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飏
摘要:企業為獲得未來收益而進行研發投入,但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是否具有相關性、具有怎樣的相關性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問題。由于研究方法與研究數據的不同,這方面的研究一直沒有得到統一的結論與確切的共識。本文對國內外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相關性研究文獻進行了梳理。
Abstract: Enterprises invest in R&D for future earnings, but whether there is correlation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R&D investment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has always been a hot issue at home and abroad. Due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data, this aspect of research has not been consistent with a unified conclusion and a clear consensu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D investment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at home and abroad.
關鍵詞:企業研發投入;企業績效;文獻綜述
Key words: enterprise R&D investment;enterprise performance;literature review
中圖分類號:F273.1?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25-0293-03
0? 引言
企業研發投入費用指企業在產品、材料、工藝、技術、標準的研發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企業需要加大研發投入強度來獲得創新力和競爭力。由于企業研發投入活動具有高投入、長周期、高風險等特征,屬于典型的資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活動。隨著我國企業的快速發展和研發投入的高速增長,對于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研發投入活動與企業績效之間的相關性越來越成為企業關心的問題。經過幾十年國內外學者在相關領域的研究,在這方面得出具有借鑒意義的相關成果。
1? 國外研究現狀成果
1.1 兩者正相關
目前有較多地文獻論證兩者起正相關作用。Griliches(1973)在著作中提出美國制造業研發投入可以有效地提升經濟增長地結論。其后通過Cobb-Douglas生產函數檢驗了近千家美國制造業公司的約20年研發數據,驗證了研發投入可以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之后,Bosworth和Rogers(2001)參考了Griliches的方法,用托賓Q值法通過實證研究,也得到了研發投入和企業績效存在正相關地關系。Hu,A.G.Z.(2001)、Han&Manry(2004)同樣通過研究驗證了這一觀點,并建議研發支出應采取資本化措施。Hirschey(1982)選取500強中地390家企業數據作為樣本,采用價值模型,分析驗證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Sougiannis(1994)地研究認為,企業研發支出會貢獻一部分企業利潤,根據收益模型和價值模型,通過選取企業模板數據得出:根據收益模型測算企業1美元研發支出可以收獲2美元收益,根據價值模型測算企業1美元研發支出可以收獲5美元市場價值。企業可以通過研發投入增加收入、增加企業績效從而提高企業價值。Edward B.Roberts(1995)篩選了年研發投入1億美元以上的西方發達國家244家高新企業的銷售與研發數據,發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研發投入可以強烈支撐企業銷售收入增長。Deng,lev和Narin(1999)對企業研發投入與未來發展機會進行了論證,結果證明兩者之間有著顯著正向影響。William C.(2007)的研究證實企業研發投入可以在企業內產生新技術,從而使得企業具備獨有的能力開發創新產品,從而提升企業績效。Alex code,Rekha Rao(2008)研究研發支出對于企業成長的關系,發現高速增長階段的企業兩者之間的相關性更高。Ehie Ike C(2010)等通過美國的26,500家公司的對比,研究研發投入對于企業績效的影響,結果證實不論是服務業還是制造業,研發投資都對企業績效起到積極地影響。
1.2 兩者負相關
對于兩者的影響,國外研究成果也有一些不同的結論。Armstrong(1997)提出,企業過于重視在研發活動中投入資源。Hartmann等經過研究認為,研發投入支出地不斷增加不一定是正確的決策,應該存在一個臨界值,超過臨界值的投入可能不會產生相應比例的回報。Braun(1999)通過對西方發達國家電氣制造公司披露的數據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12年的時間內,電氣公司對技術的研發投入達到3-5倍,但銷售收入年增幅僅有10%。因此Braun認為研發投入未必一定會對企業績效(收入、利潤)產生拉動作用。Aboody和Lev(2000)的研究發現,注重研發的企業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內部交易現象,這對企業績效可能會存在負面效應的可能。
1.3 兩者非相關性及滯后性
大部分支持兩者起正面作用的學者會認為讓企業與眾不同的核心因素往往是無形資產,因此Wernerfelt提出資源基礎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支持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正向作用的理論支撐。但也有學者在實踐方面論證兩者之間并沒有明確的關系。Bottazzi(2012)在制藥業的創新與合作增長一文中提出,無論是無形還是有形資源,都不能自動為企業帶來績效的提高,企業研發需要有效地利用開發從而影響研發投入地執行效果,最終達到提升企業地目的。Chan(2001)的研究發現醫藥和電子行業在研發投入上力度最大,因此將企業按研發投入強度分為五組進行實證論證,結果表明高研發投入的企業年均投資回報率并未顯著高于整體樣本。Valdelmars(2004)通過生產函數模型實證得出短時間內二者無顯著性關系。
此外,企業開展研發活動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研發的績效可能只有在企業的新技術得到應用、新產品實現收入時,研發的績效才能得到體現,所以也有人提出兩者可能具有一定滯后效應。Sougiannis(1994)經過研究發現兩者具有明顯的滯后性。Lev等(1996)從企業研發支出與下一年績效出發,企業績效受研發投入影響比較顯著,但影響具有滯后性,且滯后時間因行業存在差異。Ravenscraft 和F.M.Scherer(1982)認為研發投入的投入可以增加企業利潤,但在初期時盈利不令人滿意,會有滯后一期的效應,并在1983年證明了兩者之間存在滯后期。
2? 國內研究現狀成果
企業投入研發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提升企業的經濟績效。因此二者之間的關系也成為中國學者關注的焦點。
2.1 兩者正相關
很多研究證明加大研發投入能增強企業競爭力,促進企業績效提升(朱有為和徐康寧(2006);李映照和潘昕(2005);張小蒂和王中興(2008);馮文娜(2010))。李中和周勤(2012)采用系統的GMM方法對研發投入和研發投入效率與企業績效進行研究,發現研發投入效率在三者關系中居于中介變量的地位,研發投入通過改善效率來增強企業績效,而企業績效反過來對研發投入進行影響。此外,薛青青(2015)針對實施新會計準則后,選取A股市場披露的2009-2013年披露的相關財務數據,經過實證分析,得出研發投入會促進企業績效,中小板及創業板企業優于主板企業。
2.2 兩者非正相關性
邱東陽(2002)通過選取1998年上市公司研發投入數據樣本與2000年實際業績進行實證研究分析,認為兩者無顯著效果。朱衛平和倫蕊(2004)提出,研發資金、人力投入對企業績效提高并無作用。鄒增明、劉端等(2015)認為不同企業階段,兩者的關系不同,經過實證表明,企業在成長期與成熟期兩者呈正向關系,進入衰退期則不存在相關性。張澤、許敏(2015)的觀點認為,研發活動中的資金投入會降低當期企業績效。周國紅和陸立軍研究發現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和盈利績效指標相關性并不明顯。黃禹和韓超(2013)發現我國新能源企業的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不相關。
2.3 兩者滯后性研究
劉海洋等(2012)對國內近90萬家工業企業的數據進行研究,發現企業開展研發投入,能夠顯著提升企業盈利能力,但存在較長時間的滯后效應。李四海和陳旋認為研發投入支出對于企業績效有滯后的影響。薛云奎等(2001)以上海證券交易所1995-1999年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研發投入形成的無形資產在當期和隨后三期對于企業績效呈現逐年放大的正面影響。
陳麗霖等以IT行業為樣本,研究視角定位在公司治理結構上認為研發投入可以推動企業績效的提升,但這種推動效力存在一期的滯后性。李璐和張婉婷認為制造業研發投入于當期績效具有明顯正相關性,且滯后一期的值達到最大。
李璐(2013)研究認為,研發投入同樣對企業績效起到提升作用,研發資金的滯后期有兩年。趙心剛、汪克夷等(2012)通過研究也證實當年研發投入在滯后兩期對企業績效影響最顯著。鄭小丹等(2015)的研究結果顯示,企業當期績效不受研發投入的影響,但存在滯后效應,在滯后三期效果最為明顯。
當然,在滯后性研究方面,也有國內學者得出相反結論,即兩者之間存在反向滯后效應。張儉等(2014)認為,企業研發進行投入會反作用于企業績效,且影響持續滯后二期。陳建麗、孟令杰(2015)通過對電子設備制造業的數據研究認為,研發投入負作用于企業當期績效,且存在較短一期滯后性。
3? 文獻評述
通過對國外國內在此方面的研究文獻的歸納整理,可以看出,國外學者關于兩者關系影響研究中,國外學者形成了較為統一的觀點,即兩者呈正相關關系,且有滯后效應。國內學者雖然開始的較晚,但也比較豐富,關于二者的關系的研究逐漸增多,但尚未得出統一的結論,多數學者認為研發投入會對企業績效起到正面作用,也有一部分學者的研究成果顯示相關性不顯著。分別存在正相關、負相關、不相關等。在滯后性方面也存在正面滯后性與負面滯后性兩種觀點。
本文認為造成兩者研究結論不一致的原因:第一,信息披露的程度不規范。與國外相比,國內企業研發信息披露規范不統一,在2007年前,國內沒有強制性的企業披露信息要求,導致研究過程中的數據搜集比較困難,不少數據只能以行業數據代替,數據口徑不一致可能造成研究結果的差異性。第二,國內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不規范。由于研發項目集中了企業的核心資源,體現了企業戰略發展意圖,保密性高,一旦信息披露過于詳細會對企業競爭優勢帶來威脅。第三、行業選擇導致企業對研發投入存在差異。如電子信息、醫藥、軍工等行業,企業投入研發的力度大于傳統制造、食品等行業,受行業影響,各行業研發投入所帶來的績效反饋時間也大不相同。第四、對于研發投入的研究變量不統一。國內對于企業研發投入包括人力、信息、專利成果信息等方面沒有形成一致的量化標準,同時企業績效也受到如企業規模、股東背景及公司治理結構等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的量化標準也存在差異性。第五、國內銀行在貸款擔保/抵押方式選擇上有所不同。國內金融機構提供貸款時偏好于實物資產抵押,很少選擇無形資產進行抵押,而研發投入最終產生并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上的是無形資產。考慮到企業信息披露的使用人多數為金融機構,因此企業進行信息披露時,客觀上造成對研發投入的研究樣本存在數據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