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貽
摘? ? 要: 《西游記》中神仙社會的一大特點是階層固化,主要表現為:強勢階層壟斷各類資源;弱勢階層缺乏流通途徑。階層固化誘發諸多弊端:引發階層間沖突,破壞社會穩定;導致神仙群體集體退化。《西游記》作者對僵化的神仙社會的描寫有現實依據。
關鍵詞: 階層固化? ? 西游記? ? 神仙社會
《西游記》作者在前七回描摹了一個威勢森嚴的天宮世界。以玉帝為中心,各階層神仙在其位、謀其政。彼此之間看似相安無事,實則危機四伏。孫行者的出現打破了天宮千百年來的平靜,同時將天庭弊端赤裸裸地暴露出來。依筆者之見,天庭最嚴重的問題是階層固化。
一、階層固化——神仙社會的主要特點
社會學中,通常根據人們占有資源和機會的差別劃分出不同階層。所謂“階層固化”,是與社會流動相對的范疇,它是社會流動的一種特殊狀態,一種非正常狀態,既包括個人一生中的職業地位沒有改變的代內流動狀態,又包括子女一代同父母一代同年齡段比較職業地位沒有改變的代際流動狀態①。《西游記》一書對第二種情形的描繪不多,但已可管窺神仙社會代際公平的缺失情形。托塔李天王三子年齡尚幼,卻都已在天庭獲得高位,金吒為佛祖前部護法,木吒跟隨觀音為惠岸行者,哪吒則為凌霄殿先鋒;涇河龍王九子修行尚淺,卻皆有一江或一河為勢力范圍。書中對第一種情形“神仙社會代內流動僵化”的描寫更細致,也是本文論述重點所在。
代內流動僵化的神仙社會形成了界限清晰,對比鮮明的相對強勢階層與相對弱勢階層,以玉帝為首的高級仙班壟斷各類優質資源,并設置屏障壁壘,截斷下層神仙的資源獲取渠道與向上流動途徑。即使是像行者這樣法術高強的下層人才也不能幸免。
(一)強勢階層壟斷各類資源。
在階層固化的社會中,各社會階層在資源獲取上處于不平等享有狀態,權力、利益、名譽高度復合疊加在強勢階層上,社會利益獲得、分配規則明顯向相對強勢階層傾斜而不利于相對弱勢階層。《西游記》中的天庭共有三十三座天宮,機構臃腫,人員龐雜。玉帝是天庭世界的最高統治者,享盡仙界榮華富貴,食則龍肝鳳髓、玉液蟠桃(第七回),同時手中還掌握著生殺予奪的大權,有如人間的皇帝。在神仙世界中,玉帝居于金字塔最頂端,其余神仙的等級劃分則以法力修行為標準,法力大者為尊,法力小者位低。位尊的因有特別享受,而得長生不老。從社會學的角度看,位尊者便為神仙社會的強勢階層,位低者則為弱勢階層。強勢階層與弱勢階層在天庭各類優勢資源、發展機會上均處于不平等享有狀態,各種利益獲得、分配和享有規則明顯向上層神仙傾斜。舉例而言:瑤池有蟠桃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體健身輕……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紋緗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與天地齊壽,與日月同庚(第五回),然而能夠參加蟠桃嘉會的限于法力大的神仙。五莊觀的人參果,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再三千年才得熟……吃一個,就活了四萬七千年(二十四回),然而有福吃這寶貝的,亦限于法力大的神仙。這樣,便是法力大的壟斷仙界珍品,又因享受珍品,而得延壽長生。壽福祿三星在神仙之中地位不為不高,因見鎮元子有人參果,尚且說道②:
我們不及他多矣,他得之甚易,就可與天齊壽。我們還要養精練氣存神,調和龍虎,提坎填離,不知費多少工夫。(第二十六回)
仙界珍品既為法力大者所占,法力小者如卷簾大將,“見便曾見,卻未曾吃”(二十四回)。蟠桃、仙丹、人參果等口腹之物只是上層神仙壟斷的眾多資源的冰山一角,但已可管窺天庭資源分配狀況之不公。
(二)弱勢階層缺乏流通途徑。
在不存在階層固化的社會中,社會流動是極為普遍的現象。“社會流動是指社會成員從某一種社會地位轉移到另一種社會地位的現象”③。實際上代表著社會成員獲取財富、聲望和權力等社會資源的能力變化。在當時的神仙社會,天庭以法力作為甄別神仙地位高低的標準,卻缺乏甄別法力大小的制度。兼以他們修成不老不死之身,不死,仙位永不出缺;不老,仙官永不退休。這當然可以阻礙后起之秀的出路。上層神仙得以永居高位,而下層神仙卻欠缺向上流通的合理途徑。向上流動機會的鎖閉,對處于弱勢地位的下層神仙極為不利。以招安孫行者一事為例,天庭上層神仙一貫以居高臨下的態度看待出身低微的行者。在他們看來,即使行者法力強于自身千倍萬倍,自己憑借已有修行也應享有更尊貴的地位。因此,即使天庭將行者招安,所授官職也只是不入流的弼馬溫。弼馬溫掌養馬,“養馬者后生小輩下賤之役”(第四回)。在不知曉官職實際地位時,行者職業熱情高漲,“晝夜不睡,滋養馬匹。日間舞弄尤可,夜間照顧殷勤”(第四回),滿心以為天庭所授職位與自身能力相配。隨后,獲知真相,不甘愚弄的“官場新人”行者不禁心頭火起,反下天去。天庭為安撫行者,封其為齊天大圣。此舉看似使行者得償所愿,得以進階“上流社會”,卻改變不了統治階級“加它個空銜,有官無祿便了”的欺騙本質。結合書中描寫,天庭招安行者的行為頗帶些愚弄與哄騙意味。在分析行者大鬧蟠桃會等劣跡的誘因時,以玉帝為首的高級仙班一味將其歸于行者品性頑劣,劣根難除云云,卻缺乏反省天庭社會弊端的覺悟,看不到行者行忤逆之事背后潛藏的社會危機。這些擁有特權的上層神仙不思完善神仙社會的人才拔擢制度,為行者一類的下層神仙提供向上流動的途徑,還百般阻撓以行者為代表的下層人才的出現,以免已有權威和地位受到絲毫挑戰。
二、神仙社會階層固化的危害
缺乏有效階層流通途徑的神仙社會看似穩定,實則包藏危機。無端壓制弱勢仙班不僅固化了階層間的隔閡,而且間接威脅了高級仙班的統治地位,導致下層神仙偏離正軌,下凡為妖。強勢階層看似安享特權,卻也在安逸環境中走向腐敗與墮落。
(一)激發階層間矛盾,破壞社會穩定。
社會不同階層間的縱向流動對階層關系具有調節作用,尤其是底部階層的向上流動,可以為社會構建起一個“安全閥”或“緩沖帶”,從而有利于建設穩定的社會結構。“階層固化”趨勢不但固化了這種隔閡,還積聚了不同階層尤其是底層與中高層之間的利益矛盾。獲封齊天大圣后,行者被授看管蟠桃園一職,以為得到了天庭的重用,在“蟠桃盛會未被邀請”這一導火索出現之前一直恪盡職守。大鬧蟠桃會、偷吃仙丹等驚人舉動皆為“不得赴宴”之令所引。行者與天庭決裂的導火索乍看只是口腹之欲,深層次上卻是階層固化誘發的矛盾縮影。在等級森嚴的神仙社會,強勢階層利用自身的絕對統治地位對各類社會資源和流動機會進行閉環控制和壟斷,確保只對本階層成員開放,同時對新加入成員的準入設置高門檻。蟠桃、仙丹等口腹之物只是上層神仙占據資源的冰山一角,對于各類“內部資源”,諸仙早已心照不宣地向下層仙官設置了有形或無形壁壘,企圖使這些“新人”望而卻步。社會流動是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協調閥門。神仙社會若要保持穩定,則必有一定的社會流動加以支撐。可在嚴密的堡壘阻隔下,行者不僅難以獲取自我實現的契機,連自尊心也難以滿足。在如此窘迫的情境下,野性未馴的行者最終鋌而走險,釀成大鬧蟠桃會之禍。然而,在行者對天庭的不滿初現端倪后,天庭非但未對行者行為的深層次誘因加以思考,反而數次派兵討伐,并將行者扔入丹爐企圖將其化為灰燼。雙方沖突最終白熱化,當行者在如來面前喊出“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第七回)這般石破天驚的話語時,弱勢階層企圖顛覆強勢階層地位的意圖已昭然若揭。行者作為神仙社會中的弱勢階層,希冀通過自身努力獲得地位拔擢,卻注定無望。在甘于束縛或負隅頑抗中,他選擇了后者,結果雖注定似飛蛾撲火般慘烈,卻為天庭變革的緊迫性敲響了警鐘。
(二)導致神仙群體集體退化。
在階層固化的社會背景下,缺乏交流的強勢階層與弱勢階層沿著不同的軌道前行,卻又殊途同歸,一同走向腐朽的結局。下層神仙晉升無門,另謀出路,墮落成妖;高級仙班則因地位高枕無憂而懈怠修行,不堪一擊。
1.下層神仙積極性受損,下界成妖。
前文已述,天庭以法力作為甄別神仙地位高低的標準,卻缺乏甄別法力大小的制度。這種不退不進的體制阻斷了下層神仙向上流動的可能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低層次需要滿足之后必然使較高層次的需要上升為主要需要。神仙位列仙班后,自然有著晉升心愿。但在上層神仙永葆尊位的體制下,下層神仙無法通過后天努力改變“命運”,其對天庭的歸屬感必然淡化,小仙們既已無法在高級仙班謀得一席之地,便另求生存之路。若想“不老不死,與天地齊壽,日月同庚”,并非只有進階高級仙班這一途徑。吃唐僧肉也可延壽長生。于是天庭小仙相率下界,由神仙變為妖魔。銀角大王乃太上老君身邊看銀爐的童子,他說:
我們打什么坐,立什么功,煉什么龍與虎,配什么雌與雄,只該吃他(唐僧)去了。(三十二回)
唐僧西行路上所遇妖魔大多為高級仙班的弟子與坐騎,紛紛偷取神仙寶物,下界成妖。此種自甘墮落的行為與其劣根性不可分,但固化體制下弱勢階層自謀生路的無奈也不可忽視。
2.上層神仙能力倒退,法力衰敗。
行者大鬧蟠桃會打破了天庭千百年的平靜,面對這騰空出世的權威挑戰者,以玉帝為首的高級仙班自然不能容忍權威受到威脅。然而,在其派兵討伐的過程中,天將“一個個倒拖器械,敗陣而走”(第五回),“既為顯圣真君所擒,而刀砍斧剁,雷打火燒,莫想傷及其身”(第七回)。最后雖為老君領去,放在八卦爐中,以火煉,但仍不能將其化為灰燼。跳出丹爐后“大亂天宮,打得九曜星閉門閉戶,四天王無影無形”。照理來說,天兵天將既已修煉成仙,修行較行者更深厚,何以潰不成軍?筆者大膽從“階層固化導致精英階層退化”角度解釋。各階層間流動閥門緊閉,看似為上層神仙提供了高枕無憂的安逸環境,卻最終危及精英階層自身地位。高級仙班既已修成不老不死之身,且可永久占據上層地位,容易失去勤苦修煉的動力,修煉不似以往勤勉。在懈怠數千年后投入實戰,自然難以與剛練就法術的行者抗衡。僵化的社會體系下,高級仙班得不到新鮮血液的補充,呈現尸位素餐之勢;各小仙缺乏進階上層仙班的機制,奮斗活力被嚴重挫傷,故而在愈戰愈勇的行者面前一敗涂地。
三、神仙社會階層固化的現實寫照
《西游記》作者在書中勾勒了一個體制僵化、缺乏流動活力的神仙社會,而文學著作往往與時代特色和作者個人際遇息息相關。考據西游成書,現存《西游記》最早刻本——金陵世德堂本上有秣陵陳元之于萬歷二十年(1592)寫的序,由此可確定西游成書于萬歷二十年之前,作者應生活在嘉靖和萬歷年間。自科舉制推行以來,通過參與全國統一考試重新確立自己的身份和所處階層已成為全社會(限于男子)的首要途徑。科舉考試唯才是舉,不論出身的選拔標準使得無數出身中下層的平民學子相信憑借學識改變命運,實現階層跨越并非美夢與空談。事實上,確有一大批學子借助科舉平臺實現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質變。1962年學者何炳棣出版《明清社會史論》一書,對明清12226名進士和23489名舉人、貢生的家庭背景加以統計,三代無功名的家庭的比例在明初(1371—1496)高達58.2%④。這足以說明明初科舉考試在促進下層平民階層流動上所發揮的作用,但隨著明朝統治的逐步穩定,社會結構的固化態勢愈發明顯,上述數據在明中期(1505—1580)年下降至46.9%,后期(1586—1610)則迅速下降至28.5%⑤。平民階層在科舉考場中的活躍程度呈現下降態勢,與累世高中科名的世家大族形成鮮明對比。據統計,明清江南進士主要出身于當地世家大族⑥。在深厚的家學淵源及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的熏陶下,這些世家子弟不僅自小便接受嚴格的科舉考試訓練,熟讀四書五經,在獲取考試信息及考試參考資料等方面具備天然優勢,即使是一般的無家學積淀的富有家庭,在獲取考試資源上也較一般平民更便利。明末科舉流弊四起,萬歷年間,盛行科考擬題,顧炎武指出:“今日科場之病,莫甚乎擬題。且以經文言之,初場試所習本經義四道,而本經之中,場屋可出之題不過數十。富家巨族延請名士館于家塾,將此數十題各撰一篇,計篇酬價,令其子弟及僮奴之俊慧者記誦熟習。入場命題,十符八九。”⑦經義可出的試題數量非常有限,容易押中試題,富人可事先請人準備模擬答案,子弟只要寫出事先準備的八股文就可以考中,而出身貧寒的士子無力購買信息渠道,在此種缺乏公平的考試中很可能落于下風。似范進般數十載如一日赴考的清貧士子大有人在,但如范進般一朝中舉者卻寥寥無幾。數十載后得以中舉者成了悲壯的英雄,更多的苦難學子卻在日復一日的趕考中散盡錢財、流失青春。
在唯才是舉和公平競爭的幌子下,科舉考試掩蓋了政府官職對社會下層的排斥,掩蓋了階層固化的真相。《西游記》作者身處這樣的社會背景,深感際遇之不公,命運之無奈,以現實生活為原型描繪階層固化嚴重的神仙社會,借孫行者之遭遇抒發自身懷才不遇之憤懣就不難理解。
注釋:
①馬傳松,朱撟.階層固化、社會流動與社會穩定[J].重慶社會科學,2012(1):36.
②薩孟武.西游記與中國古代政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5.
③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流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2.
④⑤何炳棣.明清社會史論[M].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效公司,2013:138,138.
⑥范金民.明清江南進士數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1997(02):177.
⑦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卷一六·擬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946.
參考文獻:
[1]B.A.埃爾曼,衛靈.明清時期科舉制度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更新[J].國外社會科學,1992(08):57-62.
[2]蔡鐵鷹.再看《西游記》:吳承恩眼中的現實社會[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4):513-516.
[3]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流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4]馬傳松,朱撟.階層固化、社會流動與社會穩定[J].重慶社會科學,2012(1).
[5]何炳棣.明清社會史論[M].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效公司,2013.
[6]薩孟武.西游記與中國古代政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7]吳承恩.西游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8]張強.論《西游記》成書過程中的文化取向和歷史局限[J].明清小說研究,2006(01):157-169.
[9]范金民.明清江南進士數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1997(02):171-178.
[10]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卷一六·擬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