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燕
摘要: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實施,而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就需要對鄉村文化進行傳承與創新,充分認識鄉村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意義,明確鄉村文化存在的問題以及傳承與創新鄉村文化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進而尋求解決措施
關鍵詞:鄉村文化;新路線;傳承與創新
繁榮群眾文藝創作是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和構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戰略部署,是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定文化自信,以創作生產優秀產品為中心環節,以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對于新時代群眾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我的理解是:傳播黨和政府的好聲音,在群眾文藝生活中受歡迎,在群眾文藝獎瓶中有影響。作為基層文藝創作人員,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和文化深度融合的城鄉切實際狀況,對文旅融合下群眾文藝精品創作途,有如下幾點思考。
1 原創文藝作品征集推助推民間劇團供給側發展
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座中指出:“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能不能搞出優秀的作品?最根本的決定還是在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如皋是聞名的長壽之鄉,花木之鄉,也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而如今龐大的民營劇團群體和火爆的演出市場又成為如皋一張新的“文化名片”。
經過30多年的培育和發展,如皋現有社會老年文藝團隊和民營表演團體120多家,從業人員1200多人,他們常年扎根基層,活躍在城鄉社區的群眾文化舞臺上,年均演出達到2300多場次,觀眾800余萬人次。對宣傳黨的方針,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豐富基層文化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我市基層文化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如皋市文體旅局每年都組織全市性的原創文藝作品征集活動,對征集評選出來的劇本加以修改編排,并組織全市性的文創文藝作品調研,讓原創作品立起來。并邀請專家對作品進行專業指導加工,提高對優秀原創作品給予獎勵,并不斷調動基層群眾文藝工作者創作的積極性。
在群眾文藝創作實踐中,我們始終抓住百姓:“喜聞樂見”這個關鍵詞,緊貼本地區群眾的工作和生活,符合本地區群眾的觀賞水平和內容需要。創作中需要多表現歌頌贊揚群眾工作和生活的作品,這樣才能有親切感,感召力,活動富有生命力。借助于文化下鄉,企業慶典和村社區“樂一天”等重要活動,精心打造群眾文化消費的平臺,充分展現地方文化特色和美好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
因為有了這些節目來源,有了民間藝人唱念做打等藝術素養的提升,如今的民間藝人逐漸脫離了依靠低俗節目和葷段子的支撐,城鄉群眾文化生活得到了豐富,社會風氣得到了好轉,民間演出市場更加健康化。
如今,古城的夜晚,我們穿梭于如皋的城區社區廣場街頭,時常會看到在絢麗的燈光下廣場舞節奏明快,露天舞臺的文藝演出觀眾如潮,雜技歌舞小品說唱的節目讓人看得津津有味。
2 互聯網為鄉村文化發展注入活力
“互聯網+”為我們生產生活帶來了新的變革,網絡成為公共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輿論陣地和宣傳手段。根據網文化旅游改革融合和加強網上公共文化發展的新要求,大力推進“互聯網+”,以“身邊文旅,溫馨家庭,你我共建”為理念,通過打造“文化權益的新陣地,教育提升的新平臺,服務基層的新窗口,群眾聯系的新渠道”為目標,著力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問需在網,業務推廣,服務在線”,把公共文化建設“互聯網+”打造成有時代廣度,記憶溫度,有多維黏度的文旅效能發揮新途徑。
(1)務求實效,服務發展大局。加強職工群眾工作,組織領導站在全局的戰略的高度重視網上公共文化建設,將這項工作作為文旅部門的一把手工程。把握好方向,指導好工作,落實好政策,保障好經費,實行“統一規劃,條塊實施。績效管理責任到人”的運營服務模式,確保網上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從建設到運行的順暢進行。牢固樹立職工群眾的基層觀念,堅持求真務實,腳踏實地,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真心實意服務基層群眾。
(2)擴大影響,形成工作合力。加強與新聞宣傳部門,社會新聞媒體及相關委辦對接,加強對職工群眾文化宣傳工作的整體統籌協調和工作策劃,分階段,有重點地開展宣傳,做到重大事件有聲音,重要時點有呼應,重要工作有反應。
(3)線上線下,推出融合發展。堅持網上公共文化服務與網下文旅改革融合的靠前聯動,協調推動,切合緊湊,將公共文化服務由線下為主,向線上線下互動融合轉變,推動“互聯網+”在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的作用。推動互聯網線上線下服務工作協力并進,在建立線上平臺的同時,對線下活動進行改革,資源配套,建立機制,使線上線下互促共進。
3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創新
非遺是人們世代相傳的,被視為文化遺產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除了帶有濃重的地區特征外,它還有地方情感的傳遞特征,對于地方認同的構建和鄉村文化的延續有著重要的特殊價值。因此,縣級非遺管理部門既需要展示非遺,也需合理探索多元化的開發途徑,以使其實現內源式發展。以如皋4A級景區水繪園為例,它是江海平原上的一顆明珠。如皋杖頭木偶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兩年前,如皋市木偶戲劇團組織,部分木偶操作演員,編劇創了一些經典的小戲小品在水繪園景區定時定點演出,通過兩年的實踐證明,游客對這樣的演出很感興趣,一些外國游客甚至主動參與互動,這樣的文藝活動激發了景區文化的活力。
如皋非遺種類眾多,其中作為國家非遺項目的“如皋盆景制作藝術”是文化品牌效應最好的項目,其他一些傳統技藝,傳統美術類的項目都面臨傳承人消失的危機,傳統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類的項目則處于開發不利的狀態。傳統音樂如皋號子,傳統舞蹈如皋蓮湘都是依托于人民勞動的場景產生的非遺,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和機械化的普及,這些項目都面臨著失傳的危機,可以引入社會資金與社會團體,以弱帶強,以成熟的開發帶動不成熟的開發,實施非遺的“創新性保護和創造性發展”。
在新時期,我們文化工作者,要結合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實施文化精品戰略,切實提高文化精品質量,將服務群眾與引導群眾相結合,寓教與樂,雅俗共賞,提升素養,涵養精神,在此基礎上建立科學的文化產品評價體系,不斷提高文化藝術品質。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江安鎮綜合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