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利明
摘?要:深度學習是為了讓學生在獲取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進一步把握學科發展規律,能夠主動利用自己的認知能力展開理論學習,根據實際需求靈活遷移,切實提升課程教育教學效率。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應該要不斷深化初中生的學習程度,不斷強化初中生的歷史學科能力。本文將從現階段初中歷史教學的主要問題,以及因地制宜展開深度學習教學改革的有效策略兩方面入手,全面分析初中歷史教師落實深度學習理論的相關問題,希望可以為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改革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初中歷史;深度學習;現狀問題;實施策略
一直以來,如何有效傳授歷史知識是歷史教師所思考的基本問題,不管是常規的“灌輸教育”,還是現在新課改所提出的生本改革,都是為了讓學生們學到豐富的、實用的歷史知識。但是,初中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一直停留在表層含義之中,并不能做出歷史解釋,或者以史論今,無法以發展性眼光看待歷史知識。在現代教育理論中,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已經成為基本任務,而前提則是建立在學生深度、全面理解歷史知識基礎之上。所以,初中歷史需要實施深度學習理論,以便為核心素養教學做好準備。然則,初中歷史教學現狀卻十分令人擔憂。本文將從依然存在強烈的功利性目的、學生依然習慣依賴機械記憶、歷史學科的教育價值被忽視三個角度分析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問題。
一、 初中歷史教學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 依然存在強烈的功利性目的
我國實施的九年制義務教育,這就從某種程度上給初中生、教師帶來了一定的應試壓力,因為學生必須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與考試成績進入高中教育,否則很可能會失去接受高中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的機會。由此,初中歷史教師則會隨著中考歷史的考點、解題策略等約束學生的歷史思維,不斷布置知識識記與作業練習任務,導致初中生無法思考學歷史的目的、意義,只是單純地將歷史學科看成是應試任務,依然堅守著功利性學習目的。眾所周知,觀念、意識一直影響著一個人的言行舉止,而這一功利性教學目的也泯滅了歷史教育的本質目的,逐漸走進應試教育機制。
(二) 學生依然習慣依賴機械記憶
歷史學科屬于文科,而文科最基本的性質便是識記任務繁重。為了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大多數學生都會選擇死記硬背這種機械的學習方法,在短期內應付各類歷史考試、練習任務。由于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科任務難度不大,反復的知識記憶可以在短期內看到學習成效,所以初中生會認為這種學習方法是科學的、有效的,進而養成了依賴心理,不再主動思考與探究,只會被動接受教師的知識講解。長此以往,即便學生產生了認知疲憊感,也難以及時扭轉不良的學習方法。
(三) 歷史學科的教育價值被忽視
說到歷史,人們的第一反應便是已經發生的事情,認為過去的事情與現在的生活并無關聯,所以打心底里是十分輕視歷史學習的。然而,人類歷史本身是一個發展中的動態過程,沒有過去也就沒有現在與未來,所以初中歷史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以史論今等多種能力,使其學會借古鑒今,吸取歷史教訓。
針對初中歷史教學現存的主要問題,歸根究底是初中生對歷史學科的認知十分膚淺,無法有效理解歷史內涵。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積極實施深度教學改革,促使初中生從現實角度分析學習歷史的教育意義,嘗試利用歷史規律解釋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全面促進初中生社會認知能力的有效發展,使其變得成熟、完善。下面,本文將從引導學生自主建構歷史知識意義,使其把握歷史規律;引導學生積極遷移歷史知識,在“做中學”中深入理解歷史內涵;鼓勵學生質疑討論,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全面發展三個角度分析初中歷史實施深度教學理論的有效教學策略。
二、 初中歷史實施深度教學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 引導學生自主建構歷史知識意義,使其把握歷史規律
實施深度教學改革的首要步驟就是要轉變初中生的歷史學習方式,使其自覺發揮多種感知覺能力來感受歷史、分析歷史與探究歷史。對此,初中歷史教師要貫徹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促使初中生自主建構歷史知識意義,使其深入分析每一個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與客觀性,從歷史背景、發生過程、最終結果、歷史影響等多個角度來探究歷史規律,做到深入理解,牢固記憶。除此之外,豐富的歷史探究活動還可以豐富初中生的有效學習經驗,提高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做好充分準備,更好地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價值。因此,組織歷史探究,是一項勢在必行的改革活動。
就如在“百家爭鳴局面”一課教學中,我就引導本班學生自主探究本課知識,希望他們可以在課前全面收集教材中、網絡上、歷史專業著作中等多個文獻來源中關于百家爭鳴的相關資料,分析當代背景下諸子百家的相關內容,形成百家爭鳴局面的原因與百家爭鳴所產生的歷史影響。在現實生活中,學生雖然沒有全面了解百家爭鳴的相關內容,但是或多或少接觸了孔子、老子等思想家所提出的部分主張,所以他們對本課知識是十分感興趣的。另外,初中生也漸漸習慣了通過網絡、圖書等收集歷史資料這種學習活動,所以他們很快便可自主展開歷史探究。然后,學生則可在歷史課堂上分享個人所學成果。為了節省教學時間,我會先將六個學生分成一組,鼓勵學生與小組成員互相分享,對比各個成員的資料內容,系統分類、歸納,最終形成小組結論。進而,小組便可輪流在課堂上展示合作結論,通過資料展示與講解活動擴大交流面,進而由我引入教材內容,糾正學生所得出的不當結論,規范學生的探究成果。接下來,在課堂小結中,我會利用知識結構圖展示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原因,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與形成發展,百家爭鳴的結果與長遠的歷史影響等多個主要內容,引導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歷史知識。實踐證明,以學生為中心的歷史探究會大大激發學生興趣,使其深刻理解并牢固記憶本課知識,切實實現有效教學。
(二) 引導學生積極遷移歷史知識,在“做中學”中深入理解歷史內涵
學習歷史并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們了解人類歷史的過去,還是為了讓學生們自主利用歷史規律解釋現實問題,學會吸取歷史教訓,避免人類社會發展出現倒退問題。從這個層面來說,引導學生積極遷移歷史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也十分必要,需要初中歷史教師組織豐富的歷史實踐,讓學生自主參與問題解決過程,使其在“做中學”活動中提升個人社會認知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初中生可以積極應用歷史知識,那么他們也可更深入地把握歷史知識,知道歷史與現實的內在關聯,從而切實實現深度教學改革。
就如在“活動課: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一課教學中,我就要求本班學生自主調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與發展,收集從古代到現代的常見節日風俗,由此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初中生很喜歡熱鬧,對各個節日的慶祝方式印象很深,而且我國現代人們也一直延續著舉辦傳統節日活動的習慣。因此,學生們的認知經驗是比較豐富的。進而,學生就需結合自己的認知經驗參與本輪歷史實踐,從歷史文化角度匯總各個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起源與習俗。在實踐調查活動中,學生會自然而然地積累豐富的歷史知識,了解各個歷史人物與歷史故事,感受古人對這些傳統節日的希冀與期許,逐步深化自己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為了提高實踐效率,我要求學生自由分組,以“春節組”“中秋組”“端午組”“清明組”等主題小組推進歷史學習,然后再讓各個小組在歷史課堂上展示本組實踐成果,從而切實優化歷史課堂環境,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使學生在歷史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歷史素養。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本輪歷史探究以傳統節日文化為主題,所以本輪實踐活動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使其自愿繼承與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由此落實家國情懷教育,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
(三) 鼓勵學生質疑討論,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全面發展
質疑是創新的前提,也是深度學習的基本特征。在深度學習活動中,初中生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知識接收者,而是一個主動思考、自主探究的主體,會結合自己的思考與分析展開歷史探究,避免人云亦云,而是會得出個性化的歷史結論,根據歷史學科的具體特征完善歷史思維。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討論,讓學生們客觀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與歷史影響,鼓勵學生表現自己的價值觀。
就如在“秦統一六國”一課教學中,我就鼓勵本班學生就秦始皇這位歷史人物展開客觀評價,希望學生們可以通過評價秦始皇的功過事跡形成實事求是的歷史態度與辯證性的歷史思維。部分學生認為秦始皇是難得一見的“千古一帝”,因為他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歷史人物,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且真正實現了統一全國的偉大理想。而且,秦始皇也是一個十分有智慧的人,因為秦始皇的墳墓到現在也未被考古學家找到,且秦朝的兵馬俑也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被列入非遺項目。但是,本班其他學生卻并不認同這種說法,指出秦始皇雖然統一六國,但是卻沒有以仁愛之心治理國家,而是選擇了殘暴執政,導致普通民眾過上了水深火熱的日子,所以雖然統一了六國,且違背了治國者要以民為天的本質。另外,秦始皇還追求長生不老術,奢侈無度,犧牲了許許多多的戰士。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深度教學改革不僅可以發揮歷史學科對學生終身發展所起到的長遠教育價值,為歷史領域的研究人員培養一批儲備力量,還可以在短期內提升學生的歷史應試能力,使其有更多的選擇權與自主權,可謂是一舉多得。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積極落實深度教學改革,優化初中歷史教學結構與環境,促使初中生在自主學、質疑創新、實踐應用等多種活動中形成良好的歷史素養,完善學生的素質結構。
參考文獻:
[1]吳慶華.促進深度學習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研究——以人教版“美國南北戰爭”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3):45-49.
[2]湯曉珊.初中歷史“深度學習”視角下的教學設計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8(2):22+35.
[3]何麗婷.基于“深度學習”背景下初中歷史活動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6):94-95.
[4]沈志偉.初中歷史“深度學習”視角下的教學設計探索[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7(5):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