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濤
摘要:本案例根據通用技術課程實踐性強的特征,借助簡單的符合學生學習水平和條件的實踐載體,將枯燥的理論學習變得生動具體。實踐表明,通過竹質小木偶的制作,引導學生在動手設計、制作的活動中掌握常用木工材料的加工方法,不失為一次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實踐載體;加工工藝
1 設計緣起
本學期,在完成《技術與設計1》“第七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教學任務后,我給學生安排了一節實踐課,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如果只是單純的讓學生用金屬或者木頭去練習鋸割、銼削、鉆孔等技能,學生很快就會覺得乏味和無趣,學習興趣將很難維持。因此,不妨找一種模型來作為技能練習的載體,用明確的制作任務來提高趣味性,讓學生在追求成就感的過程中更加優質高效的掌握操作技巧、提高動手能力。為此,我安排了竹質小木偶的制作項目,期望通過這個項目的實施,一方面使學生盡快掌握木工材料的加工方法,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尋找更適合通用技術實踐的載體。
2 學情分析
有利條件:第一,愛玩是學生的天性,只要是感興趣的東西,他們自然就愿意認真的去研究和制作,該項目符合學生的心理認同。第二,由于該項目結構簡單,所用材料便宜、易得且易于加工。材料和經費都不成問題。不利條件:第一,學生的活動時間有限,一節課需完成設計、制作、評價、展示,有一定的難度。第二,安全教育至關重要,要求教師實時地對各種加工工具的錯誤操作加以糾正,以防意外情況發生。
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模型制作的一般過程;掌握各種不同加工工藝所需工具和設備的正確操作方法。初步建立流程、系統、控制的思想。
過程與方法:通過本次制作活動,鞏固對相關工具和和設備的操作能力;通過對各個配件的組裝和最后的展示,初步建立流程、系統、控制的思想。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這次制作活動,從中體驗技術設計的力量,體味動手制作的快樂;通過對相關工具、設備的正確操作,養成科學嚴謹的做事態度,提高安全意識;通過合作,培養團隊協作的精神。
4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相關工具和設備的規范操作。
教學難點:養成科學嚴謹的做事態度,初步建立流程、系統、控制的思想。
5 教學資源準備
每組所需要的工具:手鋸1把、桌虎鉗1個、銼刀1把、磨床1臺、鉆床1臺、小刀1把,鋼直尺1個、鉛筆1支。
材料準備:細竹竿2節、細線50厘米1條、紐扣2個、牙簽2根、白紙1張。
6 教學過程
6.1 任務介紹與設計
任務介紹:制作竹質小木偶項目;操作目的說明;材料、工具說明;參考方案說明;制作要點說明;注意事項說明。大約用時十分鐘。
學生設計方案,畫出設計草圖。
6.2 制作步驟
(1)劃線
(2)鋸割
將一節細竹竿鋸成一個長段作為身子、四個短段作為四肢。
(3)挫削
用銼刀或者磨床對每段竹節進行打磨,細處理
(4)鉆孔
在長段中上部進行鉆孔,要求鉆透。
(5)連接
按照相應的流程,先用細線的一端系住一根火柴桿,另一端從一側的上肢到下肢,穿過兩個紐扣之后,再通過另一側的下肢到上肢依次穿過,最后用另一根火柴桿固定。
(6)調試
選擇兩個板凳對在一起預留的縫隙,進行調試,一邊調試一邊改進,要求通過控制下方的細線能夠做出多種標準姿勢。
(7)優化、表面處理
對作品進行優化,修飾。
(8)展示、評價
各組集中展示,通過對作品的設計圖紙和最終作品的相似度,作品的控制姿態,還有做工的精細程度,以及體現的創新能力進行評價。
7 教學反思
(1)學生對小木偶的設計很陌生,不知道該怎樣設計才是合理的,有的畫不出方案,有的畫了方案實現不了、有的干脆沒有方案就直接制作。能夠根據現有的材料、工具和設備統籌對設計進行系統分析還有不少難度,再加上時間緊,有些小組,也只能是草草了結。
(2)竹質小木偶的制作,屬于簡單的木工小設計,雖然不像金屬材料的加工難度大,但該項目的設計基本涵蓋了加工工藝的幾個關鍵工序。與教學目標的要求相吻合。
(3)這個項目還涉及到了流程、系統、控制等多方面的知識。
比如,竹質小木偶項目的組裝過程,就是一個流程;這個流程中的時序有的能顛倒有的則不能。特別是用細線連接紐扣的環節,不能出錯。一不小心被迫拆開重來,耽誤了不少時間,這些都需要科學的設計。再如,所給的材料、工具、設備、時間,這是約束條件,設計的方案要兼顧它們之間的協調,體現系統分析的思想。對于小木偶的展示環節則體現了控制的思想,它是標準的開環人工控制系統,給它一個輸入對應著一個輸出。這些都是《技術與設計2》中涉及的內容,提前讓學生領悟一下,對于技術素養的提高大有裨益。
(4)從表面上看,實踐教學,效率低,靠直接經驗獲得的知識,教學效益比不上學習間接經驗,學生在實踐中有什么感悟,老師往往無法了解。每每遇到學生小聲說出“噢,原來是這樣”,我聊以寬心。事實上,實踐載體所帶來的收獲是一種長效的、深遠的影響,是只靠理論教學無法獲得的,要靠學生相當長的時間去慢慢體會。
現在的教學總是大而空,這是我們通用技術同仁們共同面對的困境。不斷尋找可操作的、有效的實踐載體,實現技術課程教學的新突破,任重而道遠,但我們樂此不疲。
參考文獻:
[1] 顧建軍.技術與設計[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安徽省蕭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