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啟瑞 盧全有 吳萍
摘? ? 要: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世界各國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系統的主體部分,其國際化水平的提高對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教育國際化的實現,除了積極爭取教育資源和政策支持外,還得從提升自身思想認識和教學技術做起,以雙語教學改革推進教育國際化,積極參與中外合作辦學,樹立品牌意識,做強特色,搞好文化融合。
關鍵詞: 教育國際化? ?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 ? 內涵式發展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指把跨國界、跨文化的氛圍帶入大學教育、科研和社會服務功能中,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在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世界各國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二十一世紀以來,歐美掀起了新一輪提高教育質量的浪潮。從歐洲的“博洛尼亞進程”到美國的高等教育改革行動計劃,都反映出老牌高等教育強國的努力新方向。共同做法是,注重人才培養與時代變化的全方位適應,注重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注重提高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2016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加強與大國、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多邊組織的務實合作,充分發揮教育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重點推進、合作共贏的教育對外開放局面。兩會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將國際交流合作列入高校的“五大職能”之一,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和創新并重,充分體現黨和國家對高校連接中外、溝通世界的新期待。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219所,除100多所中央部屬院校外,其他屬于地方本科院校,占到本科院校總數的85%以上,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系統的主體部分。地方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系統的主體,國際化辦學水平的提高對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有重要作用。
近年來,我國高校教育國際化發展迅速,主要表現在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日益受到重視,外籍專家引進人數不斷增加,來華留學生渠道不斷擴大,校際合作辦學形式多樣,外事管理體制日趨完善等方面。但因辦學層次、地理位置、經濟基礎、政策支持、思想認識和資源限制等多方面原因,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國際化程度難以與“雙一流”建設高校相比,總體上呈現校際合作與交流難以開展、外籍專家引進工作困難、留學生招生渠道有限、教師出國訪學參與程度不足、學生出國留學興趣不高和缺乏政策支持及指導等問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教育國際化的實現,除了積極爭取教育資源和政策支持外,還要從提升自身的思想認識和教學技術做起,學會“借力”,樹立品牌意識,做強特色,搞好文化融合。
一、立足國際化視角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要獲得長足的發展,首先必須樹立國際化辦學的發展思路,解放思想,將國際化理念納入學校的總體發展綱要,人才培養方案應圍繞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全面發展型人才來制定,努力搭建國際合作與交流平臺,特別是國際科研和教學合作平臺,構建中外融合的教育方法、教學模式和管理機制,設立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采用國際化教材和與國際接軌的授課方式,盡快落實國際化進程,實現新的跨越發展。例如,韓國政府就曾經推出“造就能夠指引國際化潮流人才”的教學改革計劃,以加強國際教育、外語教育,開展全球國際化教育。
長期以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資源配置相對薄弱,國際化辦學意識相對封閉。教育國際化為地方普通高校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和發展空間,生源、師資、資金、資源和教學方法、管理經驗等問題都通過教育國際化渠道找到解決方法。因此,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要立足國際化視角,主動融入教育國際化進程,向“雙一流”建設高校看齊,引進海外智力和優質教育資源,提高影響力和競爭力。
二、以雙語教學改革推進教育國際化
自2001年教育部首次提出“高校本科階段要創造條件實現外語專業課教學”以來,雙語教學已在我國大多數高校付諸實踐,各高校試圖借助這一途徑完成本土教學與國外先進教學方法與理念的接軌,自然而然,雙語教學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和與國際接軌的重要舉措,成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戰略手段和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人才的必然要求。
我國雙語教學中的外語主要是英語。依照1985年美國學者Kachru提出的世界英語同心圈理論,我國隸屬英語的延伸圈,客觀上存在外語應用環境差、雙語關聯性弱的問題,而且受漢語規則和習慣的干擾,日常交往中容易存在錯誤表達,使高校雙語教學的有效性受到廣泛質疑。盡管困難重重,但隨著新一輪高等教育國際化改革的到來,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困局中的高校雙語教學。首先,英語是進行國際交流的基本工具,也是了解外國文化的鑰匙,加強英語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和對多元文化的認同與理解,教育國際化使雙語教學的必要性更有說服力。其次,國際交流合作日趨頻繁和學生留學發展的客觀趨勢推動高校教學方式的改革,教學語言改革已刻不容緩。
未來教育國際化的具體表現就是國際化課程增多。這里提到的國際化課程不是英文教材+中文授課或中文教材+英文授課,而是全部英文教材+英文授課,中國學生與外國留學生同堂聽課,互相自由地交流和探討專業學科知識。這就要求高校有計劃地培養一批能夠使用雙語教學和全英文授課的師資,打造高素質師資團隊。高素質師資團隊能提高高校專業建設與學科建設水平,推動專業教學與專業科研更快地朝向國際化方向邁進。其次,在開設國際化課程前可以設置一些銜接性課程。
三、積極參與中外合作辦學
合作辦學能夠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優化辦學條件,發揮合作院校各自在教學、科研、設備等方面的優勢,促進“教育質量、科研水平和辦學效益”的共同提高。目前我國高校合作辦學方式有聯合培養學生、師資互聘、跨校第二專業、流動講座與專題講座等。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經濟基礎、政策支持和資源等方面比較欠缺,積極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合理有效地引進和利用外部資金和國外高校的優質資源,是普通本科高校不斷提高國際化水平的有效途徑。以澳大利亞為例,澳大利亞是經合組織中讀大學費用最高昂的國家之一。澳大利亞高校內留學生較多,高校的國際化服務現象明顯。據統計,留學澳洲的海外留學生數量幾乎平均每年以10%的幅度增長,2010年他們為澳洲高校繳納了150億澳元的學費,這一費用占學校收入的18%,占個別學校收入的3成以上。在澳大利亞普通教師員工中,外籍員工占25%左右,教學和科研人員中,海外來的學者達到25%—30%;即使是在學校高層領導層面,國外的專家學者也達到15%—20%。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要快速發展得會“借力”,可通過新媒體傳播等多種途徑,加強學校留學項目的宣傳工作,多渠道多層次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面向更多國家和地區招收不同層次的留學生,規范完善留學生管理的規章,不斷擴大國外來華留學研究生規模,提高質量。同時,拓展中外聯合培養研究生新途徑,積極推進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雙向交流,充分利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獎學金制度,結合地域特色、地緣結構和學校學科專業優勢,大力打造留學品牌,吸引更多發達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來校學習。
四、培養優勢學科,做強特色產業
2015年,國務院出臺《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要求破除身份固化,促進公平競爭,鼓勵和支持不同類型大學和學科差別化發展,鼓勵高校根據自身實際,合理選擇“一流”建設路徑。普通本科高校由于資金和資源的限制,參與“雙一流”建設的發展機會目標不能太寬泛,主要應專注于自身的優勢和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能增強核心競爭力。
我國許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是行業特色型高校,在開發引進國際教育課程時應構建適應地方特色,發揮學科優勢的教育課程體系。對于應用型學科較強的高校,可加強國際化產學研合作教育。高校與跨國企業合作,一方面可通過跨國企業提高對國際市場人才需求的認識,掌握國際市場前沿信息,另一方面可引進高素質科研人才前往學校進行學術交流,不斷拓寬教師和學生的學術視野,促進高校切實結合跨國企業需求,對自身專業教學、科研方向予以優化整合,科學設置理論課程學習及社會實踐訓練,確保教學內容、實踐環節及人才培養計劃進一步符合國際社會發展需求,以培養出社會迫切需求的國際化人才。
五、融和多種文化思潮,形成獨特的校園文化
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大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大學綜合性、開放性、包容性和國際性等特點越來越明顯,各個大學之間人員的流動、國際化合作等各種活動背后的實質是跨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美國曾經提出,高等教育要進行國際交流,提升學生的全球國際化事業,鼓勵學生去往國外學習,支持高校教師、學者與其他個人參與交流活動,加強美國人對外國文化的了解與掌握。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體,在國際化進程中要深入挖掘現代化教育理念,在給學生創造自由和個性化的發展空間的同時,引導并形成獨特的校園文化。
在國際化進程中,先進大學教學模式和校園文化會通過合作辦學、人員交流、科研合作和培訓等形式對我國大學文化產生重要的影響,不僅包括人員、課程和學術資源等有形的物質文化層面的影響,還包括無形的制度和理念層面的影響。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明確提出高校在文化傳承創新方面的重要職能,并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就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加強大學文化建設,并以高度文化自覺性和自信心,堅定地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作為保存、傳承、和創造先進文化的重要場所,大學自身文化發展決定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水平。
總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體,在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國際化程度和質量代表著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總體狀態,加快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國際化進程對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徐青.高等教育國際化視野下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創新人才教育研究,2015(35):6-7.
[2]傅異非.高等教育國際化視角下的高校人才培養策略探析[J].時代教育,2017(23):30-31.
[3]李慶領,陳克正,呂耀中.地方高校教育國際化策略與實踐——以青島科技大學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7(12):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