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勝鋒
摘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社會和諧穩定。當前基層社會治理存中存在社會治理工作面臨新挑戰、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存在薄弱環節、群眾權益維護機制有待健全、社會治理格局有待進一步完善等方面的問題。加強和創新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健全社會治理格局、進一步完善社會治理功能、進一步激發社會治理活力、進一步提高社會治理效能等切實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關鍵詞:社會治理;新時代;基層;創新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新的變化,社會治理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多變,這對進一步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時代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必須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針對當前我國基層社會治理面臨的新問題和新矛盾,積極探索有效的治理對策。
1 當前基層社會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社會治理,將社會治理的重心下移到了基層,落實到了城鄉社區,有力地促進了社會治理體系的日益完善,有效維護了基層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基層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的經濟體制、利益格局、思想文化、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更加深刻、急劇的變化,基層社會治理的治理實效與廣大人民群眾對平安、和諧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還有不相適應的地方,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和矛盾,主要體現在:
(1)基層社會治理面臨新的挑戰。隨著我國民主政治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基層群眾的思想意識和現實需求日益呈現多樣化和復雜化的趨勢,基層社會治理面臨的壓力和挑戰日趨增大。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快推進,當前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口的流動性也日益增強,現有的人口管理服務水平,治安管理工作難以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大量農村青壯年人口外流,農村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留守兒童數量逐年增加,農村社會治安、養老、教育等方面的問題更加突出,農村基層社會治理面臨的壓力不斷加大。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虛擬社區、微信、微博、自媒體等已經成為社會大眾發表言論、監督政府的重要場域,基層社會治理時刻處于群眾的監督之下,科學應對群眾監督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隨著社會結構的發展變化,新的社會階層和社會組織不斷發展壯大,它們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起正面作用的同時,也給社會治理帶來的新任務和新要求。
(2)城鄉社區治理存在薄弱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鄉社區處于黨同群眾連接的‘最后一公里,做好社區治理工作十分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基層黨委政府狠抓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治理效果。但由于城鄉社區治理面臨人多,面廣、事雜的現狀,當前城鄉社區治理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城鄉社區網格化管理運行存在諸多困難。一是網格化管理人才缺乏,特別是廣大農村社區,大都沒有配備專門的網格管理員,很多都是由村干部兼任。而村干部中懂電腦操作和信息化運用的人少之又少,網格化管理中的信息上報與反饋管理大多無法正常運行。二是權責不對等。城鄉網格化管理中,下沉到各社區的職能部門之間權責不清,相互扯皮,未能發揮好服務社區居民“最后一公里”的作用,群眾對網格化管理的認同度不高。三是缺乏長效機制。城鄉社區網格化管理實行的時間還不長,在管理體制機制方面還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城鄉社區網格化管理的投入保障機制不健全,一些農村地區網格化管理缺經費、缺人員的現象比較嚴重。一些地方也缺乏切實可行的監督考核機制,網格化管理作用發揮大打折扣。
(3)基層社會治理格局有待完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在當前的基層社會治理中,黨委、政府統一領導,綜治部門組織協調,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的社會治理工作機制還不健全,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總體規劃在有些地方還未真正形成。有的地方和相關職能部門依然存在重經濟建設輕社會治理的現象,有的即使已經對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有了較為清醒的認識,但在具體的社會治理實踐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重管理輕服務的現象。各類社會組織和社會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不高,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還未真正形成。
2 新時代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對策建議
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他指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核心是人。”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向基層下移,落實到城鄉社區。”新時代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社會治理重要論述為指導,著力做好如下幾方面的工作:
(1)要進一步健全社會治理格局。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首先要解決好“誰來管”的問題,要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格局。一要強化黨委核心領導。要進一步突出黨委對社會治理工作的核心領導作用,切實加強對社會治理改革的統籌協調和指導,研究制定好社會治理的總體方案、階段性和單項改革措施。二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規范政府部門行政職權,依法調整管理事項,明確事權,嚴格監管,避免政府對社會事務大包大攬。建立和完善社會治理考核機制,切實做到加強社會治理與促進經濟發展同步考核,發揮好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三要培育壯大社會組織。堅持提升功能與發揮作用并舉,大力發展群團組織、中介組織、行業協會、志愿者服務組織和民間公益性組織,明確企事業單位、新經濟組織的社會治理責任,增強它們的參與意識和服務意識,提高它們協同治理的能力。四要壯大基層自治組織。堅持工作手段向基層下放,各類資源向基層下沉,以村組、社區為重點,加大基層建設和投入力度,完善各項制度,筑牢基層服務平臺、擴大基層管理幅度,不斷提高基層社會治理效率。
(2)要進一步完善社會治理功能。一要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加強五大保險征繳擴面工作,加快實施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工作,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補助金額,不斷完善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為重點的社會保障制度。二要構建綜合性的社區服務體系。以村(居)委會為主體、政法綜治工作站為中堅、社區群團組織為配套,構建多功能的城鄉社區管理服務體系。三要構建立體化的安全防控體系。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健全和落實各項安全生產制度,大力推進食品安全和藥品安全建設,建立健全社會預警和應急救援、社會動員機制,著力推進安全防控向社會全領域拓展、全方位覆蓋、全過程延伸。要建立各級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健全各部門聯動協調工作機制,堅持定期排查與重點排查、專項排查相結合,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
(3)要進一步激發社會治理活力。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要通過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方法,進一步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活力。一要推行民主型管理。要牢固樹立民主決策、科學決策的理念,實行重大決策專家咨詢論證制度,進一步建立健全群眾意見建議征集制度和信訪聽證制度,重大建設項目開展社會風險和影響評估,盡力拓寬社會治理參與領域、參與渠道,使黨委政府決策更加切合實際,符合人民意愿。二要加強服務型管理。切實加大公共服務投入力度,加強公共服務部門建設,完善公共服務監管體系,全面加強公務員隊伍思想、作風、能力建設,不斷提高其為民服務的能力水平。三是要加強自治型管理。要牢固樹立“以民為本”的理念,充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充分保障群眾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主體性地位,進一步完善基層自治制度,夯實社會治理基層基礎。加強基層黨的建設,有序擴大基層民主;加強村民委員會和社區居民委員會建設,健全民主理財、財務審計、村(居)務管理等民主管理制度;切實重視家庭作為社會基本單元的作用,最大限度激發群眾自治管理的積極性。四是要加強協作型管理。樹立共同治理的思想理念,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大力推進行業自律、協會自治,加大政府項向市場、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力度,實現政府管理和社會調節的互動協作。
(4)要進一步提高社會治理效能。一要善于做好群眾工作。建立健全群眾工作機制,相關職能部門和基層黨員干部要經常深入基層、深入一線,認真傾聽群眾呼聲,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做好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教育群眾、團結群眾的工作。要深入研究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新特點、新任務、新要求,及時回應和解決不同階層群眾利益訴求,增強群眾工作實效。二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法治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著力提升行政執法的公信力、透明度和司法的權威性。建立健全由黨和政府主導的群眾權益維護機制,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切實維護好廣大基層群眾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三要大力保障改善民生。大力解決住房保障、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社會治安等事關群眾利益的現實問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進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共享發展成果,不斷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社會的和諧度。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作者單位:中共永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