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敏
摘 要:近年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在所授學科中不斷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理念也是很有必要的。以美育人,美術課程中采用新式教學模式,在傳授給學生美術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智商與情商的培養。學生通過美術教育強烈感受著自然美和藝術美,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
關鍵詞:以美育人;心理健康;滲透
一、明確學生為主體的觀念,樹愛生之心
學生是有思想的、具有強大可塑性的人。尊重、理解和鼓勵是每一個人所渴求的,更何況是正處于發展階段中的學生。身為一名人民教師,不僅要起到一個催化劑的作用,激發和啟迪學生的智慧,更要以身作則,引導學生塑造和健全良好的情感和人格。明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觀念。
(一)尊師愛生,心理相容
愛是教育的靈魂,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通過真情、真誠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把自己的溫暖和情感投注在每個孩子身上。在課堂活動中,多以鼓勵性、商量式的語氣和學生進行交流,語氣可親又充滿童趣。如“你想用哪些顏色表現春天呢,來試試看”讓學生敢于嘗試,不斷的表達最真實的自我。學生的畫面存在一些問題時,“老師可以稍微的進行改動嗎,你是喜歡修改之前的還是之后呢,為什么?”“老師覺得你的想法很棒,為你點贊”、“如果你的畫面再整潔一點,就更棒了”等等,既拉近師生情感上的距離,又能增加學生積極的心理體驗。
(二)教學相長,因生施教
學生具有個體差異性。因此,教師必須深入了解每個學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學會欣賞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具備一個正確的人才觀,有一雙伯樂的雙眼,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和不足。給不同發展水平和個性特點的孩子以不同的發展機會和條件。有的學生對色彩非常的敏感,顏色的表現力也很強,就可以側重于隨意涂鴉能力的培養;有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強,就可以提高其手工作品的質量等。要在課堂實踐和學習生活中,注重引導啟發學生,培養學生張揚個性、發揮特長的能力。
二、優化課堂氣氛,創愛生之情
繪畫是最為簡單的途徑,用以完善學生人格。當孩子愿意通過繪畫來表達潛在的情感時,那將是我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很大的突破口。要想學生從藝術作品中獲得愉悅感和成就感,就必須盡可能讓其身心放松。
如果班上有一位或多位學生性格較為孤僻。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就應以創造寬松、自由的環境氣氛著手,不過多增加學生的美術課業負擔。在梳理構圖等美術知識及基本技能之后,盡可能的讓學生隨心的自由創作。讓學生的臉上有笑容,在遇到問題時敢于請教老師或者和同學交流。長此以往,學生自我封閉的心理狀態會得到改善,社交能力也會得到有效的提升。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努力做好引導作用,靜待花開。
三、激發好奇心理,立生之本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每一個機會。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加以引導、保護、培養和強化。在美術課堂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觀察,鼓勵他們提出心中的疑問,再共同討論、解答。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生主動學,敢于問,勇于表現。上課時我發現有一位小朋友,每次動手操作時,就一直盯著黑板發呆卻遲遲不肯動手。詢問之后,學生裁怯生生的告訴我他想在黑板上繪畫。在滿足和肯定這一行為之前,給學生明確要求。隨后,學生的畫面表現力越來越強,呈現形式也從黑板轉移到了畫紙。在此過程中,盡情地爆發出了其獨有的創造欲和表現欲,讓學習變得簡單、輕松。
四、苦其心志,滋心靈之花
在美術課堂中,可通過適度增加學習難度來培養學生的耐受力。我發現有的學生在遇到學習困難時,會有搗毀作業或丟棄作品的行為。這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平時多仔細觀察,靜下心來。不斷的培養學生自我反省、自我評價、自我總結的能力。在多次反復的練習中,慢慢地培養學生的耐受力。在日常的學習中,潛移默化的讓他們明白成功總是需要經歷一段小挫折。同時,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著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學習能力,加強鍛煉自己和提高自己。
五、及時贊賞,品花之蜜
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條件體驗成功,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學生答對了一定要及時表揚和鼓勵,尤其是平時不善于表達、性格較為內向的學生, 可以適度夸張地給予鼓勵并將表揚具體化。如“你的想法非常好”、“你的坐姿真漂亮”、“你的觀察真仔細”、“你的小手可真靈巧”對答錯的問題,及時更正的同時,摸摸頭并表揚他的勇敢,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等。這一系列的行為產生之后,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間。既拉近師生情感上的距離,又增加學生積極的心理體驗。
總而言之,美術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以美術實踐活動為主,將理論融入實踐過程中,將心理健康與之滲透。尊重和鼓勵學生的興趣愛好,因人因材施教。在美術課堂上,引導學生培養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和創造美的小手。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自制力,使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與成功;另一方面,學生的進取精神和耐挫心理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形成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能夠幫助學生塑造完美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引導他們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全面發展又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郅庭瑾著.教會學生思維.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2.
[2][美]丹尼斯·沃克拉迪著.勵志翻譯社集體翻譯.美國教學創意手冊.陜西師大出版社,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