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信
【摘 ?要】反流性食管炎屬頻發,多見性的胃腸道疾病,在國內外備受注重。隨著近年來,中醫藥對反流性食管炎研究的深入,臨床辨證治療方面也有了非常明顯的成效。其不但臨床效果好,總體副作用小,且可有效控制復發率,同西藥對比,效價比更高。本文主要對反流性食管炎的中醫藥治療進行綜述。
【關鍵詞】反流性食管炎;中醫藥;綜述
【中圖分類號】R5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20)09-0233-02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以胃和十二指腸內容物為反流人食管,進而導致食管黏膜的炎癥,以及潰瘍等類似病變。其也是胃反流性疾病的類型。目前中醫藥對于反流性食管炎治療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不但證明治愈率方面顯著優于西藥,另外也避免了西醫治療疾病的不足[1]。
1.辨證分型治療
對反流性食管炎的中醫辨證分型分析,相關的醫學專家將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劃分為肝胃郁熱,胃陰不足以及氣滯血瘀證型,其中肝胃郁熱型運用丹梔逍遙散進行加減,胃陰不足型運用沙參麥冬湯進行加減,氣滯血瘀型采取啟膈散進行加減,總體臨床療效顯著。還有專家把辨證劃分三個證型:肝胃不和型,處方藥運用勻氣湯Ⅰ號,譬如白芍,柴胡以及黃連等;脾胃虛寒型,處方藥運用勻氣湯Ⅱ號,譬如勻氣湯Ⅰ號加蒼術以及紫蔻仁等;肝郁化熱型,處方藥運用勻氣湯Ⅲ號勻氣湯Ⅰ號中吳茱萸減半,聯合龍膽草,元胡等[2]。
2.基礎方治療
首先就是和胃降逆的基礎性方法治療,專家運用處方藥進行治療,組成為藿香,枳殼,吳茱萸,砂仁,小茴香,佩蘭,陳皮,炒白芍以及五靈芝等,總體治療效果明顯。另運用加味旋覆代赭湯,其中囊括生姜,代赭石,炙甘草以及竹茹等等,另外同采取西藥嗎丁啉治療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進行對比,除去吞酸,其他臨床癥狀中藥明顯好于西藥[3]。
其次是清熱祛濕為主的基礎方診治,運用組方成分為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茯苓等為主的中藥基礎藥方進行治療,結果顯示臨床療效顯著。另外運用瀉肝抑酸湯,成分譬如黃連,吳茱萸,蒲公英以及麥門冬等,診治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總體臨床效果較好。
最后就是疏肝理氣為主的基礎方診治,采取柴胡舒肝湯加減,成分包括柴胡,陳皮,炙甘草以及香附等,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還有運用疏肝和胃湯,成分包括柴胡,旋覆花以及白芍等,中醫治療效果良好。
3.經方治療
首先以和解肝膽以及調脾和胃為主診治,采取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組成為柴胡,半夏,厚樸以及甘革。通常一個月為1個療程,結果顯示總體效果優良。另外運用半夏瀉心湯診治反流性食管炎,基本方為半夏,黃連,人參以及丹參等,治療結果顯示,總體臨床效率高。
其次就是清熱滌痰,寬胸散結為主診治,運用小陷胸湯加味治療反流性食管炎,藥物構成,全瓜蔞、黃連,枳殼以及香附等,其臨床效果良好[4]。
4.現代實驗研究
首先分析電針對反流性食管炎大鼠血漿胃動素水平,有專家把大鼠依次進行分組,進行不同方法的治療。制備酸性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48h后,運用電針治療組別取大鼠雙側內關和足三里,每次保持刺激15min,每日3次,治療一周。其結果可看出,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實施電針后,血漿胃動素水平出現提升,電針治療一周后,同正常組別對比,沒有明顯的不同。因此也就看出,電針足三里可有效解決消化道功能混亂問題,同時可顯著提升血漿胃動素水平,進而推動LES功能的恢復,避免出現胃酸反流.加速疾病的恢復進程。
其次就是中藥對反流性食管炎大鼠食管上皮超微結構損傷修復的研討,相關專家制作大鼠混合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后,所有模型依次劃分為中藥組別,模型組別等。中藥組別采取通降和胃方,構成為柴胡,黃連,焦山梔以及甘草等,持續灌服2周;模型組別進行適量生理鹽水灌胃2周。觀察結束后,取食管組織電鏡嚴格觀察,其中可看出大鼠食管上皮超微結構損傷出現明顯改良,也可看出反流性食管炎采取通降以及胃方治療后,食管黏膜上皮細胞超微結構形態不斷健全,食管黏膜實現修復,食管炎癥也有效治愈。
然后就是中藥對反流性食管炎大鼠的胃酸水平控制水平,以及提升血漿胃動素水平的分析,構建大鼠實驗性食管炎模型后,實施差異化劑量的通降顆粒,涵蓋紫蘇梗,枳殼以及黃連等。詳細觀察食管組織學病理變化情況和監測胃酸,血漿胃動素水平。其結果可看出,通降顆粒浸膏,其總體的食管黏膜組織病理評分尤為顯著。從一方面也得出結論通降顆粒能有效控制反流性食管炎大鼠的胃酸水平,提升血漿胃動素水平[5]。
結語
總而言之,中醫藥在診治反流性食管炎方面具有良好的醫學效果,其中也看看出,中醫藥在診治疾病的臨床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中醫診治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更多都是中醫專方效果觀察,且按照統計學實施對照分組研究。當然在中醫治療研究過程中,也暴露出較多的缺陷和問題,譬如總體療程以及對照藥物不同,西藥診治療藥物具有促動力藥譬如嗎丁啉等,抑酸藥譬如質子泵抑制等。中醫藥診治的總體療程不同,長短不一,相互匱乏對比特點。其次是臨床效果評定標準不同,譬如有將臨床癥狀作為有效率評定標準,還有將有病理實施標準,對于顯效以及有效評價也并不清晰。最后就是中醫診治的實驗研究匱乏,臨床中對于疾病的診斷以及復發等匱乏合理的實驗室觀察指標。因此為了更好實施相關的臨床分析,必須從以下方面著手,制定詳細的計劃,以及有導向的目標,實施現代藥理研究,嚴格篩選組方,研發全新劑型,更加便于患者臨床應用。將中醫理論和觀代實驗技術作為前提,不斷分析,構建動物模型,實施實驗室研究,汲取全新觀點,可引入基因水平的研究,推動反流性食管炎疾病的致病因素分析和臨床診治水平。
參考文獻
[1]葉少情,蔡麗,邱承智,等.反流性食管炎中醫治療研究進展[J].湖南中醫雜志, 2019,035(004):165-167.
[2]王阿會,朱生樑.中醫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研究進展[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9,19(30):168+170.
[3]郭育慧.左金丸加減治療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9,40(03):47-49.
[4]趙娜.柴芍六君湯加減治療反流性食管炎肝郁脾虛型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9,11(18):12-13.
[5]于磊,楊明會.從肝論治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進展[J].中國療養醫學, 2019, 28(6):0-0.