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雅嫻
【摘要】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高校教師肩負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已經成為影響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如何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越來越引發社會各界關注。文章將從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內涵著手,分析我國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并提出有效改進措施。
【關鍵詞】高校教師? 職業道德修養
一、引言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習近平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也提到,“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教師的職責不僅在于教書育人,還在于培養學生的人格,因此教師自身的職業道德和人格素養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截至2018年,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63所,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833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高等教育的規模的不斷擴大對高校教師的職業修養提出了更加嚴峻的要求與考驗。
二、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內涵
首先,“師者,人之模范也。”教師的職業特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教師必須是道德上的合格者,是學生道德修養的楷模和仿效的對象。教師必須能夠以身作則,向學生傳達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其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必須有良好的理論基礎和知識儲備,能夠通過教學開拓學生是知識面,解答學生的疑惑,解決學生的問題。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學術道德,能夠在學術研究領域有所成就,遵守學術規范,做學生科研的領路人。再次,合格的教師必須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改革開放后大量國外事物現象涌入,對處于人格完善時期的高校學生來說,某些事物會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為了減少高等教育人才的流失,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校教師必須堅定政治立場,確保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三、我國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現狀及問題
(一)少數教師職業道德缺失,缺乏教書育人的職業理念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的觀念也在不斷變化,教師作為社會人,其思想也不免受到社會影響。部分社會群體的暴富激發了人們對物質利益的欲望,逐漸消磨人的意志和理想,高校教師也不例外,少數教師的職業道德感出現滑坡。這個問題的出現,既是教師個人追逐利益放棄理想的結果,也是部分高校管理者的疏忽,在高校管理過程中出現價值觀偏差,一昧重視成績,忽視教師工作的神圣性及高等教育育人的基本任務,將市場引入高校管理體制,忽視教育不能以產出投入比量化這一問題,嚴重影響了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
(二)近年來教師職業“妖魔化”嚴重,教師基本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當今社會對教師職業存在一定的偏見,教師社會地位較之以往出現下滑。近年來,教師和警察、醫生一起逐漸被妖魔化,在這種輿論環境中,社交媒體上欺辱教師的案例屢見不鮮。 部分學生家長對學生過度溺愛,不尊重教師,甚至對教師懷有敵意。有時候,往往負責任的教師反而會被攻擊、被誤解、被欺辱,同時,學校管理層在此類問題上的處理往往無法切實保障教師合法權益,不少高校教師只能被迫明哲保身。在自身基本權益難以得到保障的情況下,職業責任感和榮譽感不可避免地會隨之降低,職業作風就可能會出現問題。
此外,高校教師成長過程漫長,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要經歷漫長的教育考核、學術訓練、資格考核才能上崗,然而青年教師還要面臨收入低、教學科研工作壓力大等現實問題,不少高校教師、學者積勞成疾或由于學術壓力大而自殺。投入和產出差距如此之大,使得不少有志有才的教師選擇碌碌無為,渾渾度日。
(三)部分高校過度重視科研,對教師職業道德要求不高
受傳統觀念影響,很多高校將學科建設、教學科研和高精尖人才培養作為衡量教師成長的標準,尤其是科研工作,有時候會成為衡量教師工作的唯一標準,忽視教師職業道德的建設。在師德建設方面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嚴重不足。
(四)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標準制定過高,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缺乏可行性
高等學校對教師隊伍的職業標準制定過高過空,空喊口號的多,切實可行的少。一般來說,大多數高校學生的思想品德評定標準制定相對合理,且有切實的獎懲制度保障,而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評定標準則十分空洞,且缺乏相應的獎懲措施,導致教師對職業道德評定不感冒,不上心。同時,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方式單一枯燥,解決不了教師的職業疑惑,脫離教師實際工作情況,很難引起教師重視的同時還會影響教師提升職業道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工作乏善可陳。
四、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具體措施
(一)建立并完善相關規章制度,搭建教師職業道德監督體系
高校師德建設是一項復雜工程,需要多部門多單位齊抓共管,切實制定實際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師德建設規章制度。同時,要完善細化師德評價監督標準,多部門共同搭建教師職業道德監督體系,確保監督體系的合理與公正。監督和評價標準的制定切忌過高過虛,必須從教師工作實際出發,公平公正地衡量教師職業道德水平。
(二)建立并完善合理的評價體系和用人制度,切實保障高校教師利益
教師行業生存和發展的壓力較大,若缺乏合理公正的人事升遷體系和評價體系,會嚴重損害教師的職業責任感及自豪感。要解決這個問題,高效管理層必須建立完善、合理、公正的用人制度和教師評價體系,尤其是教師評價體系,不能一昧以科研論成敗。此外,要加強對教師人身安全的保護,讓更多有責任心的教師敢于有所作為,敢于承擔。只要教師的人身安全和切實利益得到合理保障,大多數教師還是會自發承擔責任,自覺提升職業道德水平。
(三)注重教師隊伍師德理論知識學習,提升教師職業道德修養
高校應結合實際,開展教師職業道德理論和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完善教師政治學習理論學習制度。結合各高校各學科不同情況,開展多樣的理論學習、案例分析、社會師德相關熱點討論、影視作品賞析、優秀教師表彰座談等活動,調動教師隊伍提升自身師德的主動性、自發性。同時,高校師德教育應借助網絡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與媒介,將理論學習碎片化,模塊化,潛移默化,提升教師職業道德水平。
參考文獻:
[1]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 第 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