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怡菁 王雅靜 楊彥科
摘要:工匠精神是一種崇尚精益求精、盡善盡美之類的品質,更是一種積極創新的精神。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中,非常注重學生的工匠精神和職業道德的培養。本文通過探討工匠精神與職業道德的關系,分析了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學生培養中作用,進一步闡述了課程思政在高職院校德育教育中的體現。
關鍵詞:工匠精神;職業道德;課程思政
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后面簡稱《意見》)。《意見》中提到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特別提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需要深化,民辦學校、中外合作辦學思政課建設相對薄弱,各類課程同思政課建設的協同效應有待增強。高職院教育體系中各類專業之間的相通之處就是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的培養過程中也盡顯學生的職業道德。所以,工匠精神中體現的職業道德值得高職思政課教師在課程的講授中深入挖掘和思考。這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1 工匠精神的起源及釋義:
在中國,“工匠”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即社會分工中開始獨立存在專門從事手工業的群體后才出現的,此時工匠主要代指從事木匠的群體。隨著歷史的發展,東漢時期工匠一詞的含義已經基本覆蓋全體的手工業者。正是因為根植于中華傳統的豐厚土壤之中,新時代中國工匠精神才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中國傳統工匠精神中那種德藝兼修、物我合一的境界,始終為新時代中國工匠精神提供著源源不竭的動力。“工匠精神”一詞最早出現在2000年8月《中國殘疾人》雜志《“工匠精神”---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選拔賽觀感》一文,文章首次提到了魯班這一能工巧匠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可歌可泣的“工匠精神”,并提出正是魯班等能工巧匠的工匠精神,“筑起了中華文明大廈的堅實底座”。從2000年到2015年,工匠精神的研究一直處于沉寂階段,各界對工匠精神的研究寥寥無幾。直至2016年3月5日,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后,對工匠精神的強調和呼喚引起了巨大反響,2016年研究論文達到了2462篇,2017年9月已達到了1573篇。代表性文章有陳華文的《制造業大國,呼喚工匠精神》,劉錚的《不可或缺的工匠精神》,任志新的《打造工匠精神,圓中國制造夢》等,其核心觀點是:制造強國離不開“工匠精神”的支撐,只有“工匠魂”,才能實現“中國夢”。 目前我國關于工匠精神及職業院校德育教學方面的研究理論方面較多,也有部分研究者結合一些職業院校的德育教學與工匠精神的實踐案例,但很少有研究是結合現狀進行反思,并提出如何在教學中進行改進和完善,研究缺乏深度,顯得粗糙及表象,對于工匠精神的內涵以及與德育教學的相互滲透沒有做過多的闡釋。
工匠精神一直崇尚精益求精、盡善盡美之類的品質,只有在這種態度下生產的產品品質能夠得以保障,有效增加經濟收益。這種精神應用于當前教學環境尤為重要,特別是職業學院,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德育素質,加快職業技能的掌握,實現快速就業,需要應用工匠精神不斷發掘德育教學工作潛力。在此理論前提下,本文著重研究工匠精神的內涵、工匠精神與教學之間的關系等,進一步探討工匠精神在職業院校的應用現狀,最后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策略,以期為提升職業院校德育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為推動課程思政的實施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2 工匠精神與職業道德之間的關系和作用:
第一,工匠精神與職業道德之間的關系:
工匠精神是工匠們在長期職業實踐過程中養成的職業道德素養、彰顯的特有職業品質。這種道德素養是職業精神的萃取,是優秀文化的凝練,是成就工匠的深層次的精神品質。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工匠精神成為職業教育育人的價值標高,成為職業教育人才“質檢”的衡量標尺。它是引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向的道德規范和成才目標。
工匠精神和職業道德之間有著相似性。從其實質來看,工匠精神首要強調的是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愛崗是敬業的基礎,而敬業是愛崗的升華。所謂“敬業”,就是要鉆一行,精一行,從調研中發現,凡是獲得“工匠”和“勞模”榮譽稱號的工人,都是愛崗敬業的典范,很多人都在本職崗位上工作了二三十年之久,干出了一番事業。
工匠精神和職業道德之間有著一致性。從職業道德和“工匠”本身來說,都注重的是產品和服務品質的提升,產品的品質只有更好,沒有最好,也可以說追求極致、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是獲得各類“工匠”榮譽稱號的工人的共同特點。從目的來看,工匠精神和職業道德都是為培養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而產生的。
第二,工匠精神與職業道德的相互作用:
當前,我國正處在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培育和弘揚嚴謹認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對于建設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工匠精神來源于高超的技藝和精湛的技能,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對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但是,這只是對工匠精神一般意義上的理解,還缺乏對新時代中國工匠精神特殊性的研究。
職業道德是工匠精神的基礎。新時代的中國工匠精神,除了具有一般意義上工匠精神的內涵,還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首先他是建立在職業道德的基礎之上的,既是對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繼承和發揚,又是對傳統職業道德的學習借鑒;既是為適應我國現代化強國建設需要而產生,又是職業道德在新時代的一種新的實現形式。對于培育高素質技術人才,首先要認識到職業道德是工匠精神的統領與根本。因而培養工匠精神必須鑄牢道德之魂。人有了德之魂,才能立世生存、行之久遠。所以,職業教育必須踐行立德樹人的“育人鑄魂”工程,把職業道德和工匠精神相結合,提高新時代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
工匠精神是職業道德的延伸。工匠精神基于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生成了獨到的行為特征:執著、精技、崇德、求新等。從十九大報告來看,“工匠精神”是具有新時代內涵的,職業道德是工匠精神的根本,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是靈魂。傳統的“工匠精神”強調的是繼承,祖傳父、父傳子、子傳孫,是傳統工匠傳承的一種主要方式,而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強調的則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因為只有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推動產品的升級換代,以滿足社會發展和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有無“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是判斷一個工人能否稱之為新時代“工匠”的一個重要標準。
3 工匠精神在高職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及途徑:
首先,將工匠精神融入課堂教學中,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水平。工匠精神應進入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建立固定的關于“工匠精神”的思想專題教育內容。要弘揚和塑造工匠精神,就要讓學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基本要求,并在平時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中有意識的培育學生工匠精神。
其次,將工匠精神融入實踐教學中,有利于培育學生踐行工匠精神的職業操守。實踐出真知,高職院校可以結合學生的實習活動,充分利用專業第二課堂、實訓、頂崗實習機會,強化工匠精神的實踐教育。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核心在踐行,學生只有在實際的學習工作中才能體會到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才會去注重培養和踐行工匠精神。 對于培育和塑造學生工匠精神, 專業課教師要在實踐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在專業實訓、見習中塑造工匠精神。
最后,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教育教學中,有利于健全高職德育評價制度,推動課程思政的全面實施。要想在學生素養上有所拔高,激勵職業學生向具有“工匠精神”的合格的技術技能人才靠攏,學校應加強德育考核評價機制的革新。建立專門的信息平臺和積分制度,充分考量學生在產品工藝上所體現的工匠精神,實現德育的知行合一,培育“德技雙馨”的現代職業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評價主體也要多元化。與此同時,高職院校要積極調動全院資源,在各門課程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以工匠精神為抓手,在學生的道德教育的同時,推動開展課程思政的全面實施。
參考文獻:
[1]趙琴琴,陳寒.高校強化學生職業道德與工匠精神培養的研究[N].中國成人教育,2018-01.
[2]楊冬梅.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及特征[N].工人日報,2019-11.
基金項目:陜西省職業技術教學學會2019年度職業教育研究課題 “工匠精神與職業院校德育教學工作研究”(編號:SZJYB19-030)。
(作者單位:寶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