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寶山
摘? ? 要: 《論語》是儒家經典,歷來備受尊崇。學習方法的選擇決定了人們能否系統把握《論語》的精髓,也決定了人們能否體味儒家的“仁愛”情懷。循序漸進、前后關照、虛心實腹、回歸生活是學習《論語》四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 《論語》? ? 漸序漸進? ? 前后關照? ? 虛心實腹? ? 回歸生活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是因為它給后世人的終極關懷,涉及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生與死、靈與肉、感性與理性、現實與超越等哲學的最高命題。但是,經典并不給人以固定的答案,或者萬世不變的所謂絕對真理,它給人的是啟蒙與啟迪,否則,經典就是禁錮思想與行為的教義。要達到學習經典的目的,學習方法的選擇至關重要,恰如爬山,路徑不同,風景各異。
《論語》是一部人文經典,歷經2000多年的時光淘漉,依然讓我們感動,讓我們溫暖;鉛華洗盡,依然親切,如沐春風。拜讀經典,就是和一位智者相伴而行。有人說,經典是一位老者,他講述的滄桑,使我們深刻、智慧,也讓我們快步走出青春年少的偏執與癲狂。可以說,擁有一批智者的民族是幸運的,擁有智者并知道尊重智者的民族,也是值得尊重的。所以,我們有聆聽經典的責任,也有攙扶智者的義務。但聆聽有聆聽的方法,攙扶有攙扶的方式。
一、學習《論語》,要循序漸進,用生命去體驗。
學習《論語》,不要希望“畢其功于一役”,要循序漸進,以生命的經驗去體味。有些人認為通過幾年潛心研讀就能夠全部精通,那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學習《論語》,其實是一種修煉,這種修煉與稟賦有關,更與年齡、閱歷、人生體驗相關。比如,年輕人血氣方剛、自信滿滿,應該有“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1]的學習韌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2]的高遠志向、“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3]的奮進精神,更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4]和“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論語·泰伯》)[5]的謙虛。中年人經歷了無數坎坷與挫折,知道了事業的成功、理想的實現并不是單單靠一腔熱血就能完成的,還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此時就要學習“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史記·老子韓非列傳》)[6]、“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7]的灑脫與達觀。人至老年,一定要牢記孔子的一句話:“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8](《論語·季氏》)青年人讀《論語》,如春風遇春雨,期冀的是生機勃勃,萬物化生;中年人讀《論語》,如夜行遇星空,希望的是旅程“不惑”,智慧人生;老年人讀《論語》,就像一片云遇到另一片云,就像村頭古樹下,一個老人與另一老人喝茶對弈,輸贏之間,相視一笑,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可以說,學習《論語》需要一生的參悟,因為它是我們一生的朋友。
二、學習《論語》,要前后觀照,不執一端。
《論語》屬于格言匯編這樣的體例。每一則都很短,而且基本上沒有講明這一句話的語境,所以,有時候感到很迷惑:為什這么講?說這句話的前提是什么?為什么同樣的問題答案卻不同?諸如此類的問題。比如樊遲等弟子問“仁”、孟懿子等弟子問“孝”、子張等弟子問“政”,孔子每一次回答都有差別。當然,這是孔子因材施教、啟發引導的教育方法,但是要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就要把《論語》中關于“仁”“孝”“政”等言論匯總起來,前后關照,認真研讀而不執一端,理解孔子的思想精髓。僅舉一例,孔子講了許多關于君子言行的特征,如: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論語·為政》)[9]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10]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11]
通過前后觀照,找出孔子關于“言”與“行”這三句話,就可以知道,孔子所講君子“言”與“行”一以貫之的道理就是:君子真誠,言而有信。
其實,前后觀照的學習方法,并不單單限于《論語》學習,還應該把學習的視野放寬,比如,把《論語》里面的言語與《孟子》《莊子》《大學》《中庸》等儒家經典和《史記》等歷史經典中的相關內容相互關照,彼此印證,才能融會貫通而不執一端,更有利于理解孔子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也有利于辯證理解儒家的思想觀點。如孔子主張君子“訥于言”,而孟子卻以“善辯”聞名,這是不是孟子對孔子思想的違背呢?對這個問題,孟子做了解釋:“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12](《孟子·滕文公下》)由此可知,儒家面對強權與不公,絕不沉默;面對社會責任,絕不退縮,“當仁不讓”。孔子本人是善辯之士,否則不會有“夾谷會盟”舌戰齊景公的經典案例,“訥于言”與“善辯”要因時、勢、位而為,由此可以明白孟子為什么把孔子稱“圣之時者”“集大成”的圣賢了。
三、學習《論語》,要虛心實腹,源流理順。
虛心實腹,出自“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德經·第三章》)[13]。“虛其心,實其腹”是老子的一種治國理念,意思是,圣人治理天下,使老百姓心里沒有那些不好的想法,同時保障人民的溫飽,兩者是互為因果的一種關系。要讓老百姓不越規矩,敦厚淳樸,前提是老百姓吃飽肚子,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同樣的道理,老百姓知書達理,心情舒泰,又有哪些人不知道天道酬勤、克勤克儉而喜歡犯上作亂、殺人越貨呢?
把“虛其心”作為學習《論語》的方法,講的是在學習《論語》前,學習者要擯棄對《論語》的誤解和偏見,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待《論語》。《論語》歷經2000多年的風雨歷程,首先經過了儒家學派的分化,孔子去世后,“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于齊”[14](《史記·儒林列傳》)。孔門弟子各引一端,有時還相互攻伐,背離了孔子“攻其異端,斯害也已”[15](《論語·為政》)的諄諄教誨。由此看來,當時孔子的高才生或許能夠領會孔子的學說,但未必能夠身體力行。如子夏的學生有的成了軍事家,有的成了縱橫家,再比如“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16]、“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17]這兩句話,后人臧否不一,都是子夏的言論。后人不知究竟,糊涂得認為出自孔子之口。再者,自西漢武帝之后,儒家學說被立為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為適應皇權政治和集權統治,一些儒家文人必然要對孔子思想中的“富民”“德治”“社會和諧”等思想進行功利性改造,當然這是適應歷史和時代發展的需要,但是只能是一種選擇性繼承。在淡化、磨滅孔子積極、進步思想的同時,還把孔子供于高高的祭壇之上。祭孔是一項規格極高的國祭大典,場面也極盡奢華,編鐘古樂響徹云天,頂禮膜拜熱鬧非凡,犧牲玉帛堆積如山,可憐孔子卻背負千年的誤解和詰難。到了明清時期,所謂“儒學”,已經和其他一些封建統治思想互為表里,相互印證,稱為鉗制人們思想行為的桎梏。此時,“儒學”千年懸浮,已經失去大地的滋養,變得毫無進取心也毫無生命力。生前四處宣講治國之道均遭拒絕“如喪家之犬”的孔子,去世之后卻成了歷代帝王加封膜拜的神,這本身就有問題。
學習《論語》,就要理順源流,盡量在儒學的源頭玩耍,傾聽儒家童年的歌聲,此時要拋棄一切的世事功利、歷史偏見這些遮蔽在心頭的霧霾,歸于赤子,歸于一顆孩童的心,純真、淳樸而不缺乏好奇。這就是“虛空”,只有“虛空”,才能“實腹”:真正得到滋養我們靈魂的食糧。“虛空”即“無”,“無”就是“有”,因為真正的“虛無”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性。
四、學習《論語》,要回歸生活,躬行實踐。
有些人,學習一樣東西,首先泛起在心頭的一個問題就是,學習這個東西,對我有什么用?問這樣問題的人,在一開始就偏離了學習《論語》的方向,把學習當成獲得利益的工具,而不是修養德行的階梯。
哲學,就是“愛智慧”。哲學一詞源于希臘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兩部分構成,philo指愛和追求,sophia指智慧。哲學,即“愛智慧”。有人認為哲學就是智慧,其實哲學不是智慧,而是追求智慧的過程。在這個追求過程中,逐漸體悟到自然的本質,人生的終極意義與價值,并漸次提高自己的修養層次。如果一定要講明哲學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什么,就是世事通明、人情練達。
儒家經典《論語》是一門道德哲學,本身不會給我們帶來權勢富貴,卻能給我們的生活著色,一種溫暖的底色。學習《論語》要對照生活,要回歸生活,并在生活實踐中不斷矯正我們的思想偏執和行為偏頗。如讀“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有別乎”[18](《論語·為政》)就要反思,我們是如何對待自己父母的,是不是給了父母應有的物質保障?在給父母物質保障的時候,我們是否心甘情愿又心存感恩、心存敬意?如果沒有,就應該反思我們的孝行并及時更正。再比如,在讀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19](《論語·季氏》)時就要觀察我們結交的朋友,學會甄別取舍。如讀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20](《論語·顏淵》)時就要反思我們在規勸朋友時,是否掌握這個度。讓孔子的言論回歸生活,學會對照反思,并躬行實踐,“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總之,上述幾種學習方法,只是筆者多年學習、教授《論語》的幾點心得體會。通往真理的道路,有平坦大道,也有崎嶇小路,無論選擇什么方法,只要真誠地走進《論語》,就會使生活充滿希望和溫暖。無論霧霾漫天還是陰雨連綿,都希望心里有溫暖陽光,因為一顆陰暗的心永遠托不起一張燦爛的笑臉。
參考文獻:
[1][2][3][4][5][7][8][9][10][11][15][16][17][18][19][20]孔丘.論語[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71,58,63,70,59,158,13,34,138,14,180,110,11,157,117.
[6][14]司馬遷,撰.韓兆琦,主譯.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8:1318,2350.
[12]王剛.孟子譯注[M].上海:三聯書店,2017:169.
[13]宋潔,編著.道德經[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