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利華


摘?要:本文提出了基于圖式理論的高三英語主題式教學模式——以課程標準中三大主題語境32子主題為綱,結合教材內容及高考試題整合教學內容,圍繞主題選編目標詞匯、語法,編制導學案,使目標語言知識在基于主題意義的“詞——句——文”梯度任務中,與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訓練巧妙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有效構建、激活圖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圖式;語言知識;語言技能;主題式教學模式
一、 問題的提出及理論背景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英語學科的教材內容、課程標準、考綱要求也一直在改革,英語教師們如果不主動提升教學理念,教學效果必將大打折扣。在多次研讀《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后,筆者對之前的高三教學模式進行反思,覺得存在以下問題:語言文化知識復習和語言技能的訓練缺乏主題意義的引領,未能以語篇為依托,變得支離破碎,成了無本之木,復習效果自然欠佳。針對這種狀況,筆者嘗試基于圖式理論的主題式高三英語教學模式,以期提高高三英語教學有效性。
圖式的概念最早由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該理論認為圖式是認知的基礎,人們在接受新信息前,頭腦中已經儲存了很多知識(即圖式),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圖式表現為背景知識結構,學習理解的過程就是輸入的文字信息與大腦中儲存的知識結構相互作用的結果(秦建棟2011),如果學習者缺乏與學習材料相關的圖式,或者輸入信息沒有激活相關圖式就不可能得到圖式反饋,理解過程就會發生“短路”。
圖式一般可分為三種:內容圖式、形式圖式和語言圖式。語言圖式是語言知識結構的總稱,包括語音、詞匯和語法三個方面;內容圖式是關于文章內容的背景知識的相關結構;形式圖式是指篇章結構、文體特征等方面的知識。
二、 基于圖式理論的高三英語主題式教學模式
該模式結合課標、考綱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取舍、組合、拓展,它以2017版英語課程標準制定的三大主題語境32子主題為基礎,梳理從必修1到選修8的教材內容,將同主題的不同單元整合為一個新的主題復習模塊,集中復習。每個模塊的內容既包括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又涵蓋以完形填空、閱讀理解、短文填詞、書面表達等圍繞主題進行的聽、說、讀、寫語言技能訓練。
該模式計劃讓學生從詞匯——句子——文章的梯度學習任務中,大量輸入與主題相關的語言知識,并通過多次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有效循環和提升對目標內容的掌握效度,幫助學生在每一個層次的學習中擴展、系統化知識結構,建立學習優勢,豐富包括語言、內容和形式的各種圖式,使學生在各種語言技能訓練中將新舊知識密切聯系起來,激活圖式,在有效的語言輸出中鞏固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
三、 具體操作
(一) 確定話題、整合配套學習材料
筆者以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主題語境部分的內容要求為綱,將話題范圍確定為三大主題語境10個主題群,并在此基礎上對教材(2003人教版必修一至選修八)、近十年高考閱讀、完形填空、書面表達以及維克多英語《高考總復習全效新方略》等材料進行歸納和整理(以主題語境“人與自我”為例):
人與自我生活與學習做人與做事
Book 1 Unit 1 Friendship
Unit 2 England around the world
Book 5 Unit 5 Theme parks
Book 3 Unit 2 Healthy earing
Book 5 Unit 3 A healthy life
Book 7 Unit 1 Living well
Book 1 Unit 5 Nelson Mandela
Book 4 Unit 1 Women of achievement
Unit 2 Working the land
Book 5 Unit 1 Great scientists
其中圍繞主題語境“人與自我”下的子話題——優秀品行、正確的人生態度以及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筆者從近年高考試題中抽取了以下材料:
閱讀材料:2015年福建卷D篇:勇敢面對挫折,追求夢想
2015年安徽卷B篇:團結就是力量
2016年全國Ⅰ卷A篇:四位杰出女性的事跡
完形填空:2015年湖北卷:誠實的回報
2016年全國Ⅰ卷:卡車司機英勇救助他人的事跡
2017年全國Ⅱ卷:回憶一位樂于助人的學生
書面表達:2015年福建卷:寫一篇關于“鑿壁偷光”的短文
2016年北京卷:向英國朋友介紹一位你喜歡的中國歷史人物
(二) 編織主題詞匯網絡及鞏固——學習理解
指導學生在主題模塊所屬單元內容中歸納相關語言知識(包括單詞、短語、句式),進行主題詞匯的初步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以頭腦風暴或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合作學習,利用學生之間的信息差,激發學生多角度的思維活動,激活學生所掌握的話題相關詞匯。
教師整合從各種材料中歸納、整理出來的主題詞匯,根據構詞法、詞性等方式編制主題詞匯導學案,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進行學習;再通過聽寫、英漢互譯、完成句子、關鍵詞造句等方式幫助學生鞏固目標詞匯,編織主題詞匯網絡,完成以主題詞匯為核心的語言圖式的構建。下圖為子主題“不同民族文化習俗與傳統節日”話題詞匯思維導圖。
(三) 主題式閱讀、聽力訓練——應用實踐
教師圍繞主題選編體裁多樣、語言地道規范、長度適中、難度相似于高考試題的文章,使學生在大量同主題文本材料的閱讀、聽力訓練中,得益于主題詞匯的不斷復現,梳理、總結相關語言知識,不斷加深對其的理解;又在圍繞主題的不同文本的閱讀和探討中鍛煉提高了閱讀策略,對該主題文章的寫作特點、篇章結構、文體特征產生更深刻的體驗,順其自然地進行了形式圖式的構建、拓展、強化。
該環節還有2個積極意義:首先,之前的主題詞匯學習環節已經幫助學生們積累了相當的主題語言知識,因此在閱讀、聽取同一主題的文本材料時,他們的相關圖式會得到強有力的刺激而被有效激活,從而使學生在技能訓練變得更加輕松,更加自信。其次,大量閱讀同一主題的文本材料,不僅有利于學生內化目標語言知識和對該類型文章結構特點的把握,也進一步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話題語言,為下一階段的有效輸出做好充分的鋪墊。
(四) 基于同一話題的有效輸出——遷移創新
之前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構筑了較系統的詞匯、語法知識網絡,最后則要通過設計基于同一話題下的說、寫活動,讓學生在熟悉的語境中水到渠成地活用主題詞匯表達個人的情感和觀點,夯實目標語言知識,訓練思維,提升語言素養。
語言輸出的訓練形式以短文填詞和書面表達為主,前者訓練學生在語境中準確運用目標詞匯,后者則訓練學生在相似主題語境下靈活運用相關主題語言知識。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和鼓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指導學生圍繞主題發散思維,有效激活已有的語言、內容、形式圖式,為后續的語言輸出訓練做好充分的鋪墊。
四、 結語
基于圖式的高三英語主題式教學模式不再拘泥于教材,使每個階段的學習都緊緊圍繞某一主題語境,依托新鮮的語篇語料,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更具有吸引力,教師在每一個環節引導學生學習、內化目標語言知識,由量變到質變,創建和豐富語言、內容、形式圖式,并在之后的技能訓練中激活、運用相關圖式,使學生在后續的環節中都能充滿優勢,更具信心。同時,該模式將語言知識的復習鞏固與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提高有機融合,知能并舉;讓教學活動從詞到句,再從句到文循序漸進、有效循環、環環緊扣,難度呈螺旋式上升,讓學生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在復現中熟練,在鞏固中提升,在使用中深化。
雖然筆者堅信該教學模式契合英語教學規律,能夠有效提升高三英語教學效率,但切實它還有一些方面亟須完善,如:如何使之能全面涵蓋考綱要求的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確保第一輪復習的全面性;如何在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培養中有效循環和提升目標語言知識而不是簡單的重復;如何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語言思維能力,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等等,這些都需要筆者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切實提高高三英語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秦建棟.圖式—遷移理論與外語教學[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11(6):19-21.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潘云梅,段湘萍.英語閱讀教學中的詞匯處理:循環與提升[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4]陳鳳梅.2013.基于同一話題的高三英語寫作教學[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3(1):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