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 薛英利
[摘要] 近年來,醫患關系日益緊張,經常會在報紙、電視新聞、微博等地方看到由于醫患關系不和諧所引起的各種矛盾沖突事件,嚴重影響了社會秩序的和諧發展。醫患關系是在醫患交流過程中建立起來的,醫患會話是醫患關系的直接體現。目前,醫患會話已成為語言學、醫學管理及社會學廣泛研究的話題。本文從社會語言學中語用學的獨特視角分析醫患會話可行性研究領域,從醫患會話角度出發,詳細探討了社會語言學與醫患會話之間的關系,并進一步提出了基于社會語言學語用視角下的醫患會話原則,以期能夠有效促進醫患之間的會話交流,實現醫患關系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 社會語言學;門診醫患會話;語用研究;原則分析
[中圖分類號] H136?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9)08(b)-0176-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tense. Newspapers, TV news, Weibo and other places often see various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caused by the disharmony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der.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was established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The doctor-patient conversation is a direct reflection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t present, doctor-patient conversation has become a topic of extensive research in linguistics, medical management and soci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udy field of feasibility about doctor-patient conversation from the uniqu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in sociolingu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ctor-patient convers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linguistics and doctor-patient conversation in detail, and further proposes the principle of doctor-patient convers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which intended to effectively promote conversa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and achiev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Key words] Sociolinguistics; Out-patient doctor-patient conversation; Pragmatic research; Principle analysis
醫患會話是指在醫院或診所工作過程中,醫生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進行的口頭會話[1]。20世紀70年代,國際社會正式將醫患交際作為一門研究領域,引起了許多醫學管理者、研究者以及語言學家的高度關注,他們分別從不同角度展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國內關于醫患會話的語言學研究大致上可以分為兩種流派,一種是具備語言學背景的研究學者,其研究成果通常都帶有較為明顯的實證、描寫、借鑒、發展等特征,具有一定的西方語言學理論色彩;另一種則是具備一定的漢語語言學和醫療實踐管理背景的學者,其研究大多是在漢語語言學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的醫療實踐和管理知識[2]。社會語言學將語言學和社會學相結合展開研究,其研究成果不僅對語言教學領域產生的深刻的影響,還有力地推動了法律、商業、醫學等領域的創新變革。
1 醫患會話的特點
作為醫患交流的一種口頭會話形式,醫患會話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1 知識圖式的不對稱
在醫患交流的過程中,一方面,醫院掌握著醫療管理信息,另一方面,醫生掌握著醫學知識和技能,而患者既不具備醫學知識、技能,也不了解自身疾病的成因、發展趨勢,這就使醫生和患者在進行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存在著知識圖式不對稱的情況[3]。
1.2 權勢的不對等
鑒于患者和醫生在醫療體系中分別處于不同的地位,醫生通常代表的是醫院機構,屬于強勢的一方,負責幫助患者恢復身體健康,患者則處于相對弱勢的一方,只代表個人,到醫院來是為了尋求康復治療的幫助,故而從權勢機構上來看,醫患會話交流過程中,醫生和患者的權勢地位處于一種不對等的狀態[4]。
1.3病情信息的不對稱
除了因知識圖式不對稱引起的信息不對稱以外,醫患互動會話過程中還存在著另一種形式的信息不對稱,即患者在自身病癥、病史等方面掌握著較多的信息,而醫生則必須通過問診、檢查等手段才能夠獲得這些內容,醫學上將其稱為病情信息的不對稱。
社會語言學理論認為,醫生與患者在各個方面關系的不對稱是醫患會話最主要的特征,但反過來,合適恰當的醫患對話也能夠改變這種不對稱的現象。因此,從社會語言學視角來研究醫患會話有助于進一步揭示、了解醫患會話中的權力關系,從而達到規范醫患會話語言使用,消除不對稱的現象,構建一個友好、合作、互動的和諧醫患關系。
2 社會語言學與醫患會話的關系
從目前已有的研究資料來看,社會語言學與醫患會話之間的關系主要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語域和語體問題
語域是社會語言學研究領域常見的一個術語,韓禮德將語域分為三個層面,分別是范圍、方式以及對象[5],其中,范圍是指說什么,為什么說;“方式”是指以什么樣的方式傳達信息;對象則是指對什么人說。基于語域層面,可以將醫患會話定義為:在醫院、診所等醫療機構的工作環境下,醫生通過口頭交流的方式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病情病史的一種對話。根據此定義可知,醫患會話不包括醫生同僚之間在非工作環境下私人場合中的對話,也不包括醫學專家學者在公共場合進行的一些演講會談[6]。
語體是指根據交際環境不同所形成的不同語言形式,拉波夫將語體定義為:講話者對自身語言表現予以的注意力的差別所形成的一種結果。貝爾則認為,語體是說話者根據說話對象的社會角色所設計的一種產物,說話對象對語體的形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講話者會根據會話對象的不同而選擇合適的會話方式,但講話者并不一定愿意時時刻刻都遵守對方的講話方式和講話規范。這是因為會話既是一種互動行為,也是講話者的自我表現形式之一[7]。
對于講話者來說,雖然他們會根據會話的對象來適當調整自己的語言特點,但是他們的語體變換能力依然制約著其語體變換的流暢程度。因此,當患者覺得醫生沒有給予自己足夠多的醫療信息時,大多都是因為醫生對自身語言表現的轉換不夠注意,抑或是醫生沒有能夠主動適應患者的講話方式,從而導致溝通過程中信息傳達不夠通暢,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醫生本身的語體轉換能力比較薄弱。
2.2 語言變體問題
語言變體,通常與地域存在一定的關聯,有的還和說話者的身份、年齡、性別等有關,這些變體與醫患會話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例如,當患者跟醫生都是同一地域的人,如果醫生使用方言與患者進行溝通,則獲取信息要更為容易一些。但絕大多數情況下,醫生在正式入職前都經過了長時間的高等教育和規范性訓練,平時使用的都是廣為人們所接受的標準普通話語言,而患者的來源構成則要復雜的多,年齡、性別、社會地位等的懸殊差距,給醫患會話的流暢展開帶來了一定的阻礙。因此,醫生與患者之間如果缺乏一門共同語言的話,那么醫患會話的溝通效果將會大打折扣,這就要求醫生除了要具備專業化的醫學知識和技能以外,還應具備良好的語言變換能力[8]。
2.3 談話格局與策略
一般而言,患者及其家屬在與醫生進行溝通交流時普遍期待的是一種常用的談話格局和策略,但是在實際會話交談時卻往往存在較大的出入。通常情況下,如果會話雙方的地位平等,則話題會在比較輕松隨意的狀態下展開,但是在醫患會話中,許多方面的內容都是事先已經規定好的,例如跟患者確認身份、詢問癥狀、病史、協商診治方案等,這些都是醫院規定的會話流程,故而在醫患會話中,都是由醫生主導談話格局的走向[9]。此外,在醫患會話中,涉及到的許多話題都是平常生活中接觸不到的,如紅細胞數量、排便規律等,這些談話格局和策略也許對于醫生來說十分普通常見,但是對于絕大多數患者而言卻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這就使得他們在進行醫患會話時,常常處于一種被動引導狀態,即醫生問什么答什么,或者是患者按照自己的個人意愿主導話題,從而將話題引向兩端,打破談話格局,這些都是醫患會話中常見的一些錯誤[10]。出現此類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談話雙方的知識體系框架不同,患者對于醫生常用的談話格局和策略缺乏一定的認知。
2.4 社會文化因素對醫患會話的影響
社會文化因素屬于醫患會話的外部環境條件,包括醫生與患者的年齡、性別、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文化水平程度等,在醫患會話交流的過程中如果忽視了這些社會文化因素,則很容易會導致溝通失敗,繼而引起醫患糾紛或法律訴訟等事件。例如,當男醫生在和女患者進行談話時,其對話策略應做出相應調整,因為女患者雖然想知道自己的病情信息,但是在面對男醫生咨詢時大多會有所顧忌[11]。另外,在醫患會話過程中也經常會出現打斷現象,且一般以醫生打斷患者居多,不同性別、年齡層次的醫生在會話方式、語言風格、口頭用語習慣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12]。
3 構建和諧醫患會話格局的原則探討
3.1 量準則
關于醫學信息,多數患者都是希望醫生能夠盡可能多地透露給自己關于病情的信息,包括診斷信息、檢查結果、治療方案等。而從醫生角度而言,出于提高治療效率以及患者實際接受能力的考慮,他們通常只會告訴患者一些基本必要的情況信息。從這方面可以看出,醫生和患者在對待醫學信息時,雙方持有的期望值是不一樣的,患者享有知曉自己病情的權力。因此,為了構建一個平等、合作、互動的和諧新醫患關系格局,提高患者對醫院治療服務的滿意程度,醫生和護理人員要盡量滿足他們對于醫學信息的期望,同時,患者自身也應注意各項病情信息之間的關聯性。簡而言之,構建和諧醫患會話格局的量準則為:一方面,醫生和患者都要盡可能多地給予對方所需的信息,滿足其期望值;另一方面,提供的信息不得低于對方的期望值[14]。
3.2 質準則
關于醫患會話的質準則,依然沿用的是Grice的兩條次則,第一,不能說假話;第二,不能說缺乏足夠依據的話。要想真正達到治愈疾病,幫助患者恢復身體健康的目的,醫生和患者必須共同遵守第一項準則,在會話過程中不能有所隱瞞或說一些虛假的信息,誤導診治活動的進行[15]。通過對醫患會話的語料分析,我們發現部分醫生在進行醫患會話溝通時為了維護質準則而違反了量準則,即向患者隱瞞了部分的醫學信息,患者當中也有少部分的人存在這方面的行為,這些都有可能會導致醫患會話的失敗,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
3.3 相關、方式準則
在醫患會話過程中,許多患者經常會違反相關準則,這一點需要予以特點的注意。關于方式準則,在原來內容的基礎上新增加了一條:醫務人員的用語要盡量通俗化,向患者解釋清楚其需要的信息[16]。在醫患會話中,用語的通俗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用患者能聽懂的詞匯去替代那些醫學專用術語,盡量避免頻繁或大段地使用醫學術語來與患者溝通交流;②多運用一些類比、打比方等方法向患者解釋一些生澀難懂的醫學理論問題。因此,新時期背景下,要想構建和諧的新型醫患關系新格局,醫生在與患者進行會話交流時要注意避免語言表述不清晰,簡明扼要地向患者闡述相關信息,同時還要注意用語的得體性和通俗化,以免讓患者產生理解上的歧義[17]。
3.4 態度準則
根據相關研究理論,醫患會話態度準則的內容可以表述為:努力使你說出去的話更加地友好、富有藝術性和充滿善意[10]。態度準則包括禮貌、幽默、委婉3個方面的次則。隨著社會時代的不斷發展,患者可以通過互聯網、電視等多種途徑了解與自己病情相關的信息,因而在醫患會話過程中,部分患者通常有著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純粹地跟隨醫生的引導,在這種新型的互動性醫患會話中,態度準則的重要性地位不言而喻[18]。一方面,從患者角度來看,尊重每一位醫務人員是對他們給予自身醫療幫助最起碼應用的態度,也是人際交往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原則。另一方面,對于醫院一方而言,建設良好的醫院風氣是其對患者負責應有的態度,不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對于醫務人員的態度,還能緩解醫患之間信息、權勢不對稱的問題,從而促進醫患之間的友好合作、交流,構建新型的和諧醫患關系。
從內容本質而言,態度準則對醫生、患者雙方的要求各有所不同,對于患者,態度準則要求他們遵守人與人之間交際需遵守的最基本的禮貌性原則,而對于醫務人員,除了禮貌、幽默、委婉以外,還要求他們真心實意地為患者著想[19]。具體而言,禮貌準則主要指醫務人員要注重從稱呼、語氣、表情、衣著等方面體現出對患者的充分尊重和最大的善意;幽默準則是指醫務人員在會話交流過程中要注意語言表達的層次性和幽默性,用有趣且富有意味的話語與患者將進行交流,這樣既能充分傳達自己的意圖,也能令患者保持一種愉悅輕松的心情,有助于其病情加快恢復;委婉原則是指為了令患者更加容易接受自己的建議,遵從醫囑、主動配合治療,醫務人員以委婉的方式向其傳達相關信息;真誠準則是指醫務人員要從患者角度出發,真誠地替他們考慮。禮貌、幽默、委婉準則都是針對會話的語言形式,而真誠性準則則是對醫務人員的主觀態度提出的一種要求[20]。
當今社會,醫患關系日益緊張,醫療糾紛、家屬醫鬧等事件頻繁發生,嚴重破壞了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信任感,只有當醫生和醫護人員全心全意地為患者著想,才有可能贏得他們的尊重和配合,也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成效,實現醫院長期經營的目標。
4 結語
綜上所述,良好的醫患會話格局對于促進患者病情康復、醫患關系和諧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醫生在平時工作過程中對病患治療成果的好壞,除了與其自身的專業知識和醫學技能有關以外,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他們對患者的會話質量,是否在第一時間內了解患者的情況信息,從而制訂出合適的診治方案。在醫生的職業生涯學習中,醫生須以“患者為中心”,適當地了解語言地域變體,尊重社會文化因素的不同,運用自身的語體轉換能力來減少醫患之間知識圖式差距因此,對于醫生而言,掌握良好的語言技能很有必要。從語言學角度出發,研究醫患會話新型關系和格局的構成,不僅有助于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發展,還能且還是提高醫院管理的質量水平,實現健康、穩定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姜學林,趙世鴻.醫患溝通藝術[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2.
[2]? 唐麗麗.醫生的語言[J].癌癥康復,2004(5):9-10.
[3]? 王丹.會話者的權勢與等同關系及其話語結構的微觀構建[J].外語學刊,2005(2):20-21.
[4]? 弓憲文,工勇,李廷玉.信息不對稱下醫患關系博弈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2004(4):126-129.
[5]? 王紅蕾.語域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策略[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9,6(3):176-177.
[6]? 楊江鋒.基于多語體語料庫的典型make類迂回致使結構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8,26(9):51-57.
[7]? 陶紅印.試論語體分類的語法學意義[J].當代語言學,1999,1(3):15-24.
[8]? 熊學亮,梁曉波.致使結構的原型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3,36(6):106-110.
[9]? 于暉.會話結構探微[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 25(6):12-15.
[10]? 金立.合作與會話:合作原則及其應用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11]? 劉興兵,劉琴.構建醫患會話的合作原則[J].醫學與哲學,2007,28(3):41-42.
[12]? 劉興兵,劉琴.中國當代醫患會話研究綜述[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08,25(1):4-6.
[13]? 單清,戴春陽,朱啟發,等.從醫患糾紛看醫療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現象[J].中國醫院管理,2002,22(8):25-26.
[14]? 馮小瑋.批評語言學視角下的醫患會話研究綜觀[J].醫學與哲學(A),2016,37(1):10-12.
[15]? 高麗.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醫患會話[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11):22-25.
[16]? 宋寶華.提高醫患溝通技巧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83):190.
[17]? 王晉軍.醫生和病人會話中的問句與權勢關系[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25(5):10-14.
[18]? 王倩.法庭審判問答沖突的語言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4:35-68.
[19]? 沈蔚.會話修正研究在國外[J].外語學刊,2005(4):55-56.
[20]? 江結寶.權勢關系中弱勢角色的禮貌語言特點初探[J].語言文字應用,2015(11):67-68.
(收稿日期:2019-03-03? 本文編輯:王?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