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艾林
焦慮癥屬于神經疾病中常見的一種疾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情緒焦慮,不存在明確客觀對象的擔心、緊張的情緒,精神緊張,精神紊亂,甚至還會出現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的現象,包括:心悸、手抖、出汗,患者存在焦慮情緒的時候一定要對正常的焦慮情緒進行區分,如果患者的嚴重程度與客觀事實不相一致,就可以判定患者為病理性的焦慮。焦慮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所以要及時對疾病進行預防,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些有關焦慮癥的癥狀,可以在第一時間對自己的病情進行掌握,降低疾病的發生。
焦慮癥的臨床表現
1.慢性焦慮(廣泛性焦慮)
(1)情緒癥狀在沒有明顯誘因的情況下,患者經常出現與觀實情境不符的過分擔心,緊張害怕,這種緊張害怕常沒有明確的對象和內容。患者感覺自己- -直處于一 種緊張不安、 提心吊膽,恐懼、害怕、憂慮的內心體驗中。
(2)植物神經癥狀頭量、胸悶、心慌、呼吸急促、葉尿頻、尿急、出汗、震顫等軀體方面的癥狀。
(3)運動性不安坐立不安,坐臥不寧,煩躁,很難靜下心來。
2.急性焦慮(驚恐發作)
(1)瀕溉感或失控感在正常的日常生種,患者幾乎跟正常人一樣。而一旦發作時(有的有特定觸發情境,如封閉空間等) ,患者突然出現極度恐懼的心理,體驗到瀕死感或失控感。
(2>植物神經系統癥狀同時出現如胸悶、心慌、呼吸困難、 出汗、全身發抖等。
(3) -般持續幾分鐘到數小時發作開始突然,發作時意識清楚。
(4)極易誤診發作時患者往往撥打120"急救電話,去看心內科的急診。盡管患者看上去癥狀很重,但是相關檢查結果大多正常,因此往往診斷不明確。發作后患者仍極虔恐懼,擔心自身病情,往椰轉于各大醫院各個科室,做各種各樣的檢查,但不能確診。既耽誤了治療也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
焦慮對于患者造成的危害
1、危及到個人軀體的安全性。患者如果長時間的處于緊張、焦慮的情緒,身體就會發生病變,例如:如心悸、心慌、氣短、頭部存于非常嚴重的緊壓感。
2、長時間承受疑病的折磨。患病期間會懷疑自己屬于不治之癥。由于該疾病程較長,會出現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影響,同時也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
3、選擇性自殺。給焦慮、抑郁癥患者所帶的痛苦是我們常人所不能理解和想象的,患者會因為經受不住痛苦而選擇自殺。
焦慮癥的具體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1)苯二氮卓類藥物,該藥物的優點為,見效快,在30~60分鐘內就可以起效;抗焦慮癥的效果非常顯著,可以在價格上也非常美麗。其缺點就是不可以長時期的進行大劑量的使用,該藥物可能產生依賴性。常用的藥物包括勞拉西泮、阿普唑侖,每天服用2~3次即可。短中效的安定類藥物其抗焦慮效果也非常好,但是鎮靜效果相對弱一些,但也不會對白天的生活造成較大的影響。該藥物的具體使用原則為:第一、間斷性的服藥,對于焦慮癥比較嚴重的患者可以采用口服的方式,但是不可以長時期進行的服用,藥物劑量不可以過大;第二、小劑量原則,如果患者在服用小劑量的藥物比較管用就不要添加劑量;第三、定期換藥原則,如果患者的病情需要服用藥物時間比較長,在3-4周就需要更換另一種藥物進行治療,這樣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在服用藥物的過程中對藥物產生依賴性;在換藥的時候,一定要對原來藥物的劑量慢慢減少,服用的新藥物要慢慢加。如果患者的年齡比較大,服藥劑量一定不可以過大,如果該藥物治療效果比較顯著可以不更換藥物。總之,只要安定類的藥物在服用的時候,不增加其劑量,在標準范圍之后,治療效果不會發生變化,就可以認為患者對該藥物沒有產生依賴性。(2)抗抑郁藥。由于焦慮癥的病因會導致患者的神經內分泌系統紊亂,神經出現失衡狀態,可以服用抗抑郁藥可以使是不平衡的神經遞質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這樣就可以不斷改善患者焦慮的臨床癥狀,調節好的患者的情緒。其中廣泛性焦慮可以選用帕羅西汀、艾司西酞普蘭、文拉法辛等藥物進行治療。驚恐發作可以選用帕羅西汀、艾司西酞普蘭、氯米帕明等藥物進行治療。(3)長短效藥物聯合使用,這種治療方式對治療焦慮癥的效果非常顯著,可以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焦慮,該藥物不會成癮,可以長期性的進行服用,但是見效較慢,2-3周后才可以起到治療效果,價格相對比較貴。
2、心理護理。(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和了解度,使患者可以正面的認識到心理護理對于病情恢復的重要性,積極鼓勵患者配合醫生進行治療,調節好自己內心的情緒。(2)根據患者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組織患者參加心理劇、心理故事、心理游戲等活動,利于促進患者成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利于與其他患者交流,激發患者內心的正能量。(3)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利用患者的感興趣的事情來培養患者愛好,可以將患者內心的焦慮、枯燥、煩悶的情緒發泄出來,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避免患者出現自殺、輕生等危險的想法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