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擎鋼 高紅江 黃琳萱
摘要:貴州地處中國西南內陸腹地,擁有特殊的巖溶生態系統——喀斯特地貌,一直以來保持較好的生態自然環境。進入21世紀,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和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偏遠農村地區和少數民族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隨之而來的生活垃圾也越來越多。大量堆積的生活垃圾不僅影響了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對周邊環境也造成了較大的破壞。通過走訪布依族村落,了解到貴州山區少數民族村落生活垃圾的現狀和特點,探討了解決山區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措施與對策。
關鍵詞:貴州山區農村;布依族;生活垃圾
中圖分類號:X79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8-0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8.017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rural domestic waste treatment in Guizhou Minority Areas-Take Buyi Nationality as an example
Qian Qinggang,Gao Hongjiang,Huang Linxuan
(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 Architecture, Ningbo Zhejiang 315100,China)
Abstract: 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Southwest China, Guizhou has a special ecosystem-Caster landform,has always maintained a good ecological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Since the 21st century,the living standard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remote rural areas have improved markedly.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however, a large amount of domestic waste not only affects the daily life of rural residents, but also causes great damage to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By visiting Buyi villages, the author understand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waste treatment in the area,and discussed the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it.
Keywords: Rural areas in Guizhou Mountainous Areas;Buyi Nationality;Domestic waste treatment
國內學者關于貴州少數民族農村垃圾分類處理的研究較少,而且多數是從宏觀入手,沒有具體到某一個少數民族村落。康平(2013)對貴州農村生活垃圾環保處理進行了初步的探索,發現了村民普遍無垃圾分類和環保意識,家庭及村寨均無固定的垃圾處理場所等問題[1],而且還發現了疾病產生風險高和火炭灰導致村寨附近土地含堿量偏高等因垃圾不正確處理產生的問題。余明友(2017)總結了農村生活垃圾增量大、垃圾種類繁多、危害日益增強等特點,并提出針對山區農村情況加強宣傳教育、建立健全山區農村垃圾處理機制和探索垃圾收集、轉運和處理模式等的對策建議[2]。龍雨丹(2018)對貴州少數民族山區農村的問卷實證研究表明是否了解環保對農村生活垃圾產生量并沒有顯著影響[3],環保教育對減少農村生活垃圾產生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1 貴州少數民族農村生活垃圾現狀
通過對貴州省黔西南州的一個布依族村落的實地走訪,發現雖然是農村,但生活垃圾的組成十分復雜,而且不正當的處理方式也是垃圾堆積問題日益嚴重的重要問題之一。
1.1 垃圾組成復雜
曾經農村的生活垃圾大多是廚余垃圾,腐爛的柴草和家畜家禽的排泄物,可以被自然降解或用作飼料和肥料,但隨著時代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垃圾袋、農藥瓶、廢舊電池電器等工業產品垃圾開始逐漸出現在農村如表1所示。
1.1.1 包裝類垃圾
在包裝類垃圾中,各種食品包裝塑料袋占的比重最大。一是零食食品袋,農村校園周邊都有著小賣部,里面有許多售價十分便宜的劣質零食,孩子們的大量購買使得零食包裝隨處可見;二是塑料購物袋,對于當地人們來說,塑料袋是極好的用途多樣的材料,可以包裹電器用來防水,也可以充當捆綁鏈接用的繩子,更重要的是便宜而且獲取十分便利,因而每家每戶都有大量的塑料袋存放,破損了就隨意丟棄;三是塑料杯碗,布依族有著許多傳統節日,而且每當紅白之事往往都是宴請全村,為圖方便就會大量使用一次性的塑料杯和塑料碗。除此之外,在包裝類垃圾中,各種電器產品包裝泡沫、一次性飲料瓶等也都是當前山區農村垃圾增多的主要成分。
1.1.2 廁衛類垃圾
在貴州偏遠山區,一方面,由于經濟條件改善,購買力提高,使用方便的一次性尿布與衛生巾等已深入農村家庭;另一方面,村民的衛生習慣還不能適應現代文明的要求,雖然政府進行了大量的旱廁改造工程,但由于水源缺乏等各方面因素,許多村民的廁所還是男女不分的簡易土坑式廁所,大量的一次性尿布與衛生巾使用后不是直接丟棄在廁所就是隨其他生活垃圾丟棄在村頭路邊,而且旱廁內的排泄物往往超過了灌溉和沼氣池的需求,最終也都流入河流,造成更大的污染[2]。
1.1.3 廚余及畜禽糞便
這是一類傳統垃圾,大多為剩餐剩飯、果皮紙削、禽畜的食物和糞便,雞和豬在那邊是十分常見家畜,而且雞禽大多散養,雞的糞便也隨處可見。
1.2 垃圾處理方式不合理
由于農村環境長期以來缺乏管理,村內幾乎沒有垃圾收集處理設施,導致村民們對于垃圾的處理都是找個地方扔了,看不見就行了。
1.2.1 扔入樹林或叢林
由于村中年輕人大多出門讀書或者打工,村里剩下的人大多年齡較大,思想較為傳統,認為垃圾扔在樹林里會變成肥料,不用去管。這在以前由于垃圾大多是可降解的廚余和糞便,是正確的,但村民們并沒有意識到或根本不在意塑料類垃圾很難被降解,導致樹林里的垃圾越來越多,嚴重影響了樹木和其他植物的生長。
1.2.2 扔入“天坑”
由于當地喀斯特地貌以及地下采礦,有很多的溶洞或是礦洞,而且都比較深,這些被當地人稱為“天坑”。“天坑”對于村民來說無異于是天然的垃圾處理站,不用處理而且看不見也沒有味道,一個坑填滿了就換下一個。但是有些溶洞之下大多連通地下水流,垃圾大量投入“天坑”已經對地下水質帶來了極大的隱患。《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GB16889-2008)中規定,生活垃圾填埋場場址的選擇應避開石灰巖溶洞發育帶。
1.2.3 焚燒
團隊調研時暫住在當地一所小學,小學的操場上有一個角落專門用于焚燒垃圾。村落中對于焚燒垃圾的看法也有分歧,有的人認為可以焚燒,有的認為不能焚燒垃圾,因為這會打擾“祖先”的安寧,這主要與布依族的喪葬文化有一定的關系[6]。焚燒垃圾能緩解垃圾的堆積問題,但塑料金屬等材質的露天焚燒會產生有毒有害氣體,燃燒剩下的產物村民也沒法合理處置,同時存在引發火災的安全隱患,所以不當的露天焚燒方式會危害當地的生態環境。
1.2.4 扔入河流
貴州山區較為缺水,村落大多在河流兩邊的山坡,但是村民們的飲水大多依賴屋頂上的雨水儲蓄裝置,對河水的依賴程度較小,他們已經習慣于隨手把垃圾扔入河流,然后等著汛期時下游充滿垃圾時再一起清掃。
2 貴州山區少數民族農村垃圾處理影響因素
2.1 傳統習俗影響
垃圾填埋可以作為暫時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對于布依族來說不行。布依族有著自己獨有的傳統文化,對于喪葬極為看重。布依族人認為人死后由布摩超度,經過漫長的“登仙之路”,可到達“仙”“拜”界,和先逝祖先們及其他“仙人”們在一起,成為新神,在“仙界”建房造屋、栽種糧食,開始“新的生活”[4,5]。布依族仍是土葬,所以填埋垃圾對他們來說是把垃圾和祖先放在一起,是對祖先的褻瀆,因而垃圾填埋點的選址比較困難。
2.2 地質環境及交通影響
貴州大多是喀斯特地貌,而且以高原和山地為主,村落大多分布在山上,而且由山腳到山頂垂直分布,村戶之間較為分散,而且山地交通不便,許多道路十分狹窄,路況也很差,難以滿足大型垃圾車經常往返運輸的條件。一般的垃圾處理模式都是由村分類投放和收集,鄉鎮政府分類運輸,縣級政府分類集中處理。這種模式在貴州山區少數民族村落會使得垃圾收儲運的成本很大,遠遠超過地方財政的承擔能力。
2.3 村民缺乏垃圾處理的環保意識
雖然精準扶貧使少數民族村落富裕了起來,但也使大量的青壯年走出農村進入城市并定居。老一輩的人因為傳統思想,不愿意離開一直生存的地方,使得農村的留守老人和兒童越來越多。老人們沒有太高的文化水平,環保意識也比較低。他們不知道如何正確地處理或回收一些現代的生活垃圾,基本通過扔掉來解決問題。而且由于思想和文化水平限制,環保宣傳的效果也微乎其微,連帶著孩子也沒有能夠很好地從小培養起環保意識。在一些偏遠地方,甚至仍保持著人畜共居的生活方式,垃圾有很多會被倒入牲畜圈舍中,無形中又加大了疾病肆虐的可能性。
農戶尤其是老人會收集一些如酒瓶、礦泉水瓶、廢金屬、報紙舊書等可以賣錢的垃圾,但可能因為沒有辨別的能力從而不小心把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質帶回家,危害家人的健康。
2.4 資金缺乏造成垃圾處理的基礎設施不到位和相應管理職責缺位
團隊所走訪的村莊里雖然有小型垃圾車和固定的垃圾堆放點,但是垃圾車和固定垃圾堆放點的數量都偏少少,有些離垃圾堆放設施距離較遠的農戶更愿意把垃圾隨意丟棄在路邊。而且垃圾堆放點經常是堆滿了垃圾長時間無人清理,清理頻率很低。通過村委會的采訪得知,村中并沒有確定的經費進行垃圾收集處理設施的建設,也沒有設置相關崗位責任負責垃圾分類和收集的業務,都是村干部兼職工作。兼職的村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且缺乏工作的動力。
3 對策與建議
3.1 加強規劃引導,提高保護環境意識
盡管有研究表明是否了解環保對農村生活垃圾產生量并沒有顯著影響[3],但根據團隊調研結果得知,當村民們知道胡亂丟棄垃圾會導致疾病等真實危害后,還是十分愿意和期待能統一和正確地處理生活垃圾。村民之所以亂扔垃圾主要還是因為垃圾處理設施的缺少和不完善,還有一些傳統思維的制約,只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和相對完善的環保概念宣傳,村民們都會很樂意配合政府完善對生活垃圾的處理。
3.2 加強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建設
沿村中主干道多布置一些拖掛式的垃圾桶,方便村民丟棄垃圾;增加垃圾清理的頻率,建議使用小型拖掛式的垃圾車,每次把空的垃圾桶拖過去,把裝滿的拖回來。小型垃圾車的好處一是成本較低,二是體積小方便在村中道路上行駛,交換垃圾桶的做法也便于垃圾桶的維護工作。
3.3 完善職能和責任,設置相關崗位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的效果較差部分原因就是村中缺少專門的管理人員去督促和執行,經費的缺少也讓村中的干部也很難做出什么改變,同樣也沒有精力去做,政府可以制定專門預算,由村委會任命專人負責村中生活垃圾處理的調度工作,能夠很大的改善目前的局面。
3.4 建立完善的垃圾分類獎懲制度
垃圾分類是處理好生活垃圾的前提,而且能使生活垃圾得到充分的利用,但垃圾分類需較完善的相關知識,所以環保知識的宣傳十分重要;同樣完善的獎懲制度能起到表率和警示的作用,能較好地保證垃圾分類和處理的實施。
4 結論
貴州雖然經歷了西部大開發等一系列國家的援助扶持工程,但仍有大量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村落處于經濟欠發達狀態。同時,隨著城市工業品大量進入這些村落,改善農戶生活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垃圾污染問題。在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好,垃圾處理越來越規范的情況下,農村垃圾處理則舉步維艱,不僅是傳統觀念和文化水平不足的問題,資金缺乏和缺少相關管理制度和人員也是造成垃圾問題的重要原因,希望地方政府和各少數民族村落一起努力,讓貴州生態環境一如既往地優秀下去。
參考文獻
[1]康平.貴州農村生活垃圾環保處理初探[J].綠色科技,2013(01):68-69.
[2]余明友,周玉娟.貴州偏遠山區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化農業,2017(09):29-31.
[3]龍雨丹,黃騰霄,李泰君.貴州少數民族山區農村生活垃圾產生規律及其影響因子——基于100戶農村社區家庭調查問卷[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05):48-49.
[4]陳發玲. 布依族殯亡經中的“死后世界”探析[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7.
[5]王鳴明. 布依族社會文化變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
收稿日期:2019-06-03
感謝 “雷勵中國夏季遠征(2018)”項目活動提供的幫助
作者簡介:錢擎鋼(1998-),男,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 工程管理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