合地方資源,如歷史遺跡、民風民俗等,明確地方定位和差異性,發揮地域優勢,實現其經濟價值,推進鄉村建設與旅游業、文化產業多元化發展。
減少稅收、增加財政收入等都是政府推動鄉村建設的有力手段。推動多元化發展要應用創新技術,這不僅僅要靠技術保證,還要有政府的扶持,建議建立激勵機制,制定優惠政策,提高農民的積極性。此外,政府還需要加大對農村經濟的投入力度,擴大投融資渠道,以市場為導向,迎合市場需求,提高市場競爭力。
注釋:
①數據來源:南京市江寧區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參考文獻:
[1]陳勇.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的美麗鄉村規劃[J].居舍,2019(11):84.
[2]戴東軍,李小清.南京市江寧區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具體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5(13):294-295.
[3]譚秋成.美麗鄉村的浙江標本[J].同舟共進,2018(07):13-15.
[4]王國燦.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的經驗與啟示[J].人文天下,2018(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