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粒立 王昱
【摘 ?要】評估早產兒生長發育指標是兒保重要任務。本文以生長曲線評估為切入點對早產兒生長發育評估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不同評估標準之間存在差異、標準建立的理念基礎等都存在矛盾,后續的研究仍是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早產兒; 生長曲線
【中圖分類號】R197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7484(2020)09-0031-02
早產兒是指出生時胎齡<37周的新生兒,其中出生體重<1500 g者為極低出生體重兒,<1000 g為超低出生體重兒【1】。在我國,早產發生率約為7-15%,在發達國家約為6-11%,并存在增加的趨勢【2】。
早產兒的生長可能與足月兒的生長并不匹配,對于如何監測早產兒的生長,以及如何確定這些早產兒的理想生長模式,國際上還沒有共識【3】。我們以生長曲線評估為切入點對早產兒生長發育評估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1.生長曲線評估
1.1Fenton2013
Fenton2013是應用META分析方法,納入美國、瑞典等四個發達國家人口調查數據制成。納入早產兒樣本約400萬,是目前臨床常用的生長曲線之一。Fenton等應用嚴格的納入標準,此應用可將胎兒和嬰兒尺寸數據轉換為早產兒胎兒-嬰兒生長圖的最佳數據。研究者認為Fenton 2013這個生長圖表,因為數據是從發達國家選擇的,可以盡量減少可能不理想的環境對嬰兒生長的影響,可能適用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早產兒。這也是目前臨床最常使用的早產兒生長評估曲線【4】。
1.2 Intergrowth 2015
該曲線于2015年公布,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INTERGROWTH-21計劃的研究結果所得出的早產兒出生后生長的數據。該計劃是在全球八個地方進行的、以多中心人口為基礎的研究,評估了這八個地區的胎兒、新生兒和產后生長情況。然而,雖然是全球多中心研究,其納入的樣本量較小,參與研究的4607名女性中,僅有224名是早產單胎,其中201名(90%)參加了早產產后隨訪研究。且該研究限定的早產為懷孕26周至37周之前出生的單胎,對更小出生胎齡的早產兒沒有提供相應數據【5】。
1.3 Olsen 2010
Olsen 2010生長曲線實質上為一種宮內生長曲線。由Olsen等學者,應用美國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數據樣本制作,該樣本包括近40萬名在美國33個州(1998年-2006年)出生的22-42周新生兒。經嚴格篩選,納入“曲線樣本”包括74 390名男嬰和55 721名女嬰,“驗證樣本”包括73 175名男嬰和54 569名女嬰。該曲線的優點是包含了體重、身長和頭圍等數據。為臨床醫生提供了一個評估早產兒生長狀況工具,在新生兒重癥監護室中被廣泛使用。這些曲線的一個局限性是,樣本只包括新生兒重癥監護室入院患兒,可能不能代表所有的早產兒【6】。
1.4中國不同胎齡新生兒出生體重曲線2015
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新生兒協作網,收集在全國七大區域23個省、市、自治區,收集 2011-2014年各監測點產科出生的新生兒的胎齡和出生體重數據繪制出的曲線。樣本量為超過15萬例的單胎新生兒。作為根據我國新生兒數據自行研發的曲線,對我國不同出生胎齡新生兒出生體重參考值(較早版本為1986年版數據)進行了全面更新,但該曲線僅提供體重數據,無身長數據,限制了該曲線的應用[7]。
2.評估的差異與應對
不同評估標準之間存在差異。應用不同標準進行評估將得出不同的結論。研究發現,根據Fenton 2013標準評估為宮外生長發育遲緩的病例中,幾乎每5例中就有1例符合Intergrowth 2015正常標準;根據Intergrowth 2015標準評估為小于胎齡兒的病例中,每4例中就有1例符合Fenton 2013的正常區間。這種差異,不僅影響早產兒的住院和出院后營養計劃;而且,因既往研究采用不同的評估標準,使得既往研究之間的比較變得困難,并對利用研究結果指導臨床實踐造成了障礙【8】。
綜上,雖然目前臨床可用的早產兒生長發育評估生長曲線較多,但不同標準之間的差異、標準建立的理念基礎等都存在矛盾,后續的研究仍是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早產兒管理指南[J].繼續醫學教育,2007,21(18):32-37. DOI:10.3969/j.issn. 1004-6763.2007.18.010.
[2]陳敦金.降低中國單胎早產發生率任重道遠[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18,21(6):362-366. DOI:10.3760/cma.j.issn.1007-9408.2018.06.002.;
[3]Reddy K V , Sharma D , Vardhelli V , et al. Comparison of Fenton 2013 growth curves and Intergrowth-21 growth standards to assess the incidence of 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 and ex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 in preterm neonates ≤32 weeks[J].
[4]Fenton T R , Kim J H .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o revise the Fenton growth chart for preterm infants[J]. BMC Pediatrics, 2013, 13(1):59.
[5]Postnatal growth standards for preterm infants: the Preterm Postnatal Follow-up Study of the INTERGROWTH-21st Project[J].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2015, 3(11):e681-e691.;
[6]Olsen I E , Groveman S A , Lawson M L , et al. New Intrauterine Growth Curves Based on United States Data[J].PEDIATRICS,2010, 125(2):e214-e224.
[7]朱麗,張蓉,張淑蓮, 等.中國不同胎齡新生兒出生體重曲線研制[J].中華兒科雜志,2015,53(2):97-103. DOI: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5.02.007.
[8]Fenton T R , Chan H T , Madhu A , et al. Preterm Infant Growth Velocity Calcul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J]. Pediatrics, 2017, 139(3):e20162045.;
作者簡介:
何粒立(1986-)女,漢,重慶渝中區人,主治醫師,碩士,研究方向:兒童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