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毓珍

摘?要:“學生學習共同體”的建設可以加速學生們的成長,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另外“學生學習共同體”的建設還可以促進小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快速提高其學習成績。但是在“學生學習共同體”的建設和實施的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那么本文就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共同體”的建設和應用為主要內容,進行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學生學習共同體;教師定位;組織策略
隨著我國教育體系的不斷改革深入,小學數學教育越發的被人們所重視,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實施中,小學數學教師們也紛紛開始引入新型教學方式。而“學生學習共同體”就是其中極為成功的案例。“學生學習共同體”的建設可以加速學生們的成長,提升學習效率。“學生學習共同體”的建設可以提升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習成績。
一、 “學生學習共同體”建設的教師定位
(一)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
在“學生學習共同體”中教師的定位也需要發生轉變,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小學數學教師的任務極其繁重,不僅需要在課前準備教案,還要針對不同學生做不同的調整和規劃。在課堂教學上講授的知識大部分都是固定的,給學生自主思考的范圍并不大,導致學生思維模式固化不能開拓,所以成績也就不是特別理想。而在新課程改革后,我國教育體系越發注重小學生基礎素質培養,對于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開拓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才有了“學生學習共同體”的建設和實施。
(二) “學生學習共同體”教師定位的轉化
在教師應用“學生學習共同體”來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時候,自身的定位就要隨之變化,不能再依照陳舊的教學方式。教師要將眼光放遠,訓練學生的動腦能力,使學生的思維運用發揮作用。教師要從主導者變成輔助者,尤其是在課堂教學的時候,應將學習內容進行歸總,提煉出大綱,指出道路由學生自行發起拓展和研究,教師再加以修正就能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改變,日積月累的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且在此基礎上還能使學生的思維模式得到開發,使學生的學習成績得到提升。
(三) 教師教學理念的轉化
在新課程改革中,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理念應跟隨時代發展所需,陳舊的教學理念應摒棄掉。在小學期間學生的思維模式尚在萌芽發展中,而數學教育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模式運轉變得靈活。固化的知識傳遞會使學生的大腦利用率大幅減少,一味吸取教師的學習經驗會使學生的知識面限制在教師所學所懂的范疇內,導致學生的學識不能得到開闊。所以教師應具有教學方式的實時創新精神,融合類似于“學生學習共同體”這樣優秀的教學理念,使學生的學習環境變得靈活,發揮自己所長,在與同學交流和探討中,延伸自身的思維模式,融合他人的學習成果,進行自我總結。
二、 “學生學習共同體”建設的意義
(一) “學生學習共同體”的意義
“學生學習共同體”并不是指一個班級所有學生組合在一起進行學習,相反學習共同體的前提是需要個體成員承認并認可這個團體,同時所有成員的關系是相互協作的,并沒有任何職務,所有個體成員在團隊中都是中流砥柱,缺一不可。
融入團隊首先要改變觀念,“學生學習共同體”并不會制約任何一個成員,打造“學生學習共同體”是為了成員間互相學習,齊頭并進。同時個體成員必須以團體為中心擴張思考面,說話方式要進行改變。例如,“我們該怎么做”:“我們大家集思廣益”,摒棄個人主義,這種團隊才叫做“學生學習共同體”。
(二) “學生學習共同體”的作用
學生的學習歷程就像是歐洲中世紀的開拓騎士,手持長劍,披荊斬棘開拓國土,而學生的學習開拓,手中長劍便是紙筆,開拓的則是無限的學識文思。“學生學習共同體”是所有一心想要有所成就的人結伴而行,他們通過彼此間的知識碰撞,共同開拓前進的路。
(三) 新課程改革下數學教學的“學生學習共同體”實施意義
數學這一學科在小學課程教育中最為靈活多變,對學生的思維邏輯要求很高。隨著當今社會物質生活的不斷改變,學生的先天發育都極為完善,使得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都極具天分。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學習中,總有理解更為透徹的“達者”,所以“學生學習共同體”建設可以使學生們彼此間相互交流學術,互相啟發、互相補充。
三、 “學生學習共同體”建設的組織策略
“學生學習共同體”的建設是為了讓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互相扶持,互相交流,從而達到小學生自主學習和團體學習的目的。所以在組建時為了使“學生學習共同體”呈現生動、開放的學習環境,部分學生的思想要發生轉變。如果將“學生學習共同體”比方成一個數據庫,每個成員都應成為數據吸收系統,在數據庫不斷壯大的同時,才能做出反哺,思想不能得到統一的同學無法融入團隊的協作中,所以必須做出改變。
“學生學習共同體”在課堂上帶來的效應是極為靈活的,傳統教學中的種種弊端都能被其所遮蓋。學生在課堂上各抒己見,互相溝通交流,使固定的知識,變得具有流動性,知識通過理解進入每個學生的大腦中,再通過思考,快速流轉加以印證后結合自己的理解再次流入到另一個學生的大腦中,這樣流動性知識會使學生的學習態度直線上升。同時課堂的氛圍和課堂教學的成果也具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在課堂上每一個人都是主角,圍繞著“學生學習共同體”這一團隊進行互相補充,完善,教師的任務則只需要將知識點講解后協助學生們在正確議題的討論中,然后把握進度即可。
(一) 基于“挑戰性話題”的學習共同體
學生的學習興趣大部分來自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所以具有新鮮和挑戰性的話題可以使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峰值。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們學習《解方程》一課時,教師在上課之前先交代學生們課前預習,上課時要提問學生們相關的知識點。在課程正式開始后老師首先講解解方程需要的知識基礎,然后將解方程的規則也進行一一講解。隨后在黑板上寫出了例題:x-18=56求未知數的解。并且讓學生們互相討論。在圍繞“學生學習共同體”的共同探究下,邀請一名同學上臺進行解答:
x-18=56
解:x-18+18=56+18
x=74
驗算:74-18=56
答:未知數為74。
在學生答題結束后,教師給予了掌聲并進行了分析:“這題是方程運算中最基礎的題目,內容只涵蓋了基礎運算的加減法,只要消掉等式左邊的‘-18。所以,利用等式的性質:等式兩邊同時+18,就求得未知數的解了。”教師再出示一道例題:3x-18=6,還是由學生們研究,隨后學生可以自主到黑板上解答:
3x-18=6
解:3x-18+18=6+18
3x=24
x×3/3=24/3
x=8
驗算:3×8-18=6
24-18=6
答:未知數為8。
讓學生講解過程后,教師總結:“這道題,涉及的基礎運算法則融入了乘除法和加減法,在運算順序上分為兩個步驟:先消掉‘-18,利用等式的性質:等式兩邊同時+18,求出3x的總數為多少;再消掉‘×3,利用等式的性質:等式兩邊同時除3,最后得出方程的解。同時將x=8代入原方程進行驗算。”學生們在聽完教師總結后迅速結合共同學習的結論,解方程的思路更清晰了。
“學生學習共同體”在這堂數學課程中,體現了非凡的作用,在尚未接觸的領域,學生們通過討論和教師的講解就能靈活轉變,并得到正確的結果。具有挑戰性的新鮮事物果然能使學生的學習態度發生巨大的轉變。
(二) 基于“自主性活動”的學習共同體
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是良好學習習慣之一,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在學生們互相交流學習的時候可以大幅度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判斷能力。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乘法分配律》一課時。首先通過比較幾組不同的算式:
78×24+24×22
36×45+36×55
……
(78+22)×24
36×(45+55)
……
發現計算過程不同,結果一樣。隨后,要求學生們交流生活中應用此規律的案例,并上臺與大家進行分享。通過再討論,學生們都得出更多的結論,并在小范圍內再次分享。例如:買書、賣服裝、求長方形的周長等。最后,老師帶著同學們去解決買運動服的問題。并且提出一些相對應的學習思路,幫助那些數學有困難的同學,隨后同學們開始動手計算。最后由各個小組的代表進行匯報,從而得出了結論:(a+b)×c=a×c+b×c。然后同學們還可以針對“如何根據算式改編案例”這一問題展開了唇槍舌戰。教師一邊檢查核算結果,一邊記錄方法措施。
整堂課教師都是以輔導者的身份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并沒有參與討論和研究,但同樣收獲巨大,學生們不僅掌握了分配律的相應知識,還對學生成績差的同學伸出了援手,進行幫扶。所以在“學生學習共同體”的溝通前提下可以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得到飛速成長,同時還可以帶動其他學生一起進行自主學習,改變學習態度。
(三) 基于“學習單位與小導師”的學習共同體
“學生學習共同體”中個體成員的學習成績各不相同,在相互學習探討時,總是學習優異的成員幫助學習較差的成員。這也就使學習單位內出現了讓人信服的“小導師”。在自身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幫助其他同學。
例如,教師在講解《多邊形面積》一課時,有的同學對教師所講解的內容掌握并不完善,在教師允許開始通過學習單位進行討論的時候,個別同學會提出問題,并希望所有成員幫忙解答和分析。在問題提出后該學習單位的“小導師”迅速進行問題統計,并以此開始討論,由自身為表率開始闡述此課的知識點,結合自身理解條理清晰的講給所有成員,隨后別的成員也開始講述自身所理解的內容,隨之得到了結論,這位同學對所得結論一一進行記錄和對比,也完善了自身所學內容,并對所有同學表示感謝。
四、 結束語
新課程改革促進了小學數學教育的創新,教學方式的“百花齊放”,更進一步證明“學生學習共同體”的實施對小學數學教育的作用極為顯著。時代發展為我國教育事業帶來的便利。不同的教學方式對應不同的課程內容,在未來的時間里,不僅僅數學教育可以應用,各門學科教師都應吸收新的教育改革成果,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更卓越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單薇潔.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共同體”的建設[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0):71-72.
[2]周敏.在對話中建設學習共同體——淺談語文課堂教學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3(s1):34-35.
[3]王詠梅.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下),2012(4):155.
[4]張芹.心中有學生?腦中有教法——淺談新課改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新[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2):128.
[5]陸道云.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