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花 袁素芬
摘要: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一項環境管理制度,是一項環境準入條件,更是一項科學管理理念。第三方評估是一種新型的社會服務模式,政府通過購買這種服務模式來提高工作效率。伴隨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環評業務的市場也隨之擴大,越來越多的環評機構開始涌現,這些機構參差不齊,環評報告的質量難以保證,出現了存在資料失實,數據造假等問題。為了確保評價工作的合理和科學,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第三方技術評估市場應用而生。通過第三方技術評估嚴把質量關,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環保部門審批的壓力。本文結合工作實踐,以順德區為例,深入分析了環境影響評價第三方評估的要點,以期為環評報告的編寫和審批等相關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第三方評估;環境影響評價;評價報告;依據;效率
中圖分類號:X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8-00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8.004
Third-party technology evaluation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projec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port
Chen Jianhua, Yuan Sufen
(Guangdo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China)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 is a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an environmental access condition, and a scientific management concept. Third-party evaluation is a new type of social service model. The government purchases this service model to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market for the EIA business has also expanded. More and more EIA agencies are beginning to emerge. These institutions are uneven. The quality of the EIA report is difficult to guarantee.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data misrepresentation and data fraud. . In order to ensure the rationality and scientific of the evaluation work, the third-party technology evaluation market application such a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port is born, the quality is strictly controlled by the third-party technology evalu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approval is also reduced to some extent. pressure. This paper combines work practice, taking Shunde District as an example,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main points of third-party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approval of EIA report.
Keywords:Third-party evaluati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valuation report; basis;Efficiency
1 研究方法和研究區域概況
佛山市順德區是珠江三角洲中部崛起的新城市,經濟以制造業為主。家用電器、家具、燃氣用具和日用品的生產和銷售分別占全國生產和銷售總額的十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2 案例分析
2.1 佛山市順德區環評文件存在的問題概括分析
2.1.1 項目概況存在的問題分析
(1)對建設項目的內容表達的不夠明確。例如對項目生產線的設置(包括對其中生產設備的匹配),使用的輔助工程的配套設施等;對于建設項目的技術改造以及需要進行擴建項目的公共輔助工具的使用可行性研究,對這方面的表達過于簡潔。另外,有些項目報告還存在項目內容(例如一些占地的面積、項目的名稱等)與實際相關部門下達的文件不符合的問題。(2)對建設項目的實際現場的勘察工作不夠仔細,導致項目環境的一些重要內容有遺漏現象或者是勘察的地區與實際的項目內容(名稱,規模的大小等)不符合。(3)對環境保護的目標圖標標注不全。(4)污染物排放標準使用不正確。有些報告沒有依據地方標準優于國家標準以及行業標準優于地方標準的原則。
2.1.2 產業政策相符性方面存在的問題
對于產業政策的分析情況,除了可以對照國家以及各地方部門的相關的產業標準以外,還可以補充其他與行業相符的文件,例如行業的專項規劃、行業的準入條件等。如:對于會產生VOCs的項目,還應補充國家、地方及相應行業的VOCs產業相符政策。國家制定的產業政策包括《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修正版)》《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國發〔2005〕40號)。
廣東省制定的產業政策包括《廣東省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7 年本)》(粵發改產業〔2008〕334號),《關于發布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產業導向目錄的通知》(粵經信政策〔2011〕891號)。
佛山市《關于印發佛山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類)的通知》(佛發改工交〔2010〕49號)、《關于印發佛山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限制和淘汰類)的通知》(佛發改工交〔2010〕101號)2份政策性文件已廢止,佛山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修改<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款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令第21號)執行。
2.1.3 功能區劃及環境質量現狀方面存在的問題
水、氣、聲功能區劃選取存在錯誤,進而導致執行標準錯誤。引用的環境質量現狀監測數據不是擬建項目所在地近三年的環境常規監測數據,或引用的數據距離項目過遠無代表性。
對于大氣環境質量現狀的監測數據應包括24h平均值及年平均值,并用文字分析大氣環境現狀。污染較嚴重的污染物應著重說明。對于水環境質量現狀監測數據不應低于檢出限。噪聲環境質量現狀應委托有相應噪聲監測資質的單位,在項目四周廠界外1m處設置噪聲監測點,另不宜設置監測點的要說明理由。
2.1.4 工程分析存在的問題
工藝流程圖遺漏生產設備、排污環節以及特征污染因子。工藝流程分析僅分析生產過程沒有分析污染物產生環節;污染物產生系數選取不正確,導致污染物產生量及排放量計算不正確;物料以及水的平衡、污染物的排放與產生的情況分析數據前后不一致。對于建設的改建和擴建項目以及其中前后產品的產量變化情況、使用的設備情況是否更新以及淘汰、在生產中的工藝的差別問題、公用工程前后的情況對比(尤其是與本建設項目工程有關聯的變化情況)、“三廢”的排放情況以及對其的治理措施、排放的源頭的變化進行闡述問題表達不清楚無法直觀看出改擴建前后的變化以及“以新帶老”的情況[4]。
2.1.5 污染防治措施存在的問題
就目前的情況來說,主要建設項目的防治措施的是否可行、論證數據的可靠性不足,有些項目只是寫出防治的措施,并沒有具體說明污染治理措施的治理效率,沒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例如:對廢棄物的收集或處理的方式、收集的效率問題、去除效率和處理裝置的表述、排氣筒的數量和高度等沒有標明,對去除效率的一些分析沒有給出其他成功的實例等。缺乏有針對性的無組織排放廢氣的控制措施,廢水沒有明確處理方式及排放去向,對于有危害的廢棄物等沒有明確落實具體處置的單位,對危害物最后的去向以及降低噪音的措施也沒有明確表述。
2.1.6 環境影響預測評價存在的問題分析
大氣環境影響預測中沒有給出無組織排放源參數的依據,沒有細化無組織車間的長、寬、高,沒有對評價區域內敏感點目標的影響程度進行預測。
2.1.7 總量控制方面存在的問題
就建設項目而言,對于其中進行改建或者擴建的項目,應該根據實際核實改造前的總量,進而合理制定“以新帶老”的削減量,制定建設項目建成之后將其排放的污染物總量進一步落實平衡的方案。
2.1.8 附件與附圖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常缺的附件主要是規劃部門以及土地部門出具的相關文件、環評技術咨詢合同、廠房租賃合同等;圖件常缺敏感點圖、噪聲監測點圖、防護距離圖等。圖件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平面布置圖沒有畫出排氣筒、危廢堆放點的位置,圖件沒有給出風向玫瑰圖或指北針以及比例尺。
3 環境影響評價第三方技術評估要點總結
3.1 環境影響評價第三方技術評估的內容分析
3.1.1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估要點分析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估,即技術評估單位根據法律法規、政策和相關規劃等,核實評估項目建設地點、污染物總量控制、環境功能區劃、產品類型、污染物治理措施及環境風險的防范等是否符合相關要求。并結合公眾意見核實項目建設的合法、合理性。
3.1.2 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評估要點分析
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評估,即評估單位對環評單位提交的環評報告的編制規范性、基礎數據的有效性、環境現狀調查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工藝流程的合理性、環境影響預測方法的合理性和預測結果的可信性、污染治理措施的針對性和可行性等進行評估。
3.1.3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評估的“底線”原則
環境影響評價機構面臨著為經濟發展服務、堅持環境保護“底線”、適應改革形勢、穩步健康發展的雙重挑戰和壓力[5]。因此,評估機構在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和環評文件進行技術評估時,需堅守以下原則,即:
(1)客觀公正的原則。在對建設項目及環評報告進行技術評估時,要秉承客觀公正的立場綜合考慮項目建設的合理、合法性及環評報告編制質量及可信性。同一地方建設項目技術評估要根據同一國家、地方的法律法規、政策、規劃以及標準對建設項目及環評報告合理、合法性進行評估,并最終出具評估意見。
(2)決策服務的原則。在評估依據、內容、方法、時限要求等方面必須體現為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實施環境管理、提高環境質量等環境管理現狀決策提供服務[2]。
(3)廣泛學習的原則。環評技術評估過程要廣泛學習不同學科、不同行業的專業知識,主動聽取環評單位以及其他相關單位(如建設單位)、項目所在地環保部門的意見,同時要充分聽取項目所在地涉及人群的意見。要始終站在學習的立場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進而提高自身的評估能力。
4 結論與建議
環評技術評估工作要成為堅守環保“底線”的有力武器,要時刻秉承客觀公正、決策服務以及廣泛學習的原則。同時政府也要對第三方評估從業人員的再教育進行嚴格管理,同時規范第三方市場,堅決杜絕環評單位作為第三方評估單位,堅決杜絕評估單位收受賄賂,堅決杜絕評估單位經驗不足等情況。
環評技術評估主要采用的預測手段,由于建設項目的本身具有不確定,四周的環境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發生改變等一些原因,導致與實際的環境評估報告有一定的偏差。因此,只有構建和完善相關的信息反饋偏差糾正機制,才能夠進一步確保環境評估報告中數據的科學合理[6]。由于環境評估的要求高、時間緊,導致一些工具、技術或者方法出現限制使用情況,必須積極創新新的環評評估手段,結合當地實際環境質量的改善以及對污染物的控制目標,來減少評估過程的缺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四十八號).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第一條[S].
[2]盧海波.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評估研究[J].環境與發展,2017,29(03):46-56.
[3]360百科.順德. https://baike.so.com/doc/5537209-5755318.html.
[4]唐一苗,程婷.環評技術評估中存在的問題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15,21(07):109-110.
[5]姜偉.加快改革創新步伐提升環境咨詢評估質量[J].環境影響評價,2014(01):30-32.
[6]羅韶茂.淺談如何提高環評技術評估有效性[J].生物技術世界,2015(09):30-32.
收稿日期:2019-01-05
作者簡介:陳健花(1997-),女,漢族,大專學歷,研究方向為環境監測與評價。
通訊作者:袁素芬(1981-),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環境科學、環境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