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全民 蘇彩霞


【摘? 要】目的:分析探討對于肺癌患者,采取手術治療時給予全程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干預的具體方法以及實際效果。方法:以我院2019年1月——10月入院接受治療的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合計有58例,將患者按照數字隨機原則分組,每組各有29例患者。采取不同方法護理,對比效果。結果: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經不同方式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兩項評分明顯有大幅度下降,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手術室中應用全程優質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改善肺癌患者的負面心理情緒,提高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從而加強手術治療質量。
【關鍵詞】肺癌;手術室;全程優質護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20)09-0148-02
近年來,肺癌作為病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疾病,在臨床中十分常見,且其在全球范圍內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肺癌在早期并不具有典型癥狀,臨床中對于該疾病的鑒別篩查不具有典型性,所以往往容易忽視病情。大部分患者出現具體體征時,已經發展到了中晚期,從而加大了臨床治療難度[1]。手術治療時肺癌中晚期患者的有效治療方式之一,但因肺癌分型較多,病變情況也十分復雜,所以在手術過程中,需要結合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保證手術質量。基于此,本文重點分析探討對于肺癌患者,采取手術治療時給予全程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干預的具體方法以及實際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9年1月——10月入院接受治療的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合計有58例,將患者按照數字隨機原則分組,每組各有29例患者。對照組中男性19例,女性10例,最大年齡為74歲,最小年齡為22歲,平均年齡為(43.1±1.3)歲,患者最長病程為20年,最短病程為6個月,平均病程為(7.3±1.2)年。觀察組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最大年齡為73歲,最小年齡為23歲,平均年齡為(43.4±1.2)歲,患者最長病程為20年,最短病程為7個月,平均病程為(7.4±1.1)年。
1.2方法
對照組按照肺癌的常規護理方式進行護理;觀察組:
(1)術前溝通:在手術前1天,按照流程對患者進行訪視,訪視的過程中積極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況,如患者出現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應及時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幫助患者緩解負面情緒【2】。(2)術中護理:在接患者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要詳細的向患者介紹手術室的環境,協助患者采取舒適體位,做好保暖工作。麻醉后,當患者自主意識未消失前,幫助患者按摩肢體,使患者能夠感受到護理人員的關心和體貼。(3)術后護理在手術完成后,護理人員應及時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手術的具體情況,同時指導正確的術后康復措施,幫助患者及其家屬了解符合自身的術后飲食方案和運動方案等等。(4)術后回訪:手術完成后1天,護理人員應及時對患者進行回訪,了解患者的大概情況,詢問患者是否在手術過程中有不良感受,通過溝通了解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
1.3觀察指標
(1)采取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兩組患者的負面情緒,兩個量表的總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負面情緒越嚴重[3]。(2)利用手術室內護理質量調查表調查護理質量,共分為4個項目,包括基礎護理、手術護理、工作態度和工作質量,每項評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護理質量越好。
1.4統計學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針對兩組患者的所有數據,均采取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取標準差表示(均數±標準差),計數資料采取%顯示,結果以(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護理質量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1。
2.2負面情緒
在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但經不同方式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兩項評分明顯有大幅度下降,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肺癌作為臨床中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對患者生命健康危害極大。而手術切除是現如今臨床中較為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由于肺癌病情影響,在選擇手術治療過程中,難免會對患者機體造成創傷,導致預后效果較差,出現諸多并發癥等等。所以,對于行手術治療的肺癌患者,需要在治療同時配合良好的護理干預。
全程優質護理模式的宗旨是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在手術治療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心理、疼痛、康復等方面的護理,加強患者的心理耐受能力,減少患者的疼痛感,從而提高其治療依從性。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在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但經不同方式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兩項評分明顯有大幅度下降,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手術室中應用全程優質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改善肺癌患者的負面心理情緒,提高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從而加強手術治療質量。
參考文獻
[1]吳春雨.全程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肺癌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33):78.
[2]裴濤.優質手術室干預性護理在肺癌手術患者護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15):180-182.
[3]陳凌.對接受肺癌手術的患者進行全程優質護理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20):231-233.
作者簡介:
趙全民(1982-)男,漢,內蒙古烏海市,主管護師,本科,研究方向:臨床手術室護理和手術室專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