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鑫
摘? ? 要: 基于專業教育的高職創業教育實施,要正視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在課程體系、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等方面的割裂,依據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彼此協同發展的理論,依托課程融合、課堂融合、實踐融合等模式,選擇教育理念、教師隊伍、校園文化等路徑,實現兩者的深度融合。
關鍵詞: 高職創業教育? ? 專業教育? ? 實施方案
當前,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高職創業教育各項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創業課程的開設,創業活動的開展,調動了高職學生創業的積極性,為高職學生今后創業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氛圍。但是,包括高職院校在內的部分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各自為政”,缺乏統一性和系統性[1],影響創業教育的實施效果。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開展,應該以專業教育為基礎進行疊加,正視兩者割裂所產生的問題,明確兩者融合所需要的理論,探索兩者融合所形成的模式,指出兩者融合所涉及的層面。
一、高職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割裂產生的問題
目前,多數高職院校沒有將創業教育列入人才培養計劃,也沒有將其納入學校的整體育人體系[2],因此,在高職院校中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不論是從內容還是形式,兩者之間的關聯都不搭,存在“兩張皮”情況。具體而言,高職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割裂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課程體系沒有結合。高職院校中專業教育是學校教學的核心,并且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雖然高職院校的專業教育不是以本科院校的專業學科為標準,而是基于行業中崗位群的變化,演變而成的專業課程群,但高職專業課程群建設作為高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一直在不斷完善。高職創業教育的發展,晚于高職專業教育,且與高職通識教育的公共課程建設相比較,創業教育的課程一直難以與專業教育有效銜接,尤其是每一所高職院校的專業教育,甚至通識教育,都有較獨特的特色,當前高職創業教育的發展,只能在課程上采用一般性教材,難以與專業教育融為一體。
其次,課堂教學存在脫節。高職院校中專業教育的課堂教學,是綜合性、實踐型的教學,工學結合,項目驅動,任務導向,都強調學生要在具體的工作環境中按照仿真或者真實的工作任務,在課堂教學中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并以此作為學生工作能力評判的重要標準。創業教育,除開實踐性要求之外,更強調開放性,要求學生在與社會的具體接觸中,尋找創業契機,明確創業方向,籌集創業資金,組建創業團隊,開展創業活動,其具體的創業實踐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難以進行評價與評判,與高職專業教育的課堂教學存在脫節。
最后,實踐教學彼此分割。高職專業教育中的實踐教學主要是高職學生進入相應的行業企業中,按照具體工作崗位的工作流程與工作要求,開展實習實訓,以全面檢驗學生的技能與能力,進而完善提高。但是,高職學生的創業實踐活動是一種以自我為主體的實踐活動,不受工作崗位局限,而是從整體上強調創新,以創新為驅動,帶動整個團隊協同發展。因此,高職專業教育實踐教學環節學生的被動性,與高職創業教育中創業實踐環節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之間,彼此存在分割。
二、高職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理論基礎
高職基于專業教育實施創業教育,并最終實現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的融合,其主要的理論基礎在于,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的作用點都是促進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且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的融合能夠更好地促進彼此的發展。
兩者的融合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柯林·博爾提出的二十一世紀教育哲學觀念認為,任何人在新的世紀都應該擁有三本教育護照,一本是體現學術能力的教育護照,一本是體現職業能力的教育護照,一本是反映開拓能力的教育護照。對照高職教育而言,高職學歷文憑是學生的第一本教育護照,高職實行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學生所獲得的職業資格證書是第二本教育護照,高職目前實施的創業教育,是為了使學生強化創業能力,取得第三本教育護照。高職在專業教育之外實施的創業教育,就是為了使學生對創業有基本的認知,教會學生在自身擇業之后,選擇創業,不僅創造自我的一番事業,還帶動社會整體的就業,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就是為了更全面地鍛煉學生的能力,教會學生創業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技能,還需要突出的想象力、執行力、創造力、整合力等,是對一個人更全面的磨礪與鍛煉。
兩者的融合能夠更好地促進彼此協同發展。創業不是憑空而談,必須以相關行業為依托,創業教育不能脫離專業教育,孤立而行,而是必須更深入地與專業教育融為一體。可以說專業教育是創業教育的基礎,創業教育如果不以專業教育為依托,相關行業中的前沿發展動態、具體創業案例等信息內容,就難以有效傳達到高職學生之中。從專業教育角度而言,創業教育是專業教育的一種拓展與延伸,創業教育能夠推動專業教育更好地改革、發展,專業教育如果傳授的知識內容、技能素養始終更新緩慢,不與專業、行業前沿科技等內容發展結合起來,專業教育就會成為一潭死水,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能夠為專業教育帶來源頭活水,促進專業教育效果的強化。
三、高職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發展模式
從當前國內外創業教育的實施情況看,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不僅是大勢所趨,而且就高等職業教育而言,其兩者的融合發展,可以參照以下幾種模式:
課程融合模式:課程融合模式主要是指在高職院校的現有課程體系架構下,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增設專業創新創業課程,并且以專業選修課程、專業必修課程等形式,納入專業教學計劃之中。該課程的開設一般以相關的專業課程作為基礎,采用專業課程+創業課程的方法,通過課程的疊加,衍變而形成新的課程。需要注意的是,這一融合不是簡單地將創業課程與其他課程混搭在一起,而是在專業課程的基礎上,結合專業課程所對應的行業創新創業發展動態,開發出的一門適應這一專業學生今后創業所需的新的課程內容。
課堂融合模式:創業知識的內容不僅可以與課程融合,而且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其中。在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選用的教學內容可以結合相關的創業案例,增加對創業案例的背景介紹,靈活使用專業所依托的行業內的創業典型,挖掘專業教學中應該凸顯的創造性、創新性知識內容,使專業課程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創業導向性,尤其是專業教師在專業課程課堂教學備課中要注意融入創業知識內容理念,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在保持已有的專業課程課堂教學的專業性前提下,適當增加專業課程課堂教學的創業元素,發揮優化專業課程課堂教學的作用。
實踐融合模式:實踐融合模式要求高職院校在學生實習實訓的具體過程中,不僅可以依據工學結合的理念,開展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實踐指導,而且可以基于創業教育的理念,開展基于創業過程的創業實踐指導。教師可以協助學生共同確定某一個項目作為師生共同實踐創新項目,在項目的發展過程中,促進學生對創業過程的認識與了解,增強學生對創業知識的體會與感悟,強化學生對創業精神的理解與認同,在仿真環境狀態下達到提高學生創業能力素養的目的,進而為學生今后走出學校創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高職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路徑選擇
高職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除在課程體系、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等環節之外,其可以選擇的路徑還包括教育理念、教師隊伍、校園文化等方面。
教育理念的融合路徑,主要是指高職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應該圍繞人的發展這一理念,強調融合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不論是專業教育還是創業教育,其都強調促進高職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共同發展。雖然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一是為學生的就業做準備,一是為學生的創業打基礎,但是從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來看,就業與創業彼此是相融共生的,且就業與創業都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知識、能力、素質。因此,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首先要從理念上認識到,這兩類教育都是為學生今后工作生涯做準備。
教師隊伍的融合路徑主要是指高職院校應該從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協同發展的角度,統籌規劃教師隊伍的選聘、培養。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建設,從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定位出發,強調打造既掌握專業理論又具備專業實踐的“雙師型”隊伍。但是,在當前創業教育興起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不僅要培養高技能人才,還要培養懂得創業的高技能人才。為此,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不單單是具備相應的專業理論與專業實踐,還應該懂得專業所依托的行業之中相關的創業知識,最好是擁有一定的行業創業經驗,才能滿足創業教育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需求。
校園文化的融合路徑,強調的是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要在體現專業教育特色的基礎與前提下,展現創業教育成果成效。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除體現文化性之外,還有著較強的專業性。各種校園文化活動,無不成為高職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隱性課堂。在高職院校各種彰顯專業性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可以將創業教育融入其中,以專業為依托,開展各種創業方案征集活動、組建創業社團、進行創業競賽等,使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實現深度融合,共同為人才培養服務。
參考文獻:
[1]孫秀麗.試論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效銜接[J].教育發展研究,2012(7):58-62.
[2]張瑤祥,蔣麗君.高職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路徑選擇[J].中國高等教育,2011(2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