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錦茹
摘? ? 要: 元代雜劇呈現出繁榮發展的局面,何以成為元代最出色的文學體裁是學界一直以來都在探究的問題。商業經濟的發展為元雜劇提供了發展的物質方面的動力,刺激了元代專業雜劇作家的出現,影響了元代雜劇創作的具體內容和情感傾向。本文探究元代的商業發展如何在這些方面影響并促進元雜劇的發展。
關鍵詞: 元雜劇? ? 商業? ? 作者群體? ? 情感傾向
在中國歷史上,商業發展一般都是受到抑制的,從先秦時代開始,各國先后變法大力鼓勵國民開墾荒地、專注于農業發展,秦國商鞅變法中非常重要的一條是“獎勵耕織”,也就是鼓勵民眾從事農業生產和家庭手工業生產。統治者認為從事農業的人口流失到商業領域會導致國家的糧食供應和賦稅征收產生問題,在當時生產力發展背景下,這樣的政策的確有利于人口的增長、政權的穩定和國家的發展,在秦統一六國之后仍然遵循這樣的政策。漢承秦制,尤其在漢朝前期,長期的戰亂導致人口減少、社會生產力急劇下降,輕徭薄賦、鼓勵耕織就成了重要政策。在此之后,歷朝歷代幾乎都遵循著類似的政策,土地和人口是封建中國社會的命脈,尤其經歷過大動蕩、分裂割據之后,鼓勵人民從事農業生產更是社會統治階層首要的工作。
為了鼓勵人民從事農業生產,政府一方面在賦稅、徭役等方面對于從事農業尤為出色的家庭和民眾進行獎勵,另一方面打壓從事商業和其他經濟活動的民眾。雖然歷朝歷代都有關于富商大賈的逸聞軼事為人津津樂道,但是商人在社會上的地位仍然不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商人不被允許做官、不被允許占有土地,需交納人頭稅數倍于普通農戶,政府甚至規定從事商業活動的人不能穿絲綢制成的衣物,“士農工商”的社會層級中商人被排在最末。一部分商人雖然通過經營積累了可觀的財富,卻無法獲得與之匹配的社會地位,幾乎所有商人都會安排子孫學習文化知識,以期通過科舉走上仕途提高家族的社會地位,亦不乏通過聯姻等方式提高地位的事例。正因為如此,和農業、手工業等相較,中國古代商業發展沒有那么耀眼。
一、元代商業的新發展
這種情況在唐宋時期得到一定的改變,尤其是在宋代,商業發展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北宋時期在四川地區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公元十世紀末,成都市場上出現所謂“交子鋪”,發行紙幣“交子”,代替鐵錢流通。公元1077年北宋稅賦總收入共為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為2162萬貫,占30%,工商稅則達到4911萬貫,占70%,由此可見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是工商業而非農業。宋朝依靠極度繁榮的工商業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對農民征收的農業稅是國家統治的基礎,像宋朝這樣的情況實在是非常罕見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宋代人口不斷增加,城市得到了更加充分的擴張。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將住宅區與商業區分開,但是到北宋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坊”“市”的界線被打破,商店可以隨處開設而不必再集中;宵禁的取消使商業活動不必局限在白天,市民可以全天進行商業活動。社會財富的積累、市民數量的增加和各種需求的擴大使許多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迎來了發展的契機。市民娛樂在宋代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歌曲(詞作)、雜劇、說話、傀儡戲、影戲等在各個城市的瓦舍勾欄中上演。詞作在宋代就是一種受到廣泛歡迎的市民文學,雖然一開始受到歧視,但并不妨礙詞作在有宋一代的巨大成就。與此相仿,在元代獲得了蓬勃發展的雜劇藝術在市民階層中獲得喜愛,市民階層的壯大與城市商業活動的繁榮密不可分。
作為繼承了宋朝各方面遺產的元朝,商業活動雖然較先代稍顯不足,但是相對其他歷史時期而言,元代的商業發展仍然是可圈可點的。由于“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宋朝時期海外貿易已經相當發達,元朝海外貿易得到了繼續發展,根據馬可·波羅記載:“城內外人口繁多,有若干城門,還有不少附郭。居住在這些附郭中的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或是來進貢方物的,或是來售貨給宮中的,所以城內外都有華屋巨室,有的是貴族居住的,有的是供商人居住的,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專門住宅。”與宋代相比,元代蒙古族統治者當時統治的地區非常遼闊,使元代商人不僅在海上有著繁榮的貿易,在陸上的境內外商業活動也非常頻繁。使元朝經濟對外貿易交往的發展成為繼唐朝之后又一個比較繁榮的時期,甚至對當時整個亞洲的經濟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元雜劇的商業化傾向
商業的繼續發展和城市的繁榮,使市民生活需求不斷增加,娛樂產業得到了繼續的發展。雜劇、說話等市民生活中的娛樂消遣活動不斷豐富,劇本、話本的需求不斷增加,在金代就有“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等實物證明當時戲曲的演出不僅有了一種較為成熟的形式,而且院本的演出活動十分繁榮。其實不僅僅是在城市當中,即使是在較小的鄉村,也有定期開放的小市,在這些鄉村集會中有各色各樣的表演活動。元代之前,宋人陸游就有詩寫道“身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得蔡中郎”,說明起碼在南宋時期鄉村的演出已經出現了,元代雜劇作品的一些雛形已經在舞臺中上演,“蔡中郎”說的就是蔡伯喈的故事。在元代雜劇作品中與這一故事一脈相承的有著名的《琵琶記》,給元雜劇的發展和繁榮提供了物質方面的動力和基礎。
元代統治者不重視漢族的讀書人,雖然在元朝仍然有科舉存在,但漢族讀書人備受打壓,不僅在錄取順序上被押后,還受到有背景的蒙古、色目人的排擠,這些不公正的待遇使許多漢族文人失去讀書入仕這樣一條重要的改變生活的途徑,即使做官也只能做一些無關輕重的小官吏,更多的讀書人連不入流的職位也難以謀到,迫使他們放下身段從事一些讀書人從前不愿從事的職業。其中有一些讀書人就通過雜劇創作養家糊口,著名的雜劇家關漢卿就不僅僅從事雜劇創作,還一直參加科舉,想要通過這樣一條道路改變生活。為了迎合觀眾和市場的偏好,戲曲演出進一步社會化、商業化,文人創作雜劇的劇本需要獲得觀眾的喜愛和歡迎,在舞臺上順利上演,才能夠得到物質回報。不僅解決了文人物質匱乏的問題,而且滿足了市民和作者本人的精神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元雜劇的繁榮。很多作家由于城市分布的地域影響和作品的獨特風格,形成了固定的群體,如大都作家群(包括馬致遠、楊顯之、紀君祥、張國賓等)、杭州作家群(包括鮑天佑、蕭德祥、王曄、沈和等),這些地區都是商業活動非常頻繁、商業發展繁榮的地區。
元代雜劇受到商業發展的影響還源于商人尤其是漢族的小商戶是小市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瓦舍勾欄的觀眾群體中商人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雜劇作品要在市場上得到更加廣泛的歡迎就需要迎合觀眾的需求,元代的雜劇作品對商人有著更加細膩的表現,元代雜劇與前代其他文學形式相比有著更加獨特的視角和關切。
三、商業活動對于雜劇作品的具體影響
元代商業活動的發展還影響了元雜劇的內容和情感傾向,在前代文學作品中,商人這樣一個群體在文學作品中得到的表現較少,一般商人的形象也不會被正面塑造。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商人“重利輕別離”,重利是傳統文學作品中商人最重要的一種特質,而在儒家傳統之中這種特質往往不受肯定。但在元雜劇中這種情況得到了一定的改變。首先是將商人作為文學作品的主角,雜劇《王月英元夜留鞋記》中的王月英就是一位賣胭脂的商戶女子,雖然出生商戶,但是這個女子大膽、潑辣,在被傳喚之際說道:“我須是王月英,又不是潑煙花,又不是風塵賣酒家,有什么敗了風化,有什么差了禮法,公然便把人勾拿。”算得上是當時社會環境下一位奇女子。雜劇《小張屠焚兒救母》更是將小商販作為絕對符合當時價值觀和道德取向的人物進行塑造。當然,元雜劇絕非僅僅表現了商人單一的形象,可以說元雜劇的商人是復雜的,既有善良、勇敢的商賈形象,又有狡詐、兇殘的商人角色,可以說元雜劇中商人形象的數量和形象類型遠遠超過前代。
元朝的商業主要控制在政府和貴族、官僚和色目商人手中。政府對許多商品進行壟斷,一部分的金、銀、銅、鐵、鹽等資源由政府直接經營;茶、鉛、錫等則由政府賣給商人經營;酒、醋、農具、竹木等,由商人和手工業主經營,政府從中抽成。貴族、官吏和寺院依靠特權也廣泛從事經商活動。色目人在元代社會享有僅次于蒙古人的地位,色目商人資金充足又善于經營,出現了許多富有的大商賈。前文提到元代的海外貿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雖然私商從事海外貿易的很多,但是元朝的對外貿易主要采取官營政策,官方明令禁止漢人在海外經商并在其他方面對漢族商人進行打壓。漢族的商戶尤其是小商戶在元代仍然忍受著悲慘的命運,元雜劇中就有體現小商人境遇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叮叮當當盆兒鬼》,這部雜劇寫的是小商人楊國用出外經商,回家時寄宿“盆罐趙”家里,趙家夫婦圖財害命,殺死楊國用并把尸首燒成灰制成了瓦盆。“盆罐趙”后來這個瓦盆給了老差役,瓦盆“玎玎珰珰”地說話,懇求帶他到開封府包拯處告狀申冤。劇中充分反映了漢族商人的不幸,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于小商戶悲慘境遇的同情。
由此可見,元代的經濟發展不僅為雜劇的繁榮提供了物質上的動力,刺激了一批文人在特殊境遇下轉型為專業的雜劇作家,還在創作內容和情感傾向方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可以說,雜劇在元代能夠成為“一代之文學”與當時經濟發展狀況息息相關。
參考文獻:
[1]傅秋爽.城市、商業、市民——大都雜劇繁榮的客觀條件[J].泰山學院學報,2011(07).
[2]于琦.元雜劇中的商人形象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8.05.
[3]陳小玨.從元雜劇中的商人形象看元代的士商關系[J].戲劇之家,2015(04).
[4]陳建平.元雜劇商人形象淺論[J].戲曲研究,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