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濤 鮑佳
摘要:全氟化合物是一種持久性較強的有機污染物,其具有環境持久性、生物富集性、生物放大、生物毒性效應特征,是環境化學研究的重點內容。污染的農田施用會導致在土壤中積累大量的全氟化合物。研究分析污泥施用土壤中全氟化合物的生物有效性,可以分析了解全氟化合物的環境行為,也是文章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污泥施用土壤;全氟化合物;生物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X5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8-0-01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8.106
Bioavailability analysis of 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in soil applied by sludge
Song Tao,Bao Jia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Liaoning 110870,China)
Abstract: 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are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with environmental persistence, bioaccumulation, biomagnification and biotoxicity effects. They are the focus of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research. Contaminated farmland application can result in the accumulation of large amounts of perfluorochemicals in the soil. The study analyzes the bioavailability of 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in sludge application soil, and can analyze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which is also 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
Key words: Sludge application soil; Perfluorinated compound; Bioavailability
有機物污染性質是影響在環境中遷移轉化的關鍵因素。全氟化合物中的碳氟鍵具有強極性的特征。全氟化合物具有高穩定性的特征,通過加熱、光照、化學、微生物以及高等脊椎動物代謝等方式降解相對較為困難,可以與在組織中存在的蛋白結合在生物體內中積蓄,在通過食物鏈的生物放大作用給人體造成嚴重的影響。
1 污泥施用土壤中全氟化合物分析
1.1 環境中全氟化合物的主要來源
人類生活過程中的排放是全氟化合物的唯一來源。全氟化合物主要就是通過調聚法以及電化學氟化法兩種工藝合成。
通過研究發現,在環境介質中存在的全氟化合物主要就是通過兩種方式出現:第一中;直接來源或者直接排放。隨著生產、運輸以及使用、廢棄物等過程進入到環境中;第二,前體化合物降解獲得。也就是一些全氟化合物的前體物質進入到環境中,在生物代謝以及化學降解的影響之下形成的。
1.2 全氟化合物在生物體內與人體中的分布
全氟化合物在生物體中的蓄積模式與多數持久性的有機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其具有疏水疏油的特征,并不會遵循進入生物體中在脂肪富集的特征。其被生物體攝取之后會與蛋白質在血液中鍵合,在肝臟、腎臟以及肌肉等組織中出現不同程度的積蓄,具有較為顯著的生物富集性特征,可以通過食物鏈等方式實現其在生物種群之間的遷移轉化處理,在高級生物體內中富集,利用食物鏈在實現在生物種群之間的一種遷移轉化。
現階段,對于生物介質中全氟化合物的污染狀況主要就是在海產品、蛋類、動物組織、人體血液以及母乳等方面。
1.3 全氟化合物毒理效應
通過對環境中全氟化合物來源以及其遷移轉化研究分析,了解毒理效應可以為全氟化合物的生物性研究提供參考。
在全氟化合物環境中暴露的人類會出現急性或者慢性的中毒問題。此種物質并不遵循結構毒性的規律特征。其無毒或者毒性小的化學物與一些毒性較強的化合物在化學結構上來說并沒有嚴格的差異性,這種特征無疑給化學物毒性的判斷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要通過實驗的方式才可以確定全氟化合物的毒性特征。全氟化合物的毒性表現主要就是誘發肝中毒、發育毒性、免疫毒性以及內分泌干擾等因素。
2 污泥施用土壤中全氟化合物的生物有效性分析
2.1 土壤中有機污染物全氟化合物蚯蚓吸收
在土壤中含有的有機污染物可以通過兩種方式被蚯蚓所吸收。第一種就是蚯蚓通過脂質外表皮吸收溶解在土壤顆粒孔隙水中含有的有機污染物,這是一種通過脂質外表皮以及孔隙水、土壤顆粒三者之間分配的一個過程。第二,蚯蚓吞食的土壤中含有一些有機污染物,通過蚯蚓的消化道給研磨、分解,釋放有機污染物,被蚯蚓吸收利用。
全氟化合物性質與疏水性的有機污染物存在一定的差異,其會表現出不同類型的生物富集性規律特征。相關學者通過研究可以發現底泥中的全氟化合物可以被水蚯蚓富集化處理。而在生物富集因子并不會隨著全氟化合物碳鏈長度的增加而呈現增加狀態。
生物體中對有機污染物的生物富集以及其具體的生物種類、周邊環境等因素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關系。
2.2 土壤中有機污染物全氟化合物的植物吸收
疏水性的有機污染物可以通過兩種方式進入到植物體內:第一,植物利用根系直接的通過土壤溶液吸收含有有機污染物的物質,污染物會通過木質部在蒸騰流中通過被動傳輸的方式分配到傳輸的莖葉之中。第二,植物葉片會在大氣中吸收相關有機污染物,也可以沉降在葉片之上,有機污染物會利用葉面的氣孔進入到植物中,通過韌皮部分分配傳輸到其他相關組織結構中,有機污染物會受到污染物自身理化性質、植物的種類以及土壤性質、外界多種環境條件因素的影響。在不同土壤中生長植物對污染物的吸收、富集以及傳輸機制均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相同植物對于不同種類污染物的吸收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差別。植物在進行污染物的死后過程中會受到污染物的辛醇-水分配系統因素的影響,其不僅僅會受到污染物理化性質、植物種類等因素的影響,也會受到土壤的性質、外界的溫度以及種植環境、方式等多種不同環境條件的影響,這些因素的存在都會直接影響植物對不同有機污染物的吸收以及傳輸的影響。
相對于疏水性的有機物來說,疏水輸油PFASs植物的吸收以及傳輸規律的研究相對較少。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點內容。
2.3 污泥施用土壤中全氟化合物的生物有效性實驗分析
蚯蚓是在土壤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生物量動物類群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其分布范圍較為廣泛,對于多數的污染物均具有一定的富集作用,被富集的化學物質可以通過食物鏈傳遞給更高生級別的生物,威脅其健康。
在污染物中暴露的蚯蚓體內出現各種變化較為敏感,因此其是土壤環境污染物的指示生物,被認為是土壤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以及進行毒性評價的重要的標準實驗動物。進行土壤中有機污染物的生物可以利用性檢驗,其會受到土壤的理化性質、污染物的性質以及具體的污染程度、生物因素、生物以及有機物污染物接觸時間等多種不同因素的綜合性影響。
2.3.1 實驗操作
將清腸洗滌之后的條蚯蚓發放裝有1000g的污泥施用土壤的塑料盒中。土壤含水量約為30%,通過潮濕的濾紙覆蓋塑料盒,保持濕度進行避光培養30天。在第2d、5d、7d、13d、20d、30d取出進行6個平行樣處理;將3個平行樣中的蚯蚓在吸收實驗的采樣階段取出,將余下的3個平行樣的蚯蚓在30天之后進行排出實驗分析。通過清水處理蚯蚓,將其放置在濕潤的濾紙之上清腸24小時,在通過清水洗凈,通過濾紙吸收水分,在承重之后在-30℃的冰箱中進行冷凍保存處理。
在實驗30天之后,可以將蚯蚓放入在不含有全氟化合物 的環境中進行排出實驗,分別在實驗之后的第2天、五天以及13天、20天、30天進行處理。
2.3.2 實驗結果
通過溫室實驗分析,了解七種污泥使用土壤中全氟辛烷磺酸、全氟辛酸、蚯蚓富集,可以發現在污泥施用土壤中的兩種物質被蚯蚓吸收、排出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一級反應動力學公式進行擬合分析。相對于全氟辛酸來說,蚯蚓對于全氟辛烷磺酸有著較大的吸收速率,排出的速率以及較長時間之間可以實現吸收的均衡性。蚯蚓對于全氟辛烷磺酸的生物富集因子BAF在1.54-4.12區間范圍中;、全氟辛酸生物富集因子BAF在0.52-1.34區間范圍中.BAF會隨著土壤中污染物濃度則增加而呈現減小的狀態。
通過多元線性的逐步回歸方式進行研究分析,分析生物有效性。可以發現在蚯蚓體內中全氟辛烷磺酸含量為87%,去高于十月底啊他要讓只不過全氟辛烷磺酸濃度與土壤有機質含量的變化與影響。全氟辛酸在蚯蚓體重的含量為91%,也是受到蚯蚓體重中的全氟辛酸濃度以及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影響。
在土壤中全氟PEASs是直接影響蚯蚓中PEASs的關鍵因素。土壤中PEASs的含量與濃度越高,則蚯蚓的富集量則就會相對較大。而在土壤中有機質量越高,蚯蚓的富集量則相對越小。
3 結束語
飲食是PEASs進入到人體中的重要途徑,了解PEASs在污泥施用土壤中植物吸收傳輸機制,了解PEASs在土壤、植物中的遷移以及變化規律,分析PEASs的生物有效性,可以為視頻安全風險評價以及PEASs控制管理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參考文獻
[1]楊美玉,羅力,陳衛鋒.生物炭對污泥施用土壤中三氯生生物有效性和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J].環境科學學報,2018,38(12): 228-234.
[2]馬雙進,陳啟敏,張永利.熟污泥改良土壤中Cd的形態分布特征和生物有效性[J].生態毒理學報,2018(6):360-368.
[3]黃黎粵,丁竹紅,胡忻.生物炭施用對小麥和玉米幼苗根際和非根際土壤中Pb、As和Cd生物有效性的影響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9,38(02):106-113.
[4]張宏娜,溫蓓,馬義兵.大田條件下污泥施用土壤中全氟烷酸化合物的玉米吸收和傳輸[J].環境化學,2018,37(09):6-15.
收稿日期:2019-07-10
作者簡介:宋濤(1990-),男,漢族,研究生,初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