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培萱 左學騰 林南祥 馬玲玲 陸書行 楊佳玲 張永忠 李秀真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微信、微博等微媒體社交網絡日漸充斥著青年人的生活,逐漸形成一種新型文化——微文化。大學生是“微文化”傳播的最活躍用戶群體,在日常交往和適應互聯網技術的過程中熱衷于通過微博、微信等“短平快”的形式表達自己對社會問題的深思, “微文化”潛移默化中對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微文化 大學生 價值觀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微文化”集合了精神價值和思想價值觀念,它最突出的特點是傳播個體既是傳承者也是創造者。一方面,微文化可以幫助大學生學會從微媒體上獲取有效信息和提高思辨能力的同時促進身心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大學生特殊的個性心理,其判斷能力較差以及文化信息的良莠不齊,微文化也對大學生的健康發展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對處于“微時代”中的大學生進行調查分析,針對新時代網絡文化視域下“微文化”對大學生三觀的影響的探究,在充分熟知概念和理論的基礎上,對目前網絡文化視域下大學生三觀的現實狀況,對所產生的影響進行理論和現實研究,并就其存在問題的方面,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這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的展開,有利于大學生正確三觀的培養以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二、研究現狀
現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以定性分析為主,定量分析較少。且無一例外對微文化的意義、影響等進行了宏觀研究,微觀分析不到10篇,他們對策研究較為傳統。本研究針對微文化對大學生三觀的影響機制、主要表現形式、功能和對策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為填補微文化對大學生三觀影響專題研究領域的空白做貢獻。在微文化對當代大學生三觀的影響對策上,目前許多學者僅限于圍繞政府與學生自身來展開研究。而本研究則立足于微媒體與微文化產品制造商兩個方面來展開探討,提出整合傳統媒體與微媒體,提高微文化產品制造商道德修養從而進行微文化產品的創新的建議,初步解決了本研究的論題。
三、研究過程
(一)問卷調查
針對此次課題,我們在本校隨機抽樣200人進行了研究調查,發現以下現象:對于“微媒體”這個概念,近六成的大學生熟知,并在生活中充當者信息接收者這一角色。雖然他們每天花費在微媒體平臺上的時間超過一個小時,但不同的微媒體平臺使用頻率卻存在明顯差異,像QQ、微信普及率達到100%,但斗魚等直播平臺只有30%。
除此之外,我們發現近50%的大學生會在各大微媒體平臺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并感覺微媒體平臺上的信息會對自己的價值觀產生影響。絕大部分大學生在使用各大微媒體時會用思辨的眼光看待問題、思考問題。但在享受微媒體帶來的及時、多樣的信息之余,由于其中信息數量之大、內容之繁雜,便很難判斷信息的真實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價值觀的形成。
如何規范現有的微媒體平臺,促進微文化的有效傳播,在調查中87%的大學生表態,大學生應當首先對自己提出要求。其次,社會也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高校、其他團體也應當為充分發揮微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優點,使大學生更好地學習生活做出努力。
(二)天印南工程采訪
通過對“天印南工程”負責人員的咨詢采訪以及后臺數據顯示,本校學生對于校園重大活動關注度很高,在及時了解到校園資訊的同時參與到其中去,能夠很好地增進大家對于校園的理解度,更深刻地感知校園。 當學生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想對該平臺提出個人意見和建議時,可以通過后臺發表自己對活動的意見、想法,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便于大眾間的信息交流。
但正是由于它的受眾性廣,也容易帶來一些問題。由于公眾號平臺的開放性、匿名性和交互性,使得大家都可以借助網絡工具交流溝通,大量不良信息,大學生群體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建立的關鍵時期,其本身又缺乏對信息的準確判斷,極易受到所傳遞的文不良觀念的干擾,引起人格扭曲。
由于新媒體傳播具有速度快、范圍廣和極易被復制的特點,有害信息在網上滋生蔓延的速度超過以往任何傳統媒介。網絡輿論極易成為整個大學生信息輿論系統的不穩定因素。
同時,有些時候為了使推文的內容變得更易被在校大學生所接受,只一味強調趣味性,而忽視了實用性。
微信公眾平臺的管理主要由宣傳意識比較強的同學當工作人員,工作人員輔助管理員管理和維護好微信公眾平臺。屆時管理員安排工作人員審核宣傳文稿并把消息推送至廣大用戶。不斷剔除公眾號中不受大眾歡迎的內容和信息,讓正確的信息、知識和價值觀得以傳播。
(三)高校教師采訪
1.學習成長
微媒體加強學生與社會信息、同學、世界等多方聯系和分享,學生可以快速咨詢老師問題并得到及時的回復,就像建立了一個專業的成長平臺。大學生借助微平臺可以隨時學習,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微平臺中的信息數量龐大, 大學生只需要利用移動客戶端,就能獲取想要的信息資源, 使核心價值觀資源使用率提高。另一方面,傳統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方式主要依賴于新聞、雜志、報紙和教師的講授, 教育資源總量較少, 更新速度較慢, 時效性較低。微文化的信息資源獲取途徑廣泛, 可以對碎片化信息進行整理, 大學生只需要在檢索欄輸入關鍵詞, 就可以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并且微文化傳播方式較多, 包括文字、視頻、音頻等, 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喜好選擇相應的內容。除此之外, 微文化信息傳播沒有局限性,學生借助微平臺可以第一時間獲取最新的數據信息, 提高了學生知識儲備,培養了學習自主性。
總的來說在“微文化”的影響下,大家的學習觀甚至就業觀都得到了一定的教育和改善,利用微媒體,不斷地充電,豐富自己。
2.價值觀的建立
在微文化生態背景下, 高校可以借助網絡構建微平臺, 通過文字、視頻等方式向大學生傳播核心價值觀, 不僅可以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 而且可以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構成正確的核心價值觀。 例如, 某高校在微平臺構建中, 主要從構建官方微博和建立微信公眾號方面進行。高校組織各學院優秀教師在微博中進行政策的積極討論, 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 并且教師的言論可以對學生思想起到引導作用, 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充分利用這些平臺,增強學生與大學的溝通習慣,吸引更多的大學生關注學校微信公眾號, 使大學生思想可以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四、存在問題
目前微文化帶來了很多優勢,但如何將這些優勢滲透到大學生日常生活中是最需要考慮的問題,從而促進大學生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
與此同時, “微文化”傳播的監督和管理中也存在著不良的“微內容”。對于信息傳播平臺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利用軟件技術進行為內容的過濾和篩選,構建校園“微文化”建設,才能最終幫助在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五、對策分析
(一)大學生自身
①提高自身修養,學會甄別,抵制不良信息的誘惑;②對于某些敏感性信息,不要隨意發表自己的感想,切勿盲目追風;③端正心態,認真對待媒體,禁止發表消極言論。
(二)高校微媒體傳播平臺
①增強用戶粘性,可以對內容分類分層篩選,特色化,專業化,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提高吸引度;②保持原創性,對需要轉載的內容進行專業化處理,圖文并茂,增加趣味性;③自媒體運營部門內部工作人員的專業培訓教育;④管理部門必須強化管理,利用軟件技術進行為內容的過濾和篩選,減少不良“微內容”的傳播。
參考文獻:
[1]趙莉莉.微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J].高教學刊,2017.
[2]馬云霞,張軍成.“微文化”對高校育人的影響及其對策[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3]張明平.微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困境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
[4]蒲清平,張偉莉,趙楠.微文化:特征、風險與價值引領[J].中國青年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