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航 朱曉明 牟開今
【摘? 要】腰痛主要是指人腰骶部位的急性或慢性疼痛,一般在肋骨下緣與臀下皺褶之間疼痛,且存在下肢放射性疼痛。上述疼痛可能與椎間盤、椎體、肌肉、關節以及神經功能異常具有關聯性。目前臨床對于腰痛的命名尚未統一,在專業名詞中一般以“下背痛”、“腰背痛”、“下腰痛”、“腰痛”等為主,但研究認為,以下腰痛命名更能符合人體解剖學定位。
【關鍵詞】慢性下腰痛;康復治療;進展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20)09-0073-02
根據臨床實踐指南,臨床通常將腰痛分為三種類型,其中以疼痛為主要癥狀的特異性腰痛,所占比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神經根性腰痛,所占比為百分之五、非特異性腰痛,所占比高達90%以上,腰痛患者一般在4-6周疼痛得到緩解,故此臨床指南將急性腰痛定位為病程小于4-6周人群,將慢性腰痛定位為病程在12周以上人群[1]。本次研究通過對慢性下腰痛的康復治療進展作一綜述,具體內容見下文。
1.流行病學
人群中LBP的患病率較高,隨著腰痛人群不斷增加,導致慢性下腰痛患者發病率不斷增加,使醫療成本以及致殘率不斷增加,多數急性腰痛患者容易進入慢性期[2]。盡管兒童患有該疾病的發病率不高,但是研究顯示青少年LBP發病率不斷增加,而通過對急性下背痛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大約具有60%以上患者伴有復發情況,而實施2年的隨訪其復發率為20%以上。
研究表明,年齡大于30歲、運動量小、懷孕、伴有心理壓力的人群患有該疾病的發病率較高。相關研究顯示,材料工該疾病發病率在30%以上,而伏案工發病率在10%以上。同時也和生活方式、心血管系統相關。
2.腰痛機制
研究發現,人體脊髓、神經、韌帶、椎間盤病變、外周敏化、中樞敏化、精神、心理因素均可引起腰痛等情況,同時過度牽拉也容易導致人體腰肌拉傷,使人體肌纖維損傷,導致疼痛感發生。當人體韌帶張力增加、也容易發生損傷變化,導致患者背部扭傷[3]。同時多項研究顯示,退行性椎間盤容易導致促炎因子產生,例如IL-6、IL-1、NGF等等,上述促炎因子在該疾病的生理病理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易對人體疾病造成一定影響。
3.康復治療
目前康復治療提倡多學科協作,又被稱之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該種模式主要是指患者和醫療人員共同制定的康復目標。
外周敏化、中樞敏化產生有兩種情況,例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前者是指中樞神經系統自身存在的疼痛處理異常,而后者是由于外周持續的疼痛刺激輸入,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發生可塑性改變,當外周輸入解除后,中樞敏化也會隨之減輕甚至消除。精神:由于患者長期受到疼痛的折磨,疼痛導致患者精神脆弱,在對患者實施治療過程中,應對精神因素在疾病發病中的作用充分了解,與患者進行交流,獲取患者的合作與信任,同時告知每位患者疼痛是由于情緒緊張而導致的機體變化,在必要情況下可以對患者采用抗抑郁藥物。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對于該疾病的治療和發病十分重要,相關研究調查顯示,心理因素,尤其是心理軀體化因素、情緒等,均對患者具有影響,因此需要對患者實施心理咨詢和心理宣教十分重要,內容包括:1.首先分析每位患者不良情緒的因素,同時給予患者進行心理輔導,使患者了解疾病發生的原因和預后,從而提高患者對慢性下腰痛疾病的認知度,利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2.同時還需要制定適宜的體位和姿勢,使其疼痛感得以減輕。
3.1藥物治療
對于多數腰痛患者來說,無論其癥狀持續時間多久,非甾體抗炎藥、乙酰胺基酚均能夠對患者疼痛癥狀進行緩解。阿片類藥物雖然具有顯著的止痛效果,但其存在濫用風險,無法作為緩解疼痛的一線藥物。對于急性腰痛的輔助治療藥物中,苯二胺?類以及骨髂肌肉松弛劑均具有重要作用,但易出現較多副作用,其中以鎮靜狀態的概率高為主[4-5]。對于慢性下腰痛患者,給予其三環類抗抑郁藥治療存在微弱影響,但由于多數腰痛患者存在抑郁癥狀,故此需給予其對癥治療。
3.2行為治療
由于人體的人格障礙、藥物濫用的發生、情感障礙無法量化,且多數腰痛患者存在情感障礙。對于該類情況,需給予其綜合治療,其中包括:認知行為治療、行為治療、藥物治療等,通過對患者進行多方面的行為教育和輔導,能夠使其疼痛感得以減輕,同時能夠降低疾病復發率。
3.3物理治療
在綜合治療方案中,物理治療十分常見,而早期物理治療能夠使急性腰痛患者轉變為慢性癥狀的風險得以降低。在常用物理療法中,電療十分常見,根據不同頻率分為三種,即低頻、中頻、高頻,其中低頻電療治療較為廣泛。
超聲波療法在肌肉骨髂疾病中受到廣泛應用,超聲的應用能夠使細胞的代謝率得以提高,同時使膠原的黏彈性得以增加,能夠增加人體軟組織的伸展性、肌肉收縮性,同時能夠對組織修復進行調節,增加人體緩解軟組織炎癥反應的功能以及增加人體血流量[6]。
沖擊波主要是在介質中傳播的機械波,在治療過程中采用體外沖擊波中的單向波而并非超聲波的雙向正弦波,沖擊波的生物學效應主要是通過人體細胞受到聲波的力學刺激所實現的,其中外沖擊波對改善慢性下腰痛患者的失能、抑郁和疼痛均具有顯著作用,能夠作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1]。
3.4運動療法
加強患者靈活性、協調能力的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注重患者功能,并鼓勵其積極參與活動,且要求患者家屬參與到康復治療中。運動療法與手法配合能夠使患者疼痛感得以減少,其中脊柱手法治療對部分癥狀具有顯著效果,也是促進患者改善疼痛的重要方式[7]。在一項研究中,通過對運動控制訓練在慢性下腰痛患者的療效進行觀察,研究結果顯示,多數患者經腹橫肌和多裂肌運動控制訓練后,其運動耐力以及整體功能均具有明顯改善。
4.小結
慢性下腰痛具有異質性,具有治療種類多、臨床表現復雜等特點,且臨床對于治療效果的判斷具有多種指標,比如殘疾或疼痛等。在以上研究中,認為綜合康復治療與單一治療方案相比更具有優勢,且能夠利于患者癥狀的改善,減輕機體疼痛感,促進康復。
參考文獻
[1]王建兵,趙保禮.中藥聯合康復療法治療非特異性下腰痛的臨床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8(7):732-735.
[2]王瑞,王雪強.基于循證實踐的腰痛康復治療國際指南解讀與啟示[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9,34(12):1464-1469.
[3]羅明輝.普拉提運動對慢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和腰椎功能的影響[J].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19,38(7):3263-3267.
[4]徐大星,紀木強,何斌, 等.密集型內熱式銀質針聯合傷科黃水治療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30例[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9,27(4):47-49,52.
[5]印杰松,陸桂偉.表面肌電生物反饋指導對慢性非特異性腰背痛康復訓練的療效影響[J].頸腰痛雜志,2019,40(5):687-689.
[6]葛瑞東,白碩,郭京偉, 等.局部肌肉振動對男性慢性非特異性腰痛患者腰背肌疲勞的即刻效應[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9,34(3):287-292.
[7]梁育磊,高謙,桂昕, 等.內熱針治療慢性非特異性腰痛的剪切波超聲彈性成像評價[J].頸腰痛雜志,2019,40(2):19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