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旭
摘要:培育居民社會責任素養是社區教育的重要任務,但是我國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十分薄弱。居民社會責任素養包括居民對自身、對他人、對社區以及對國家的責任認知、責任情感和責任行動。這一素養是實現個人與社區協調發展的重要素養,是構建良好公民社會的重要條件。
關鍵詞:社會責任素養;社會責任感;社區居民;社區教育
1 問題的提出
社會責任感是個體在扮演不同社會角色時形成的較為穩定的心理品質、倫理關懷和道德情感,是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關鍵素質與形成社會良好風尚的重要因素。重視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在中外教育語境中皆有體現。如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教育要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與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國際層面,當代教育面臨發展危機,各國結合當代社會發展愿景和公民個人生活需求重構人才培養目標,“核心素養”應運而生,其中社會責任素養是重要組成部分。在社區生活中,個體若具備社會責任素養,不僅有利于增強其社會責任感與社區歸屬感,還有利于促進社區的整體發展,實現善治?;诖?,培育居民社會責任素養應是社區教育的重要任務,但學術界對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筆者在知網上以“居民社會責任素養”“社會責任素養”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發現相關文獻數量極少;又以“社會責任感”為關鍵詞進行模糊搜索,發現碩博士論文和期刊共有1700多篇,但大多是有關中學生、大學生、高校、企業的研究,缺乏對居民社會責任素養的專門研究。因此,本文擬對社區居民社會責任素養的內涵、特點與價值進行探討,以期豐富相關研究。
2 社區居民社會責任素養的概念
2.1 社會責任素養的研究情況
國外對社會責任素養的界定有多種表述。歐盟將其界定為社交和公民素養,從知識、技能和態度描述;法國將其定為社會交往與公民素養,從知識、能力和態度闡述;美國將其定為生活與職業素養,表現為領導和責任;日本將其界定為實踐能力,表現為能力,參與力和責任。新加坡將其定為價值觀素養或共同價值觀,提倡國家利益至上,家庭為根,社會為本,注重社會關懷,尊重個人,倡導協商對話,達成共識,避免沖突,注重多種族和宗教的和諧發展。社會責任素養在我國更多表現為社會責任感,很少有人談及社會責任素養這一術語。陳蓉認為社會責任感是在特定社會條件下形成的一種對事物及其發展有強烈的關切態度,是一種人格特質而不是自然反映。梁笑瑩認為社會責任感包括責任認知、責任情感、責任意志、責任行為等,英語詞匯為responsibility,obligation,duty,liability等。從對象上社會責任感包括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集體以及對國家的責任感。吳康妮認為認為責任感屬于社會個體而非群體,屬于自律而非他律,社會責任感的動機是自愛與利他的統一,其形成是情感與理性的統一,內容是歷史與現實的統一。在社會責任素養培育途徑上,林崇德認為應當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導向,把社會責任素養融入現有課程體系并開發專門的課程,采取情感體驗為核心的教學組織方式,注重過程評價和綜合素質評價。雖然東西方在對社會責任感或社會責任素養的表述上略有差異,但具有共性,即社會責任素養是在社會民眾社會交往情境下,個體承擔一定責任或任務中形成的親社會認知、技能與態度與行為的綜合。
2.2 社區居民社會責任素養
2.2.1 居民社會責任素養的內涵
基于上述文獻研究,筆者認為居民社會責任素養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層涵義。廣義的社會責任素養是指社區居民對自身、對他人、對社區以及對國家的社會責任認知、情感和行動;狹義的社會責任素養僅限于居民自身、對他者、對所屬社區的社會責任認知、情感和行動。另外,居民社會責任素養的動機是利他與自愛的統一,即居民社會責任行動需要滿足他者需求,同時也實現自我價值。如居民幫助社區中的孤寡老人、留守兒童、進城務工者等實現自身利益訴求,但在幫助他者的同時,幫助者自身也會體驗到“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2.2.2 居民社會責任素養的特點
社區居民社會責任素養具有綜合性、發展性、建構性的特點。首先,居民社會責任素養是綜合的素養,是居民認知、情感態度和行為、能力的綜合。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如葉浩生等人認為責任心是在特定文化情境中的個體責任特質、情感和認知相互作用的心理狀態和過程。因此,作為下位概念的居民社會責任素養同樣也是一種綜合的心理狀態和過程。其次,社區居民社會責任素養具有發展性。伊琳娜.博科娃曾指出,當代教育必須教導人們學會如何在承受壓力的地球上生活,教育必須重視文化素養,立足于尊重和尊嚴平等,有助于將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方面結為一體。居民在培育社會責任素養過程中會發展其學習能力,內化知識結構,改觀價值觀,實現可持續性發展。與此同時,也會促進社區風氣的凈化與文化氛圍的營造。最后,社區居民社會責任素養具有建構性。社區大環境是居民責任素養培育的場所。居民在社區中扮演多種角色,角色的多樣性會導致其社會責任的多樣性,要求居民在不同情境下轉換角色,并遵從某一角色特定的規范與制度,確立關于特定社會角色的認知,培養特定角色的情感并自覺形成特定角色的行動,因此這一素養具有建構性。
3 居民社會責任素養的價值定位
3.1 是實現個人與社區協調發展的重要素養
居民社會責任素養的培育是為了造就更好的“社區人”,使其更好融于社區環境,構建良好的鄰里關系,形成強烈的社區歸屬感。正如核心素養所提倡的,核心素養的目的是為了造就個體成功生活與健全的社會,更好實現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另外,居民形成社會責任素養后會造福于社區,凈化社區精神文化環境,建設與發展社區,實現社區治理的目的。
3.2 是構建良好公民社會的重要條件
身份制度認同、社會行為認同和自我角色的認同(核心)是公民身份認同內涵的組成要素。其中,自我角色認同表現為對個體對公民身份本身涵義的認可、對倫理道德標準內涵的理解、對個體與國家的關系的理解、對自身責、權與義務理解、對個體間關系的理解。而社會責任素養是個人對他者、社會、國家的責任認知、情感和行為,強調個人的擔當精神與奉獻精神。居民形成社會責任素養后會積極參與社區志愿活動與社區建設活動,促進所在社區的發展,增強社區凝聚力,實現社區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的整體發展。居民可以就社區發展問題承擔一定的社區發展項目,本著“我為社區”的意識,共同承擔發展社區的責任,促進社區的發展,如社區居民就社區環境問題展開討論,積極參與,建言獻策,身體力行,共同美化社區環境。換言之,居民通過積極參與和民主協商促進社區治理,在這一過程中強化對所屬社區和自身身份的認知,建立對社區、對社區其他居民的積極情感,采取有利于社區發展和睦鄰友善的行動,在社區實行自治和自理,進而推動秩序良好公民社會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黃四林,林崇德.社會責任素養的內涵與結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1).
[2] 馮博.新加坡共同價值觀培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9.
[3] 陳蓉.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實證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13.
[4] 梁笑瑩.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研究[D].廣東外語貿易大學碩士論文,2015.
[5] 吳康妮.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及其培養[D].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16.
[6] 李明,葉浩生.責任心的多元文化視角及其理論模型的再整合[J].心理科學,2010(03).
[7]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8] 鐘啟泉.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挑戰與課題[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
[9] 石艷.公民身份認同與公民教育[J].教育科學研究,2014(02).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終身教育與學習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