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 賀曉蕾
摘要:機構改革后,發展改革委員會、農業與農村工作委員會、水務管理部門、土地管理部門的部分職能劃歸生態環境保護部門,環境監測部門的業務擴大。本文分別從總量控制存在的問題與如何做好總量控制相關監測業務、入河排污口設置與河流污染防治等職能合并后監測面臨的問題、如何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環境監測部門地下水監測業務存在問題與新的工作思路等方面論述存在的問題與如何結決以上問題與如何開展監測工作進行探討,為機構改革后全面完成新增加的監測業務出謀劃策。
關鍵詞:機構改革;總量監測與管理;入河排污口;農業面源污染;地下水監測;探討
中圖分類號:X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8-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8.103
Discussion on new business faced by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fter institutional reform
Huang Chao1,He Xiaolei2
(1.Pizho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Pizhou Jiangsu 221300,China;2.Xuzhou Xuc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o., Ltd.,Xuzhou? Jiangsu 221006,China)
Abstract:After institutional reform, some func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th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Work Committee, the Water Management department and the L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are classified a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and the business of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epartment is expanded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fter the merger of the functions of total control,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ewage outlet and the control of river pollution, and how to carry out the monitoring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surface source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epartment groundwater Monitoring business problems and new work idea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how to re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and how to carry out monitoring work, for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after the full completion of the new monitoring business advice!
Key words:Institutional reform;Total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Sewage intrusion into the river;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Groundwater monitoring;Explore
機構改革后,發展改革委員會、農業與農村工作委員會、水務管理部門、土地管理部門的部分職能劃歸生態環境保護部門,作為生態環境管理部門的數據支撐單位環境監測站,如何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開展并完成新的監測業務,將是環境監測部門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本文主要論述以上部門的部分職權劃歸環保的業務與監測有關的業務如何開展工作作一下探討。
1 機構改革后環境監測部門面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
1.1 當前總量控制存在的問題與如何做好總量控制相關監測業務
總量控制作為環境保護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新時期環境容量飽和甚至過飽和、經濟下行壓力又特別大的大環境下,如何做好總量控制顯得尤為重要。
存在問題:(1)之前總量由發改委審批,由于地方經濟需要發展、各種項目需要上馬、地方政府需要高速增長的GDP,必然造成產能過剩,環境容量過飽,造成發改委掌握與分配的數據與環境實際容納的總量不一致,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產生矛盾。(2)存在監測技術上的矛盾,現場監測人員的業務水平與綜合素質不足。污染物總量監測量大、技術要求高,監測人員需要具備較高的業務水平與綜合能力。(3)污染物總量監測應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要求進行采樣和分析,工作過程中應主動分析現場的具體情況,通過原輔材料、產品落實實際工況,規范布點、精準操作,并做好全過程質量控制。(4)總量監測機制不健全,導致總量監測無法實現現代化的有效管理??偭勘O測不具備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而未形成相應的監督和約束,降低了總量監測的合理性,且在管理中存在不透明的行為,導致監測的總量結果與實際的污染物總量相差較大。
解決辦法:(1)提高現場廢水、廢氣污染物總量監測人員的業務水平與綜合素質。廢水、廢氣污染物總量監測人員的自身業務水平是決定監測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應認真學習, 提高對污染物總量監測的認知水平。廢水、廢氣污染物總量監測的主要負責人與監測人員要經常進行業務交流、學習,拓寬污染物總量監測工作的思路。(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的監測質量管理制度是提高污染物總量合理性的前提。應不斷完善污染物總量監測管理體制中的不合理因素,促使污染物總量監測管理機制的不斷健全。健全污染物總量監測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通過法律的強制性消除污染物總量監測中的不合理現象,促使污染物總量監測不斷公正化和透明化,從而保證監測質量。
1.2 原水利部門入河排污口設置與河流污染防治等職能合并到環保部門后監測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存在問題:入河排污口的設置在機構改革之前一直是水利部門負責,其監測指標、監測方法、監測頻次、水樣分析采用的方法與標準與環境監測部門取得的相關信息存在差異,入河排污口設置依據也有不同,并且水利部門對入河排污口污染指標的溯源缺乏行政執法權,這對河流污染的信息掌握與河流污染物治理構成一定的障礙。
解決辦法: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進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閘口”?!伴l口”管理好壞直接關系到地表水環境質量和生態環境安全。機構改革以后,入河排污口的設置職能由水利部門劃歸生態環境部門管理,工作思路與管理方法必然發生改變。但是,一切管理制度的制定與出臺都以環境監測數據為基礎,環境監測部門應在原來監測業務的基礎上,整合、共享水利、水文、排水等部門全市主要河流不同季節、不同監測點位的監測污染物指標與水文特征,結合不同入河排污口的指標與數據,以及環境監測部門歷年的河流監測數據,與以上部門的數據進行比對、分析,根據實際情況對主要指標補充監測,加強沿河流農業面源監測,特別是豐水期需要加密監測,理清全市主要河流的污染現狀、污染物來源與河流大致的環境容量,制定切實可行的河流監測方案。準確把握入河排污口的數量、點位與水質情況、水質狀態和排放的污染物種類與數量情況,為設置、取締與防治提供科學監測數據。對監測發現排污問題突出的排污口進行溯源,及時查清污水的來龍去脈,厘清排污責任并在排查、監測、溯源的基礎上,有重點地開展排污口監測、建檔與管理工作。同時加強省界、市界出入境河流斷面的監測與監控。由于監測頻次的局限性,省界、市界出入境河流斷面的監測與監控必須建設水質自動監測站,實時監控出入境河流斷面水質指標的變化情況,為生態環境部門對入河排污口的整治、設置、河流污染防治與跨省、跨市河流污染糾紛提供科學的數據。
1.3 農業面源污染存在問題與環境監測部門工作思路
農業面源污染存在問題:過量使用化肥與農藥,且利用效率低下,容易引起損失,特別是蔬菜種植業;廣泛使用的肥料品種易于形成面源污染;施肥技術落后,施肥不均衡;化肥和農藥包裝沒有使用說明或說明不恰當;農民缺乏相關的施肥知識,農業推廣不到位;農民環境保護意識比較淡薄。造成的后果:土壤污染嚴重,耕地質量下降;水體富營養化,水質安全降低;農產品質量下降,食物鏈與經濟鏈受到影響;污染事故頻率增加,經濟損失增加。同時由于化肥的過量使用,造成土地板結,隨著氣候的變化,板結的土地會釋放大量的氮氧化物,對環境空氣造成污染。
環境監測工作思路:調查不同地區的農作物種植結構與種植面積,化肥與農藥的使用種類與數量,分析化肥與農藥所能產生的污染物類型,針對主要污染的種類與分布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業面源污染物監測方案。分別選擇不同季節對不同地區的農田上空的大氣與土壤進行布點,針對施肥類型與農藥的使用選擇不同污染物因子進行檢測。并對雨季農田流出的水進行檢測。理清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因子、主要污染季節與污染總量,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提供詳實、科學的數據。
1.4 環境監測部門地下水監測業務存在問題與新的工作思路
地下水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城鄉居民生活、支持經濟社會發展和維護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下水監測是一項長期的基礎性工作,是認識和掌握地下水動態變化特征,科學評價地下水資源,合理利用與有效保護地下水資源的技術依據;是地下水資源管理,減輕和防治地下水污染及其相關的地質災害和生態環境等問題的基礎性工作。
地下水監測現狀:大部分地方的地下水監測還局限于使用所選監測點位現有的取水設施人工取水,帶回化驗室分析。而且監測點位較少,水樣代表性不強,采樣頻次較低,滿足不了機構改革后,對地下水污染指標數據實時掌握與監控的要求。前幾年很多地區,由于對重污染企業與小作坊監管不力,例如電動車行業的酸洗、磷化,小電鍍行業發展粗獷,環保監管跟不上,企業的高濃度含酸廢水、含重金屬的廢水直接通過深井排入地下或在地表挖坑自然滲漏,對地下水造成嚴重污染。有效治理地下水,地下水監測至關重要。利用迅速發展的自動化監測技術和科學管理措施,整合已有的水利、水文、供水、排水和第三方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地下水水位實時監控與管理系統。建立一套地下水水位遠程監測系統。依托GPRS網絡,集計算機技術、軟件技術、無線通信技術、測控技術于一體,實現地下水水位數據的遠程監測。監控中心可以通過互聯網數據采集系統查看所有監測井的水位數據與污染物指標數據,能夠實現數據的匯總、刪除異常數據,生成各種報表和需要的圖表,并實現系統數據庫管理功能。地下水監測系統準確掌握轄區內地下水水位、水質等數據最新的動態變化,可以及時對地下水采取保護措施,為保護與管理地下水資源提供數據基礎與技術支撐。
2 結論
新時期,環境保護工作形勢嚴峻,環境監測工作作為環境保護與管理的排頭兵,任重道遠。機構改革后,環境監測的業務又大大拓展,環境監測部門要提前謀劃,提高環境監測人員的業務水平與業務素質,加大環境監測的全過程質量控制,為全面完成新增加的監測業務出謀劃策。
參考文獻
[1]李曉俐.治理中國的農業面源污染[J].經濟研究導刊,2014(9):285-286.
[2] 郝少英.入河排污口調查中有關問題分析[J].山西水利科技,2014(3):68-70.
[3]史云,馮蒼旭.地下水動態監測技術現狀與發展[C].地下水資源配置與優化調度及污染防治技術.2010.
收稿日期:2019-05-19
作者簡介:黃超(1973-)男,本科學歷,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監測與環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