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婭
【摘? 要】目的:探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篩查頸動脈斑塊的臨床意義。方法: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于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經彩色多普勒超聲行雙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篩查的10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篩查出頸動脈斑塊后,按照管腔狹窄程度對病情予以評定,并給予患者相應的治療建議。結果:本文的1000例患者中,共發現724例頸總動脈和或頸內動脈斑塊(72.40%),44例狹窄≥51%(6.08%)。724例頸動脈斑塊患者中,416例男,308例女,男性患者占比高于女性。經篩查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議狹窄≥51%的中重度患者去上級醫院予以進一步血管疾病診治,其他狹窄患者則行保守治療。結論:經彩色多普勒超聲篩查頸動脈斑塊可對患者血管狹窄程度予以判斷,可為患者提供一定治療參考依據,以降低腦卒中發生率。
【關鍵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彩色多普勒超聲;篩查;頸動脈斑塊;臨床意義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20)09-0050-01
近年來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也隨之升高。臨床研究認為,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礎為頸動脈斑塊,其可有效反映人體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情況[1]。而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為肥胖、吸煙、高齡、高血壓、冠心病等。動脈粥樣硬化為慢性進展性炎性疾病,患者可長期無顯著癥狀,而當出現顯著癥狀時多已進展至病情較重的情況,甚至可引發心肌梗死、急性心臟病、不穩定性心絞痛、中風等急性心腦血管事件而死亡[2]。雖然多數患者伴有上述風險因素,但部分患者并未進展至心腦血管疾病,若能提早發現并予以風險因素積極干預可有效遏制病情進展,甚至避免心腦血管疾病發生[3]。因此,經健康篩查評估心腦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對于減少疾病發生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可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健康篩查,其中頸動脈超聲檢查操作便捷且反復性高,較易為臨床用于心腦血管疾病篩查與風險評估中。為進一步探究經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篩查頸動脈斑塊的效果,本文以于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1000例患者為例,進行了如下研究,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于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經彩色多普勒超聲行雙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篩查的10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有539例男性患者,461例女性患者,年齡46-84歲,平均年齡(62.43±3.46)歲。
1.2 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來自PHILIPS公司生產的型號EPIQ5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線陣探頭頻率3-12MHz。行超聲檢查時,使患者呈仰臥位,將頸部充分暴露后,按照順序行雙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長軸與短軸切面掃查。行二維超聲時,測量內膜-中膜厚度、斑塊厚度和累及范圍,測量狹窄程度。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時,觀察血管腔內彩色血流充盈情況。行脈沖多普勒超聲時,掃查多普勒流速曲線形態,并測量血流收縮期峰值流速(VP)、阻力指數(RI)等。
1.3 觀察指標
統計患者頸動脈斑塊數量、所處部位,并分析管腔狹窄程度,其中,管腔狹窄20%-50%為輕度,狹窄51-70%為中度,狹窄71%-99%為重度。斑塊評定標準: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內中膜厚度高于1.5mm即為斑塊。
2. 結果
1000例患者中,共發現724例頸總動脈和或頸內動脈斑塊(72.40%),44例狹窄≥51%(6.08%)。724例頸動脈斑塊患者中,50歲以下104例(14.36%),50-60歲240例(33.15%),60歲以上380例(52.49%)。斑塊部位分析:581例斑塊位于頸總動脈壺腹部(80.25%),其中18例狹窄≥51%(40.91%);83例斑塊位于頸總動脈壺腹部近心端(11.46%),其中14例狹窄≥51%(31.82%);60例斑塊位于頸內動脈起始部(8.29%),其中12例例狹窄≥51%(27.27%)。724例存在頸動脈斑塊患者中,416例男性,308例女性,男性患者占比高于女性。經篩查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議狹窄≥51%的中重度患者去上級醫院予以進一步血管疾病診治,其他狹窄患者則行保守治療。
3. 討論
動脈粥樣硬化為心腦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近年來有學者認為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多因高、低密度脂蛋白自血漿進入動脈壁,一旦血中低密度脂蛋白濃度過高導致血管內皮通透性被破壞,即可使其屏障工作被減弱甚至消除,從而使更多脂蛋白不斷經血管壁滲透而紊亂平滑肌細胞代謝工鞥呢,致使低密度脂蛋白等形成不溶性復合物而持續鈣化、沉積,進而使動脈中膜鈣化而引發動脈壁纖維增生,致使動脈內膜增厚并變硬,并降低動脈壁彈性,從而引發粥樣硬化性斑塊[4]。輕度斑塊可使血管腔變窄,而重度斑塊則可嚴重堵塞血管,并進一步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等。有關研究顯示,相比女性,男性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更高,且隨年齡升高其發病率也不斷升高。這與本文研究相一致,本文研究中,1000例患者經篩查共有724例患者存在頸動脈斑塊,且男性高于女性,隨年齡段升高患者發病率越高。臨床認為,頸動脈斑塊可用作動脈硬化早期征象及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敏感指標,而因頸動脈處于頸部淺層,經超聲即可探查,彩色多普勒超聲即可清晰呈現動脈血管情況,并能夠將動脈血管壁病變及血管病變各階段情況直觀反應出來。因此,可經彩色多普勒超聲篩查頸動脈斑塊以此預測受檢者粥樣動脈硬化風險,以便及早予以防護。
綜上所述,經彩色多普勒超聲篩查頸動脈斑塊可對患者血管狹窄程度予以判斷,可為患者提供一定治療參考依據,以降低腦卒中發生率。
參考文獻
[1]韋小葵.頸部彩色多普勒超聲篩查頸動脈斑塊的臨床價值[J].實用醫技雜志,2019,26(11):1390-1392.
[2]王學民,穆婷婷,于飛.高頻彩超應用于頸動脈斑塊篩查中的體會[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03):221-222.
[3]李秀環,侯建榮,蘭海峰.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05):65-67.
[4]李婷婷,楊艷麗,楊波.體檢人群頸動脈斑塊篩查對預防心腦血管事件的作用評價[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8,26(07):536-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