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非非

滁州老年大學竹笛班已經開辦多年,學吹竹笛的中老年朋友個個都學得很認真。但年老氣短是老年學員存在的普遍現象,吹起竹笛來,總覺得上氣不接下氣,力不從心。怎樣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呢?在多年的竹笛教學實踐中,我嘗試把“循環換氣”這一吹奏技巧傳授給學員們,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循環換氣”比較難,可是只要方法正確,堅持練習,學員很快就能掌握。“循環換氣”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要訓練“擠氣”。顧名思義,“擠氣”就是壓縮口腔的空間,利用嘴唇的力量將口腔里的余氣,用舌頭慢慢地往前推送,吹響笛子。這一過程的要領,是讓學員們明白是“擠”不是“吹”。“擠氣”是口腔里的方法操作,用語言很難解釋得很清楚,為了讓學員們盡快地掌握,我采用比喻模擬的方法進行講解。我讓大家在嘴里含一口水,讓他們把上下嘴唇并緊,讓舌頭把水擠成條水線飆出來,從而讓大家明白了這就是“擠氣”時的感覺和方法。
其次要訓練“擠音”。掌握了如何擠氣,下一步就要在竹笛上,一個一個音階地做擠音訓練,利用擠出的氣流把竹笛吹響。由于口腔里的余氣很少,這個吹響的過程很短暫,也就是一二十秒的時間。要把每一個音階都能夠正確地擠出聲音,是需要一個訓練過程的。在訓練過程中,低中音較容易擠出,要注意加強嘴唇力量,才能訓練高音區域的擠音。把音階順利地擠出后,緊接著就是在擠出聲音的一剎那,和吹出的長音無痕跡地連接,有的學員幾分鐘就能掌握這一方法,有的學員則要耐住性子慢慢找感覺。
第三步要訓練“吸氣”。即讓學員學會邊擠氣,邊用鼻子吸氣,在一秒鐘之內同時進行。這一步很難,因為這與人的生理現象相違背,必須要耐心地多做訓練。吸氣時渾身要放松,可以把手背靠近嘴唇,體會擠出的氣流和吹出的氣流不間斷。也可以把一根吸牛奶的吸管,一頭含在嘴里,一頭放在有水的杯子里,做擠氣和鼻子吸氣的訓練,讓水中的氣泡循環不間斷。
最后訓練“循環移氣”。完成了擠氣、吸氣的訓練后,我們要把口腔擠氣、鼻子吸氣、正常吹氣結合在一起,先做打顫音的訓練,學員剛開始做時肯定是斷斷續續的,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把握竹笛吹奏的“循環換氣”的技巧后,能讓笛音不間斷。要特別注意的是讓吸進的氣息,迅速地往下沉,做到氣沉丹田,而不是老提在上面,那是“假吸氣”。循環換氣維持不長,待要吸換的時候,又要迅速地往上提至胸部,如此在體內做上下循環。
“循環換氣”的要旨是鼻吸口吹,與人的日常呼吸習慣相違背,所以也就成了學習的一大難點。可是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決心,認真訓練,少則十天半個月,多則一個月學員便可掌握。個人的單獨訓練有些枯燥,沒有毅力很難堅持下來。所以建議教師在課堂上對此進行教學和訓練,大家共同學習,能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和氣場,幫助學員盡快掌握這一技巧,從而吹出自己心儀的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